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刘禹锡简介10字(摘抄好句74句)

刘禹锡简介10字(摘抄好句74句)

刘禹锡简介10字

1、《唐音癸签》: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21) 

2、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3、此诗一出,结果就是再次的外放,先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直到836年,才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841年,七十岁的刘禹锡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简介10字)。

4、该首诗全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此诗让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最后一首情景交融,波纹细密的汴水一直向东流淌,两岸美景如画,春色如鸭头绿。请看渡口那些淘沙处,曾经有多少淘金客在此渡过。

7、可惜的是,贾岛屡试不中,他一生穷苦潦倒,把精力都放在作诗上,他擅长写五律,尤其是擅长写荒凉枯寂之境,与孟郊被合称为“郊寒岛瘦”。

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专题论文征引丰富,气势雄健;短小精焊的杂文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具有现实针对性。

10、(唐诗十二讲)理想:这年我二十四岁——杜甫《望岳》

11、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2、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13、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便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一首咏月诗。顾名思义,刘禹锡诗中的月亮,不是寻常日子的月亮,而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夜的月亮。而月亮一旦与中秋有了联系,总是离不开寄托着作者的怀人思乡之情。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他在中秋夜怀念弟弟苏辙所写。

14、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15、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天论》等。

16、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7、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18、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入长安,求取功名。

19、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诗歌崇尚精练含蓄,继承讽刺传统,采用寓言托物手法写政治讽刺诗,形象逼真。

20、1936年卞孝萱先生发表《刘禹锡年谱》,认为刘禹锡籍贯是洛阳,而不是彭城,同时提出两种新说:一说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冒充汉中山王刘胜之后:二说刘禹锡出生在苏州嘉兴县,理由是:刘禹锡《自传》说的"七代祖亮",是北魏的刘亮,据卞孝萱考证,刘亮是"加入洛阳籍的匈奴"人。(15) 

21、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继位,刘禹锡参与革新改革,触犯利益集团。次年,顺宗被迫让位,宪宗继位。

22、昔日王导、谢灵运这些豪门望族堂前栖息的燕子,如今却飞入寻常百姓之家。暗喻世道变化之大,连燕子也不能幸免。

23、第二首诗哲理深刻,不要说流言如同凶猛的浪涛,令人恐惧;也不要讲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将永远陷入颓废和沉迷。要历尽千辛万苦淘尽泥沙,才能收获闪闪发光的黄金。

24、《长江万里图》长卷,绢本设色,8×11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卷的前半段以接近平视的角度近景特写岩块、林木,以及江行的舟船,表现长江三峡险峻和波涛汹涌的景观;后半段则以俯视和远观的角度描绘江面上的活动以及沿途的秀丽景色。画卷后有元代鉴藏家柯九思题字,鉴定这幅画作者为南宋夏珪。但柯九思题字系后人伪造。山水长卷的构图方式、树石人物用笔奔放纯熟、岩石用斧劈皴法皴擦,浓淡层次分明,皆为典型的明代浙派风格特征,可能是明初仿夏圭画风者所作。

25、当然,刘禹锡的很多诗作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

26、一篇《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名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高宗也连连称赞。

27、刘禹锡的籍贯,他自己说的分明。七十一岁时,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待,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足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淅西从事,本府就加盐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墑桥"。很清楚,他的远祖是汉代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后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时,迁居洛阳,其后世世代代变为洛阳都昌里人。到刘禹锡之父刘绪才因避难东迁。这样看来,中山是刘禹锡郡望,洛阳是其籍贯,应没有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年,刘禹锡又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籍占洛阳,病逝江干,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这是他从苏州刺史调任汝州后写的。文中说,他家在河南,籍贯在洛阳,自不应有误,后来清代修《洛阳县志》,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28、一直到大和元年的时候,刘禹锡才被召回,担任东都尚书,之后又回到朝中任主客郎中,以后还担任过很多官职,最后他因为年纪大了改任一些闲职。在会昌二年的时候,刘禹锡因病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2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0、169 | 170| 171| 172| 173 | 174

31、时至赏桃花时节,中央各级官员统一组织到长安的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欣赏桃花,刘大诗人观桃后,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作诗一首。

32、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33、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16) 

34、在诗才上的声明远播,随后受到当时著名的诗僧皎然和灵澈的熏陶指点(对小小年纪的刘禹锡可以说是荣耀倍至啦)。

35、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3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37、“诗佛”王维的诗作,它不比李白的潇洒浪漫,不比杜甫的沉郁深刻,但是王维的诗空灵超然,是禅宗意境的完美表述。

38、在这间陋室中可以以弹弹朴素无华的琴,可以安安静静地阅读佛经。

39、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竹枝词》二首之一。(14) 

40、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天妒英才,坠海而亡,终年27岁。

41、十年后,公元815年,命运似乎再次垂青了他,中央调令回京任职。但京官没做多久,因我们这位刘大诗人看不惯官场的乌烟瘴气,这不,又出事了,呵呵,啥事。

42、赏析:这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43、纵览三首诗,作者虽然都是用的同一个曲名,写的却不是一个情景。第一首黄河的壮观以及源远流长,强调的是一个“自天涯”。第二首描写的是淘金的千难万苦,突出的是一个“辛苦”。最后一首状写黄河两岸的风光之美,烘托出一个“渡却”。

44、时清世平,日读一诗,知春和景明,秋高气爽,天地有四时之大美;红袖添香,缁衣仗剑,人间有三生之极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和远方,尽在其中!

45、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得道飞升,享年63岁。

46、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47、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9) (12-13) 

48、生平何以叙,朗州司马,金陵过客,江潮只助月箫吹。

49、《新唐书》: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20) 

50、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51、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52、中国传统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其中一部分以理趣见长,我们称之为哲理诗。优秀的哲理诗往往寓理趣于形象中,或借山水游赏而兴发社会历史之思,或借咏物咏史来寄寓宇宙人生之感,内容浑厚深沉、含蓄隽永,至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接下来,我将带来哲理寓言篇,与大家一起欣赏这些睿智精警的诗句,感受古人智慧,思考今日人生。

53、无论是“九霄”,还是“万景”,它都说明了刘禹锡所描绘的景象之辽阔。而中秋月能使如此辽阔的景象“净”、“清”,便也就说明了其气势的磅礴。接下来的“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亦是如此,即明月的光彩让满天繁星都甘心相让,更是让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可见这里是具体描写了中秋月的皓洁明丽。

54、青苔长上台阶,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呈现青色。

55、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56、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贞元末,加入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连州刺史、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842年卒,追赠户部尚书。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天论》等。

57、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

58、黄庭坚:"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23) 

59、释义: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60、虽然这是电影里的一句杜撰,但是足见李白对后世的影响。

61、(唐诗十二讲)潮流:茶在唐代究竟有多流行?——卢仝《七碗茶歌》

62、“诗仙”李白,太有名,《妖猫传》里的唐玄宗甚至说“李白,大唐有了你,才真的了不起。”

63、杜甫(712-770年,盛唐-中唐: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

64、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就有名气。水不在于深,只要有龙就有灵异。

65、世称刘宾客。他长于诗文,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6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7、赏析: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68、纵观刘禹锡的这首诗,全诗气势磅礴,更是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且毫无尘俗气息。所以即便它只是在中秋所写的一首咏月诗,并无怀人思乡之情,也是一首别有妙处的咏月名作,或者是中秋名篇。但不管怎么说,月与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就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从未改变。试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曾赋予了月亮某种情感呢?

69、李白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唐玄宗时代,早年是武则天,晚年是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

70、刘禹锡唐朝中晚期著名诗人,原籍江苏彭城人(徐州),著名作品有《乌衣巷》《陋室铭》《汉寿城春望》。

71、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72、可是艳羡完精神世界的富足后,那么现实苦逼的生活环境,每天还是都要面对的啦,那么一代诗豪至此的原因是什么呢?且慢,让我给各位慢慢道来也。

73、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