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论语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名言论语)。
2、(语意)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3、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论语》(孔子名言论语)。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8、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孔子《论语》
11、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12、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4、“这反映了中央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常年从事教育研究的项贤明表示,社会在经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较易实现,而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15、因此我们贯彻执行d的10九大精神,切实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为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建设、干部队伍素质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与督导。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6、我们的一切工作始终坚持以客户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始终坚持把客户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客户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客户满意的事情做起!
1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1、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著名政治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名句(篇二)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22、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论语》
2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4、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25、然而这里的“仕”并不是指做官,而是说具体做一件事,也就是实践。“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
2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8、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9、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3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3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4、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3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3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38、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3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4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4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42、出自《论语·卫灵公》。大意: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43、如果能使附近的人都喜欢自己,那远处的人看到,自然会过来归附。
44、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孔子
45、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特别有智慧和特别愚笨的人,往往都是可造之材,能够坚定不移老老实实地去做事,只有中间的人,才会高不成低不就。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47、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48、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4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5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论语》
52、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浴吾所了好《论语》
5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4、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论语》
55、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5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57、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5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5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6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名句
6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62、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6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6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论语》
65、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6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7、所以,这句话实际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仔细想想,也许孔子当时只想感叹:相爱容易相处难。
6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
70、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论语》
71、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子《论语》
7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7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7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5、出自《论语·子路》,很多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挂在嘴上。但其实和孔子的想法相左。
76、(语意)他的聪明别人可以学得来,他的愚蠢别人却赶不上。
7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79、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8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