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孔子论语全书(摘抄好句101句)

孔子论语全书(摘抄好句101句)

孔子论语全书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3、他对季康子这个人不放心,所以,对他送的东西有所怀疑,也就正常了。

4、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5、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6、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8、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9、  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10、后来的儒学大师、也是法家的先祖荀子把这发扬光大,对于谣言也说一句很有名的话,全句如下:

11、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12、但是,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孔子在《论语》中也没有回答。

13、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4、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5、乡d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6、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7、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18、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9、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0、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21、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服从,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服从,就不会拥护你。”

22、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23、不要以为,我们是现代人,就比过古人,更何况是圣人!

24、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25、人的动物性要靠制度和监督来约束,才不会把恶暴露出来。

26、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7、在《论语·颜渊第十二》中,当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孔子告诉他仁就是“爱人”。

28、《易经》《论语》《道德经》,就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中华大道,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智慧。

29、好处在于,《论语》这些经典所讲的道理能穿越时空,带给我们很多思维的力量,带给我们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30、鲁国权臣季康子送孔子一些药,孔子表示感谢后,接受了。

31、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32、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33、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34、译文:孔子说:“见到自己应当做的正义的事项而不去做,便是没有勇气。”

35、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6、但若推而远之,欲其达于广大悠久之域,则多窒泥而难通,故君子不为也。

37、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9、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0、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1、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42、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3、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44、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45、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46、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7、  译文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4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9、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0、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约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

51、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52、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53、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54、“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55、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56、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7、学习。《论语》的第一章就是《学而》,可见学习在这本书中的分量和它的重要性。孔子欣赏不耻下问,鼓励温故而知新,认为好的学生应该要经常与朋友切磋,向前人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抱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心情,拥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境界。

58、试想,老夫子那个时代,医学肯定不如现在这样发达,日常所用药物也不会很多。

59、(周二)作为媒介消费者,我们与各种媒介形成了奇怪的社会关系

60、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61、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62、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64、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65、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66、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67、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8、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69、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70、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7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2、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73、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74、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75、不过,孔子问礼于老子,《论语》,已经超过一般的心理咨询和咨询督导了。意义重大。对于我们修德成才,都有帮助。 

76、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77、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78、2达巷d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79、之所以觉得是离经叛道,是因为他们离“经”太远了,离“经”太久了。

80、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81、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8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3、钱钟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84、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获得整个天下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得民众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85、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86、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87、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88、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89、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0、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91、《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92、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d乎!”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16子曰:“不有祝鲩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93、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94、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95、但是,要想快,要想远,要想安全,还是那些公共的、有台阶的、被无数人慢慢选择而归拢起来的那些路,更为靠谱。

96、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97、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98、其实,鉴古至今的道理,孔子说的已经很明白了。

99、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

100、《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