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1、合纵思想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而连横思想则是建议秦国联合齐国或者楚国,对另外四个小国进行围剿。
2、诸子百家形成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都相对独立,所以各学派用自己的方法寻求政治统一。(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3、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4、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这里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当时许多有罪或者无辜的贵族和贫民,还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韩非。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法家的相关介绍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5、 代表人: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6、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苏秦主张合纵,说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
7、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8、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苏秦主张合纵,说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
9、试述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10、核心思想: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形)名家”。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汉代司马谈所言,是“控名指实”,“参伍不失”,因此,虽然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
11、哲学思想:“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12、中华民族具有“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先秦时期,提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 )
13、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他发展了原始的阴阳五行之说,将五行与人生、政治、国家等相联系,认为一切社会活动都存在五行相克相生的内因。
14、到了现代,民国著名学者吕思勉,在他的《先秦学术概论》中又增加了两家,这就是兵家和医家。这样算下来,也不过十二家。但我们今天为什么把先秦时代的这些人物称为“诸子百家呢”,因为诸子包括上文中没有提到的孟子、荀子、扬子等等,他们每一子他们的观点都是有差别的,如果把每一子视为—家之言也不为过,约定俗成的统称为“诸子百家”。
15、代表作品:《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青史子》、《师旷》六篇、《务成子》、《宋子》、《天乙》、《封禅方说》、《待诏臣饶心术》、《臣寿周纪》、《虞初周说》等。
16、法家思想的主张到底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魔力,让这些帝王如此的青睐呢?答案,就藏在《商君书》里。商鞅是怎么阐述法家治国之道的?“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说白了,法家就是一套如何削弱民众;
17、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不公平的。
18、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墨家在立场上是和儒家对立的一派,墨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很大,曾一度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也叫墨翟,提倡“兼爱非攻”。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墨子去世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流派,到战国后期又汇合为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19、第一个作用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集免干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免,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20、本次课程的第三天,邀请到蔡毅臣老师主讲《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蔡老师是国家认证管理咨询师,国家认证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北大总裁班特约高级培训师。
21、韩非是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他不为私利,自己是韩国宗室公子,但是主张强干弱枝,防止侧室公子掌握重权。为了推行新法不惜献身,他明知推行新法定会触动到目前当权集团的既得利益,而与当权大臣争斗,“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之前的变法之士吴起被肢解,商鞅遭车裂,仍坚持上书。秦国进攻,韩国危在旦夕时挺身而出,最终死于秦国。
22、解析:“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出自《墨子·尚贤上》,意思是:国家拥有贤良的人多了,那么国家的统治就会坚实;贤良的人少了,那么国家的统治就会薄弱。“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的《韩非子·显学》,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因此,该题三句古文对应的分别是《墨子》、韩非子和孟子。
2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春秋中期的管仲、春秋末期的子产、战国初期的李悝、吴起,战国中期的商鞅、慎到、申不害,以及战国末期的韩非。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侧室公子,思维缜密但不善言谈,还有些口吃,见韩国国力弱小,多次向韩王陈述自己的政见,都没被采用,愤而著书,文章传到秦国,秦王嬴政大为佩服。后秦国攻打韩国时,韩非出使秦国劝秦攻打赵国以解韩之危难,被李斯、姚贾所害。
24、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25、中国先民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26、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
27、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
28、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子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29、主要观点: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0、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31、同时,当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而当时的学者们都试图劝说各君王用自己的观点治理朝政,因此便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
32、代表人物:鬼谷子、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现实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著名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高度赞扬中国的纵横家,认为“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并强调了它在当今国际斗争中的借鉴意义。
33、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34、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35、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
36、2016年8月19至21日,北京大学华商国学研修班的学员们在英杰交流中心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
37、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38、主要观点: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39、东汉-华佗-“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40、阴阳家的主导思想是用五行学说决定政治的走向,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阴阳家一直发展到汉代初期,仍然是一种活跃的学术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阴阳学家的部分内容融入到了儒家体系,还有一部分进入道家,而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解体消失了。
41、李悝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
42、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43、他的个人品行值得尊敬,韩非的成就不仅在法家中是最高的,就其理论本身的严密性统一性和深刻性而言,即使在先秦诸子中也是最高的,但我们也知道,韩非本人在历史上的评价远远不如孔孟老庄,这与他倡导的这一套比较严厉的理论有关。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结合前期法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建立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三维一体的刚性管理思想体系。
44、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45、C.因为社会的急剧发展,需要新的学说和理论来支撑
46、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47、李悝(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男,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战国初期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48、商鞅:春秋卫国人。他通晓法家、兵家两家思想,所以他不但重法,而且重兵。商鞅强调政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军事上的成功,为此商鞅鼓励对外发动战争以及按军功彰显荣耀,并在变法时颁布了奖励军功的法令。
49、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学著作。
50、诸子百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是有了这些不同的学说立派,才开启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浪潮。
51、春秋时期文化氛围比较宽松,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但是从影响范围和流传广度来考虑,真正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大约只有12家学派,它们分别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和医家。
52、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事实上医家不算什么思想学派,是把那时期的从医的人的统称,并发展至今。医家负责救死扶伤,对我国古代医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的著作有《诊籍》、《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53、慎到,尊称慎子。古慎国(今河南省正阳县)人,列国时祖上由山东迁居赵国。
54、主要观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
55、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56、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57、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58、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59、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要观点: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0、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法家的祖师爷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之可治也。”
61、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中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孙子兵法》甚至为很多现代国家顶礼膜拜和借鉴使用,视之为战争艺术法宝。
62、梁童老师帮大家梳理d史常考知识点,带你穿越风雷激荡的红色岁月,感受光荣与使命,瞻仰民族复兴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