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史铁生的一家(摘抄好句53句)

史铁生的一家(摘抄好句53句)

史铁生的一家

1、现在,爷爷离开我也已经有整整十一年了。这些年,我读了高中,读了大学,找了工作,早已不再是当年那小屁孩的模样。可是,这期间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因为老头子的缺席,而大大打了折扣。

2、我们可以想象,当哲学家邓晓芒读到作家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时,两颗灵魂需要怎样激荡的碰撞,才能够让一向冷静的邓晓芒,以如此高的热情毫无保留地认可乃至赞美史铁生。

3、我把他的书从书架里找出来。其中有一本《灵魂的事》,是我应约帮他挑选篇目并拟定书名的。灵魂的事,对于别的作家而言,或许是一种虚妄,但对史铁生,就不过是他自身的经验而已。因着长年困守于轮椅,空间的延展极度受限,他只能向内心进发,向时间索要生命的意义。“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写作是为了找路,救赎之路,通往内心之路,但在前行的路上,他又不是只重虚无和玄思,直奔彼岸,而是时刻意识到还有一个沉重的肉身——看见此岸的残缺、肉身的苦难,正视人的有限性,才能默想无限和永远。史铁生有一首诗,题目就叫《永在》: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此前/死与你我毫不相干。/……/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永恒复返,现在被/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4、   铁生活着的时候,因为每周要去医院三次,坐车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当时希米就和我说,她想学开车,这样送铁生就会方便点。当时,她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而现在她已经是一个颇为老练的车手了。(史铁生的一家)。

5、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史家的旧宅错错落落几乎铺开一条街,但都久失修整,残破不堪。

6、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7、对中国作家史铁生的精神拜访以世界语汇讲述中国故事 

8、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气氛轻松些了。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的家了。”叔叔说:“这条河也通着你奶奶的家。” 

9、   所以,失去铁生对希米来说犹如天塌,她必须需要重新架构自己的灵魂,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在地生活,可这实在是太难了,太难了。

10、   我非常清楚,她做这两件事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多年的愿望,也是为了告诉铁生她一直在“进步”,没有铁生的认可、鼓励和默默的支持,她不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和勇气。

11、直到后来,在高中的课本上,我读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才知道原来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年轻人,竟然也很深入地思考过个问题。

12、死亡对他来说,“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3、我自然知道,天空之上是皑皑白云,白云之上是湛湛蓝天,蓝天之上是茫茫宇宙,而天堂何在?然而,那时我还是从史铁生的文字中获得了某种实在的安慰,并且对爷爷的去世,渐渐开始释怀了。(史铁生的一家)。

14、老家,Z州,张村,拒马河??这一片传说或这一片梦境,常让我想: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

15、   一开始她的写作来自于旅游的感想,但还是与记忆千丝万缕地连在一起。

16、“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17、   舞蹈,特别是现代舞,也是希米的大爱。我常常想,她要是脚没有问题的话,一定会去学跳舞。她有很高的鉴赏力,喜欢皮娜·鲍什,喜欢陶身体剧场。她还写了一篇有关行为艺术女艺术家玛瑞娜·阿布拉莫雅的精彩文章。当然她最关心的是指挥身体的心灵。我看完西班牙国家舞蹈团的《卡门》后,她和我就男性身体的表达这一话题讨论了很长时间。

18、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9、   她的痛苦无法面对众人对逝去之人的赞美歌颂,对她敏感的神经来说,这也许是种侵犯,至少是冒犯。

20、“使那个流氓的企图破灭。那家伙,看见了3的裸体,但不能看到她的受侮。3的表情,她的态度,把那猥琐的欲念限定在其故有的意淫里。因此门上那只眼睛,如果看不到一个美丽裸体的不可侵犯,他就什么也没看到。”

21、   是啊,如果记忆仍然犹如昨天般新鲜,为什么要让短暂的通灵一瞬制造不可兑现的新希望呢?在某种程度上,命运早就安排好了一切,这当然不是对我们的强迫,也不是安慰,而是必须服从的秘密。

22、   当然,最让我钦佩的是,自从退休以来,希米专心于写作(我在27年前就发现了她写作的才华),她认真地对待下笔的每一个字,她常常会写了,弃了,再写,再弃。

23、   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24、   她曾经痴迷于世界各处的作家墓地,并感受那些象征此岸和彼岸连接之处的地方给予她的触动,当然她一定也是在寻找一块能与铁生一起的安详之地。渐渐地,她发现世俗的一套并不能满足她的感受,她静等着命运的启示。

25、他是一个有自己的写作母题的作家。在他的眼中,书写那些“主要的真实”,才是唯一值得用力的,是任何别的俗世安慰所不能代替的。他为了企及这个写作目标,甚至有意采取了一种带有先锋色彩的叙事探索,而并不在意读者的阅读习惯,尤其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思力深厚,那种无处不在的超验之问,充满心灵的冒险,也充满诗意。他的语式和时下流行的文学也是不同的,他是在自我追问,也是在寻找一条切近精神本体的道路,进而确证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及其救赎方式。我非常着迷于他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但我也知道,他的方式往往是孤寂的,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上一届茅盾文学奖终评时,很多人都感叹《我的丁一之旅》读不懂——他们只关注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从未想过为史铁生式的精神冥思留一个空间。现在,这个奖将永远错过史铁生了!

26、《我二十一岁那年》是2010年8月1日由21世纪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史铁生。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陷入忧郁的同时也开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

27、我觉得这篇报道不错,是因为作者很有分寸,绝不煽情,甚至故意冷漠,不让自己的同情心泛滥。

28、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锁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还有,随后的若干年中,她对她的爱情是否满意?

29、“自由何时结束?‘妈妈我不要再露着屁股啦,妈妈,别的孩子要笑我的’,那时你走进人间。不是你要穿上衣服的时候,是你害怕别人笑话你的时候,你走进人间。”

30、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已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31、印象最深的是“我”双腿残疾后的暴怒无常,母亲对“我”的容忍、开导和小心翼翼,以及最后母亲大口大口吐着鲜血被抬上车的情形。

32、比如,“忘记和不曾察觉的事,等于从未发生。”

33、在我心里,他从来都不是一个残疾人。正如他在《我的丁一之旅》中表述的那样,“我”即是限制,“我”即是囚禁。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被身体的残疾囚禁,有的人被内心的欲望囚禁。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34、莫非是谁?是一个酗酒者,亦是一名斗士,但他的反抗在他所弃绝的世界面前显得无力。

35、院子里没人,屋门也都锁着,两棵枣树尚未发芽,疙疙瘩瘩的枝条与屋檐碰撞发出轻响。叔叔指着两间耳房对我说:“你爸和你妈,当年就在这两间屋里结的婚。”“你看见的?” 

36、   我没有气愤,甚至没有感到奇怪,因为我知道她很不正常,她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空壳,而灵魂已随铁生而去。

37、于我个人而言,史铁生在我年幼的时候以朴实的情感使我得知世间的真情,在我少年的时候以对死亡的思考使我直面爷爷的去世,在我青年的时候以对生命和信仰的探索使我得到哲学的启蒙。

38、多年来我也一直不断在咀嚼这个故事:小瞎子心爱的女孩最终嫁给了别人,而他却依然要忍着疼痛,为了最终来到的光明而继续活下去,继续弹下去。

39、我曾写过:母亲离开得太突然,且只有49岁,那时我们三个都被这突来的厄运吓傻了,十年中谁也不敢提起母亲一个字,不敢说她,不敢想她,连她的照片也收起来不敢看?? 

40、她心中牵挂的是父母,是家庭,是自己的未来。她无法接受一个高考失利的自己。

41、"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爱情的伟大吧!

42、我在《奶奶的星星》里写过,我小时候奶奶每晚都在灯下念着一本扫盲课本,总是把《国歌》一课中的“吼声”念成了“孔声”。我记得,奶奶总是羡慕母亲,说她赶上了新时代,又上过学,又能到外面去工作?? 

43、许多人活着是关心结果,而史铁生看重的是过程。他认为,对付绝境的唯一办法就是重视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在二○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个过程似乎已经结束,但当我看到许多人在烛光追思会中举着史铁生的照片时,我强烈地觉得,肉身的寂灭,不过是一个影儿,灵魂的存在如此真实,它确定是在以别的方式延续着。

44、尤其是,爷爷在去世前三年的一场大病中,因机缘巧合,皈依了基督教,并且从此后性情大变。用奶奶的原话说是,从一只嗷呜嗷呜的狼,变成了一只咩咩叫的羊。所以奶奶一直相信,爷爷去世之后,进了天堂。

45、今年春节前夕,在轮椅和透析之间不停往返的史铁生,居然奇迹般地又拿出一部三十二万字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在书的扉页上,铁生还是郑重其事地写下:李锐蒋韵批评。于是,今年的春节长假,就变成了我细读和体验“丁一之旅”的日子。撇开别的一切不谈,这三十多万字是一个最直接的证明,它告诉我们,史铁生绝不仅仅是往返于轮椅和透析之间,在轮椅和透析之外,史铁生有一条生龙活虎、出神入化、恣意汪洋的生命。我惊喜地发现,史铁生终于摆脱了以往那种从肉身出发的困顿的苦行,终于冲出了那个平面的自我论证,他甚至终于打破了自己以往的书写所建立的文学边界,完成了一次出神入化的自由的飞翔。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就是因为史铁生创造出了一个超乎生死,超乎肉身,超乎时间和空间,超乎主体、客体,可以在精神和现实之间任意飞翔的自由的行魂。这个自由的行魂可以在丁一一带,可以在史铁生一带,可以和丁一或者史铁生的肉身合为一体,也可以和丁一和史铁生争吵、对话,可以随着丁一的一切欲望亦步亦趋,也可以转身而去反观世界,留下“那厮”自作自受。行魂伴随丁一上天入地、欲死欲仙,寻找理想中的夏娃,寻找自己生命最后的皈依。因为这是一场回顾一生的真实叙述,所以你可以看见史铁生自己的种种往事来到笔下。因为这是一场虚拟的精神之旅,所以你可以看到灵魂随着肉身翻云覆雨上天入地。因为这是一场对于文学边界的颠覆,所以你又可以看见史铁生以往的文学书写和文学成果,以素材和原料的形态纷纷来到笔下被再次书写。这个自由的行魂在真实和虚拟之间、在回忆和想象之间、在生与死之间、在肉身和精神之间,自由地穿行,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过的最为奇特的文本。

46、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去世。当时我正坐在复读班的教室里,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之后,内心唏嘘不已。这个曾经思考过生死,解答过我内心疑惑的人,也终于迎来了那个属于他自己的节日。

47、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48、   所以没有味觉系统的她,无法区别美食精粹的她,拒绝任何有关吃的讨论,她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你:完全没有感觉!但实际上她的本领就是吃什么都香,甚至会让看她吃饭的我产生猛扑上去的念头。

49、   她是一个普通的妻子,也就是说她承担普通妻子的义务,当然也享受普通妻子的喜怒哀乐。

50、不要说什么“亲人和朋友会帮助和支持你,千万不要灰心,活下去就有希望”这样的鬼话。

51、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评

52、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