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资料
1、孔氏家谱在宋以前一直为手抄本,至北宋元丰八年(1085),由孔宗翰首次刻版印刷。其后重要的谱有:北宋孔氏祖庭杂记、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金孔氏祖庭广记、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弘治谱、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等。除北宗、南宗所修谱外,各支派均修其支谱。
2、宗族类:孔府档案中记载了大量孔氏族长等职官和纂修家谱的情况,以及孔氏宗谱、各省支谱、宗法族规、家族事务、优免孔氏差徭赋税等关于孔氏宗族的内容。
3、林庙管理、属员类:记载了孔府属官、家学职官等管理机构和人员,孔林、孔庙保护修缮及洒扫户丁等内容。
4、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5、孔子的思想得到了两位重要的哲学家孟子(或孟子)和荀子(或荀子)的进一步发展和编纂。孟子都认为人的道德感和正义感使他有别于其他动物,而孟子则阐述了人性本善的信念,而荀子虽然不是相反的立场,但对人性的看法略显悲观,因此他强***育和仪式对于让人们走上正确的道德轨道的重要性。
6、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9、子曰:“由,诲女(女同汝,通假字)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同智,通假字)也。”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简介资料)。
10、待校对审核结束之后,数字化系统将开始录入所有孔氏族人的相关信息,这也意味着数字化系统将正式运行。此系统将提高修谱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有利于解决家谱续修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深入挖掘孔子世家谱的价值,更有利于孔子世家谱的推广与普及。
11、除了本院自身的变化外,我们也相继收到阿根廷其他省份的大学发来的合作意向,本院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帮助他们,比如把我们现有的教材寄给他们,每月底双方会进行视频教学,去年我们派了一名自愿者远赴萨尔塔省支教。
12、在我刚来到阿根廷时,代表拉普拉塔孔院与各大学打交道期间,我明显能感受到他们其实对中国人存有偏见,在阿根廷人先入为主的观念里只认为旅阿华人是来赚钱的,跟做文化搭不上边。比如有次我在首都听了一场关于博尔赫斯的研究讲座,在中场休息时与主办方聊了起来,他们吃惊地问我居然中国人也懂博尔赫斯,我回击道:“博尔赫斯在中国已相当出名,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
13、20岁时,孔子开始当“委吏”,管理仓库。第二年,孔子开始当“乘田”,管理畜牧。
14、目前,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与曲师大软件学院的研发人员进入信息校对审核阶段。由于数据量非常大,目前进行中的校对审核工作的任务也很繁重,“整个过程我们必须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15、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山。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16、公元前479年,73岁时,孔子去世。鲁哀公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该为孔庙。
17、第五年春季,齐国因鲁国任孔子为大司寇而大治,恐其强盛,故采用美人计,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鲁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到国外寻求机遇。
18、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19、57岁时,孔子返回鲁国。五月,鲁定公死,鲁哀公立。
20、通过互联宣传家谱续修工作如家谱网孔氏专区。
21、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22、——第一层意义当然就是“爱人”,要像对人那样对待同类,不管这个人的社会阶层、地位如何;
23、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4、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5、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6、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27、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28、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29、因此,儒家阐述了我们都拥有的四种美德的重要性:仁(jen)、义(i)、礼(li)和德智(te)。后来又添加了第五个元素——信仰——它与土、木、火、金、水这五种元素(中国人的思想)巧妙地对应。再一次说明了物质和道德领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信念。通过说人人都有这样的美德,由此产生了两个观念:教育必须培育和培养他们,人人平等——“四海之内,人人皆兄弟”。适当的应用和适当的行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盛)。重要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个人将自己的性格塑造成最有道德的人的意愿。
30、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31、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32、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33、本院的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入学时间来划分,一共分为六级,刚入学的分在初级班,院内考试通过后才能在第二年进入二级班。今年四月份开学的初级班报名人数为160多人,我们开了六个班来容纳新生,年龄在20-30岁之间,其多为拉普拉塔大学的在校生。在我们的六级班里有位老奶奶70多岁了,来此已学习了近七年,目前还在,算是我们这资格最长的老生了吧。
34、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35、有学者认为:拉近这两位启蒙大师距离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中国共同的热爱。当杜尔哥仍是行政法院审查官时,他已与伏尔泰讨论过关于中央帝国的话题”。1761年杜尔哥被任命为利莫日总督。出发前,他写信给伏尔泰说:“自从我有幸收到您写给我的信,我自身就发生了变化……我被派往利莫日。我原本非常希望去格勒诺博尔,那个地方使我较容易到孔庙去朝拜几次,并能聆听大司铎的教诲。”法国的格勒诺博尔市距日内瓦只有区区百十公里的路程,而杜尔哥信中所说的“孔庙”实则就是“快乐庄”里的一处小礼拜堂,伏尔泰在那里面悬挂起了先师孔夫子的画像。至于“大司铎”,那自然就是伏尔泰本人。由此看来,在启蒙思想家心目中,伏公俨然就是儒学在法国的代表,一位可执掌“孔庙”的大主持。
36、文种繁多。主要包括公文、私人文书、孔氏家谱及世系宗图、仪注、祭文、地亩租税账册、建筑工程账册、地契执照、日常生活流水账、信函、药方、账册等。如此多的文体出现在一个家族的档案中,实属罕见。
37、1770年,伏尔泰在《哲学词典》中坦陈他对研究儒学的热情:“我认真研读了他(指孔子)所有的著作,我做了摘录。我在那里边只找到最纯正的道德,没有一点江湖骗子的色彩。”伏公的《页边笔记》和札记本都向我们证实了上面那段自述的真实性。在《页边笔记》中,举凡涉及孔子,涉及儒学的著作,伏尔泰都做满了标记,画满了下划线;而在札记本中我们也能找到诸多有关儒学的笔记,有时甚至还有他整段整段抄录的孔子语录。此外,他的个人藏书中也收藏了大量相关书籍,这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证实了伏公所言为真。
38、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39、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40、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41、孔子认为,颜回、子贡、子路都有他们过人之处,而且这些长处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他孔子所赶不上的(“丘弗如也”),但由于不善于守中,不善于掌握恰当的分寸,因而都未能尽善尽美。他自己则兼有众人之长,而又能无过与不及,因此,虽然在具体方面不及诸人,却有综合优势。
42、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43、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44、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5、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进行家谱的编辑工作建立数据库,首先将民国谱录入数据库,便于族人寻根查询编写家谱软件,直接将数据库里的资料转换成家谱版式。家谱的数字化业已耗资200多万。
46、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47、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4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9、■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50、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
51、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2、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53、《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54、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55、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子“三忘”精神最生动的概括。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谓“三忘”,即“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乐以忘忧”的快乐精神和“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他“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他认为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把追求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视作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
56、《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57、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58、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59、(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孔子的资料关于文言文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