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1、道家黄老学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
2、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3、点评:有时候人能受点委屈,反而能保全自己;有时候绕点弯子,倒能取得直达的效果;越是低洼的地方,往往就越盈满;越是陈旧的事物,越容易有新的发现;有时候贪求的越少,反而得到的越多;有时候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迷惑。
4、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5、柔,就是阴柔、柔弱、柔韧……柔首先是生命的特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和草木都一样,有生命的时候,身体都是柔的,死了以后身体就会慢慢变僵硬。一定做到;有一定的威严性;不喜欢出风头,不会说大话、粗话;一定要有主见,有看法,有经验,有知识;通常很会办事的人,在这个社会很吃香,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做事和人际关系都弄得很好的属于待人处事好的一面而另一种,他的人际关系一般,喜欢利用人际关系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这种人很聪明,心也是最难摸透。
6、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汉人所谓的“道家”,虽然都从学术宗旨着眼,但至少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黄老、《老莱子》在内的道家,黄老是道家中最有影响者;一类是外延更大的兼综各家之长的道家。
7、老子还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对于生死,庄子做了详细而深刻地论述。他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认为生死不过是生命形式的变化。他说:“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以生观死,则死为死;以死观生,生者也是死。即生死是相对的。
8、译文:没有精心诚意,就不能感动人。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就怕一个“诚”字,无论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只要做到真诚恭敬,没有做不好的。(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9、《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1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11、这一点,在道家思想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道家的热爱自然,比如现在的生命科学也都是在到家的气功、养生、医药等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人也追求科学的养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12、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3、《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14、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那么道家中的人生智慧,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我们一起来聊聊看吧。
15、 我的身体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健康,这次辟谷的大胆尝试,对我来说可谓是人生中的一大收获,同时也深知自己所知甚少,知识匮乏,也深感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的确需要有人好好去继承和发扬!
16、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17、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18、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19、老子就像他所讲的“道”就像是龙一样,高深莫测。在当时,老子就已经用一个核心的“道”解答了宇宙的本源、天地的法则和生命的智慧,在这一方面领先了其他思想一大截。
20、❻ 庄子:普通人逃避问题,聪明人解决问题,智慧的人消除问题!
21、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22、如此,才能最好地享受生活,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23、译文:施恩惠于别人,却总惦记着人家的回报,这样的善心善行只不过是交易罢了,和上天恩泽万物却无欲无求的境界比起来,已经是两码事了。
24、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25、道祖认为,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缰利锁,不仅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更会妨碍体悟大道。因此道祖倡导“少私寡欲”,恬淡俭啬,节制物质欲望和个人私欲。
26、佛教主张轮回,认为人要达不到解脱,就永远处于轮回之中。他们认为产生轮回的原因主要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丛生在此十二环节所组成的因果链条中“生生于老,轮回周无穷”。处于生死轮回不已的苦海之中,在生应该灭除产生苦果的原因,以求解脱。
27、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28、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29、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30、《道德经》中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意思是,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认真做到。
31、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32、南华真人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是以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
33、佛教对人生看法基本认为人生是苦的,这个看法决定了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一生下来,便是要受苦的,世界到处充满着苦难。他们认为苦难有八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那么造成苦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认为是“集”,即人们对外物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苦。因此有种种行为和烦恼,从而处于生死轮回之中,而得不到解脱。所以要灭此种种欲望,灭苦即达到解脱,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灭”。
34、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5、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36、师父答:生死病痛属自然现象。人生要活得有质量、有价值!
37、译文: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38、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39、孔子甚至把老子比喻成当时非常高深莫测、至尊无上的龙,足以见得他对老子的尊重。
40、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
41、真正聪明的人不卖弄自己,忧患只能来自我们自己。
42、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则能“修道”成功。
43、点评:很多人一提到“无为”,就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大错特错了,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而为。
44、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也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老子》作者生活年代在学界尚有争议,或以为与孔子同时,或认为晚于孔子。老子主要批评了孔子所执之“礼”及“仁义”观念,对杨朱则主要批评了其“予智自雄”及对“明王之治”的追求。
45、从简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崇俭抑奢”,这也是道教的传统美德,道祖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6、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47、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48、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49、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智慧。
50、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51、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52、译文: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53、道讲完,讲德。德是什么?与道的关系,老子的德是具体事物生的原理。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成为事物的原理,等等的全是废话,没一句能懂的,只有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我们能理解到,一句话德是因为道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所依据的原理根据便是德,那便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