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
1、《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
2、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出: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之孙,因此以孔子为儒家第一代,则孟子算是第五代。(孟子孟子)。
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5、孟子所标举的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说法激励了无数的后代儒者,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
6、孟子强调传统的观念,认为君主应该有如父母,但是当前的情况呢?“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一句“率兽食人”使人听了心惊,但君主可曾觉悟?(孟子孟子)。
7、但其字,早在西汉司马迁以及东汉赵岐时,就已不可知晓。赵岐在《孟子章句》题辞中说:“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称也,”“名轲,字则未闻也。”到了魏晋以后,却有人提到了孟子的字。
8、孔子谈政治,强调“为政以德”与“无为而治”。孟子昌言“仁政”,肯定君主发挥不忍之心,以百姓为子女,则称王天下乃是水到渠成之事。
9、人我互动的快乐是无庸置疑的,但我们能把握的是自己而不应对别人寄以太大的期望。尽其在我,也许是快乐人生的不二法门。
10、这段话的意思并不复杂,但是宣称这三种快乐“胜过”称王天下,则须加以说明。
11、明朝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12、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稷下学宫”,成为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于是,孟子再度前往齐国,被齐宣王聘为客卿。
13、一般观点认为,《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该书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而“仁义”则是孟子道德论的核心思想。
14、他昌言仁政,但肯定经济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亦即“仁政必自经界始”;他重视人伦教育,知道幸福人生不能没有礼仪规范;他从未忽略法律的必要性,他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君主的善意与合宜的法律配合,国家才可上轨道。
15、他对一位齐国大夫建议,在荒年时要照顾百姓。他说,受托放牧牛羊的人,如果找不到牧场与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主人,还是看着牛羊饿死?(《孟子·公孙丑下》)
16、不仅其生卒年不详,就是其籍贯、名字、生平活动、师承关系以及先祖等。
17、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18、依孟子所说,圣人有四种类型,就是:圣之清者(伯夷)、圣之和者(柳下惠)、圣之任者(伊尹)、以及圣之时者(孔子)。
19、总之,君子三乐皆源自人性也回应了人性的要求。相形之下,帝王之乐充满了局限性与复杂性,确实无法相提并论。
20、《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21、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22、相对于此,他又引述《尚书‧汤誓》对夏桀的批判,说百姓如何痛恨残民以逞的暴君,甚至要与之同归于尽。这些话参照经典,以古人为例说明,使梁惠王无言以对。
23、历代专制帝王皆已过去,不必论其是非,但《孟子》之书依然闪耀动人的光彩,邀请我们一探究竟。
24、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5、与人相处遇到任何困难,儒者一定自我反省。孟子多次以射箭为喻,若是射箭未中靶心,不能责怪靶心放错位置,也不能责怪别人胜过自己,而应该“反求诸己”。
26、《孟子》一书是孟子晚年的著述,其中记载他与齐宣王、梁惠王的对话,内容虽然精采,但似乎难以落实。
27、《尽心》是《孟子》第七篇的篇名。记录了孟子的一些言行。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28、这句话应该从“我对万物一无所缺也一无所需”来理解。当我对万物一无所需时,我才可能彻底做到“反身而诚”。
29、古代熟读《诗经》的人很多,但是能像孟子那样针对问题、恰当回应的人实不常见。
30、《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卷;《公孙丑》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离娄》上、下卷;《万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尽心》上、下卷。
31、子思为师,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32、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传说孟子少年时极其好学,见到什么都跑过去学习一番。一开始的时候,孟母和孟子居住的地方有一块墓地,此地经常有人举办丧失,于是孟子经常跑过去跟着办丧的人学习。孟母一看,感叹这里不是该居住的地方,连忙搬走。
33、除非诸侯以礼相待,否则孟子不会主动谒见(《孟子·滕文公下》)。他说,“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孟子·万章下》)连天子都不能召见老师,又何况是诸侯?
34、这两点合而观之,与汉代开始所标榜的“三纲”中的“君为臣纲”,是完全相悖的。难怪到了洪武五年,明太祖要下令把孟子赶出孔庙,并且要删除其书中的不当言论。
35、孟子所挂念的不是个人的快乐,而始终是百姓的快乐。
36、孟子的说法所彰显的承担责任的勇气,清楚肯定了人性的尊严。这不是莫大的快乐吗?
37、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38、上述三辨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渊源是古代的尧舜之治以及孔子之道。
39、光有不忍之心还不够,需要扩而充之,像“火之始燃,泉之始达”,然后君主行善将毫无困难,而人民行善也就亦步亦趋了。
40、学生质疑他“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传食于诸侯”,这样不是太过分了吗?(《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说:不合乎正道,那么一竹筐饭也不能接受;合乎正道,那么舜接受尧的天下 ,也不以为过分。所以重点在于:国君以礼待我,而我以仁政辅之,照顾百姓。
41、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42、殿内正中木雕神龛楼一座,内塑孟子父母像各一尊。左像孟父神牌刻“启圣祖邾国公神位”,塑像头戴冕旒,双手抱圭,身穿青袍,绘五彩云龙,粉红脸,双膝前曲端坐,下穿云勾鞋,像高32米、宽52厘米。右为孟母塑像,像前神牌刻“端范宣献夫人神位”,塑像头戴凤冠,上饰金翅凤鸟,身穿五彩龙凤霞披,下穿彩绿百褶裙,云勾鞋。粉红脸,抱圭端坐。像高40米、宽48厘米。两侍童位于孟子父母左右站立,东侍童男头戴黄毡帽,身穿蓝坎肩,腰束红蓝褶围裙,足穿白底快靴。左手下垂,右手托一圆盒,粉白脸;西侍童女头挽发髻,身穿青绿坎肩,下穿粉红花筒裙,粉白脸。双手捧书一卷。两侍童各身高23米、宽42厘米。
43、《孟子·离娄上》中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44、这两句话显然以“对下无愧于人”较易了解。但“对上无愧于天”是什么意思?这里所说依然是指“天赋予人特定的使命”,要人遵守“心之四端”的要求,认真实践“仁义礼智”的善行。
45、至于人禽之辨,则是孟子的创见,要突显人性主动行善的力量。
46、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
47、孟子继承儒家的教书传统,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48、孟子在《孟子·尽心章句下》中写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民本”思想,对毛主席的革命思想也影响非常深,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等思想,都是毛主席对孟子的“民本”思想的阐述和发展。
49、孟子最常称道的古人是舜。在他笔下,舜的事迹栩栩如生。他描述舜如何在艰困的环境中坚持修养自己,最后取得圆满的成果。
50、可惜的是,自秦始皇采行了帝王专制的政治体制后,孟子的贵民思想没有落实的可能。汉代以后政体依然,读书人即使爱好孟子思想,也不可能多说什么。
51、孔子像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在各国国君和王公贵族面前,始终保持着儒家宗师谦谦君子的形象。而孟子就像怒发冲冠的斗士,高度傲娇凛然不可犯。在齐国时,齐王本来要到宾馆拜见孟子,但齐王借口生病让孟子上朝拜见,孟子一听就炸了,告诉齐王的使者,正巧我也生病了,不能去见齐王,然后就出去玩了。
52、就算背不下《孟子》,孟子的有些名言,我们也一定要知道!一起来看吧!
53、《滕文公》是《孟子》第三篇的篇名。记录了孟子见滕文公的一些言行。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54、虽然同为儒家学派的宗师,孔子和孟子二者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55、孟子对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有着高度的升华和完善,将“仁”的学说发展为德治仁政的政治观点。“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主讲仁政,人民肯定有仁爱;君主讲道义,人民肯定有仁义;君主有正气,人民肯定有正派;君主的端正,国家和社会才能大行其道。这就是孟子的立天下之正气,行天下之大道。
56、又如,孟子身为老师,教育许多学生,但《孟子》书中只有一次记载,就是当他知悉乐正子将在鲁国负责国政时,他才“喜而不寐”,高兴得睡不着觉。
5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至圣先师;孟子是孔子的铁杆粉丝,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是亚圣,他们的思想和学说,被尊称为孔孟之道。而孔孟之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可以说,孔子和孟子,都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58、也许正因为孟子没有得君行道,所以天下争战不休、人民受尽痛苦。在思索这个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孟子的具体作为。
59、因此,“万物皆备于我”一语,不必加任何字,它所说的是:一切在我身上都齐备了。
60、毛主席将这句话理解为“平等”,只有大家平等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共同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