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四句真言
1、过了几天,南大吉又回来了,忏悔自己最近过失好像越来越多了。
2、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3、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4、所以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说心从它本体的灵性状态,瞬间向经验现实世界转换,所以心之动它一定是有缘故的,有个第三者出现,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境或者物。我对着个境,对着个物,然后我心有所动,没有在这个境,没有在这个物构成关系之前,心可以寂然不动,那叫做心本体归于它本相之寂。
5、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四句真言)。
6、 王阳明七字真言里,所谓的“行”是指言出必行的意思,大丈夫顶天立地,一举一动的作为都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的行为始终逃不出别人的观察,所以心口需要统行事作风与说的一致。
7、王阳明说不该发怒的时候发怒,就是鬼迷了心窍。
8、如果我看到一个境物,我的心动了,而被良知感觉到,是有物欲的牵扯,或者说是对于物质的欲望,这样就会牵扯到我们的良知,一扯偏了,结果就落实到恶上去了。
9、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0、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1、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给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和朋友相处是否信守承诺。
12、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地对待别人,才可以敲开别人的心扉,获得别人的真心。
14、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心中有脾气要发泄的时候,不妨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下,听听歌,多运动,把坏情绪在自己这里消解掉,而不是传播出去。
15、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王阳明四句真言)。
16、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17、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18、谦逊是一种格局。静水流深。真正见过大世面,有大格局的人反而低调谦逊,因为他们知道山高海阔,知道自己其实还很渺小。
19、婴儿一旦长大,一旦踏入社会,就会产生大量意念和欲望,付之行动,就会有善恶之分。这都是免不了的事情,关键是如何去认知、去改过、去责善。
20、|投稿邮箱:454554538@qq.com
21、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22、谦逊是一种礼貌。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待人谦逊有礼,总是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23、只有掌握了知行合一的精髓,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并且很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4、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的显现处,只是一个真诚恳切,这就是良知的本体。所以,真诚恳切去侍奉双亲就是孝,真诚恳切去敬爱兄长就是悌,真诚恳切去辅佐君主就是忠。
25、人但凡能够做到喜欢善良象喜爱美色,厌恶恶行象讨厌恶臭,那便称得上是圣人了。阳明先生告诉弟子,人只要喜欢善良象喜爱美色,厌恶恶行象讨厌恶臭,那便称得上是圣人了。圣人的学问,只是一个诚罢了。
26、什么叫意?王阳明有一个解释:意为心之动,那是心之动的一种状态,就形成了意。
27、意思在告诉我们,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世间万物都是靠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想要知行合就必须循序渐进!
28、 当你心中有一条清晰底线的时候,就能进退自如,人事均不可触碰,留出自己的一片心中圣境。当你成为一个心中有底之人的时候,别人自然会更尊重你,更加顾及你的感受。
29、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30、 王阳明的4个人生顿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31、带兵打仗之时,他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反而是仔细观察形势,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因此他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32、 殊不知,老祖宗传下来的礼义廉耻,才是一个男人的立足之本。想成大器,不可以没有底线,这底线需自己来定夺,处在什么环境,面对什么样的人,受到什么样的诱惑,这时候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要被金钱物欲冲昏了头脑。
33、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34、王阳明认为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讲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致良知。不管你学习什么,天文也好,地理也罢,造原子弹,飞机大炮也无所谓,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学习知识,是为了杀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没,若是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3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善去恶就是从人本心出发、到改善世界的过程。阳明先生在这里用了“格物”这样一个儒家传统概念,但是这个“格物”概念和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程朱理学的“格物”是格天下之物、穷天下之理,而王阳明所说的“格物”,是从本心良知出发,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最终达到为善去恶目标。
3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7、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38、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39、然而在行动中种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但可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了,只能草草了事。
40、曾国藩曾说过: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41、 以诚换诚,以心换心。朋友之间的交情丝毫不能取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地对待别人,才可以敲开别人的心扉,获得别人的真心。
4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最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43、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44、王阳明温言勉励:心是一面镜子,过去镜子没开,可以藏污纳垢,如今镜子已明,自然分毫毕现。这说明心学已经入门,只要好好修行,将来一定可以成圣。
45、正因为我们的心灵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我们才能够分辨一切善恶,是的便是是的,非的便是非的,还它原本的样子,一分都不错。
46、王阳明温言勉励:心是一面镜子,过去镜子没开,可以藏污纳垢,如今镜子已明,自然分毫毕现。这说明心学已经入门,只要好好修行,将来一定可以成圣。
47、 王阳明强调:“处朋友,务相下得益,相上则损。”
48、过了几天,南大吉又回来了,忏悔自己最近过失好像越来越多了。
49、“四句教”也是每个学者求良知的过程,良知者行动的方式方法,不管是什么朝代,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鉴于当今社会,就是提倡分清善恶,扬善惩恶。做有道德,懂伦理道德之人。
50、胡适给他妻子江冬秀的信里说:“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不去就罢了,去了,我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脸,总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
51、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更喜欢和真诚的人交往,喜欢耍小聪明的人能赢一时,却永远无法让人放心。
52、 王阳明心学最极致的八个字——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53、四句话就是他所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4、意思在说人一定得多磨练,多用功,才能做好事情。如果只喜欢安静,那么遇到紧急之事时必定会手忙脚乱,始终很难继续长进。安静的时候看上去很收敛,实际内心却是在放纵沉沦。
55、 坏情绪会传播,而不是消失,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很容易带来恶性循环,让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恼中。
56、 “心”,凡事都要用心,走心了就是较为标准的,俗语讲:“相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内心与心情就会自然表露到脸上,所以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是成功者务必要做到的。
57、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知道善恶,还能分清善恶,这就是良知。按照心学的核心思想,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知,能分出有善有恶,何为善何为恶。二是良知,只有知道应该去行善去恶,以“善”为善,以“恶”为恶,才叫良知。
58、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59、每个人在社会上是否做了善恶之事,看做出事来结果的本质好与坏,有利或无利,就知道是从善之人,还是从恶之人。知善知恶就是人分辨是非思想明确,为善去恶才是确立良知良心的目的并表现出来。
60、能力固然重要,但心态更为重要。王阳明被派去南赣平叛,面对险境他能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61、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完全掌握技法了,可以试试新曲子了。”
62、王阳明告诫我们: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63、 过了几天,南大吉又回来了,忏悔自己最近过失好像越来越多了。王阳明温言勉励:心是一面镜子,过去镜子没开,可以藏污纳垢,如今镜子已明,自然分毫毕现。这说明心学已经入门,只要好好修行,将来一定可以成圣。
64、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正确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他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65、善恶是心的不同表现,当心未表现为行动之时(即传习录中说的“未发”),自然也就无所谓善恶。所以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66、善恶是人的意愿,是人的思想意境,是后天通过转化形成的,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三观,也就意味着社会上的良知,培养教育很重要。
67、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68、上句讲我们的心之动会落实到善或者恶的,而如果心之动它合乎心本体的,合乎良知自身的本然状态的,这样子的一动,那它在价值上落到了善的。
69、一个人有错误,直斥其过是最粗暴的做法,很容易起到反作用,不如温言勉励,循循善诱。既可以维护友谊,还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70、 不要总是说说而已不去行动,如果说多了却不做,别人反而觉得你是一个“假大空”,从而不再相信你。而当自己有心动追求的时候,也需要尽早付诸行动,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71、“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72、王阳明晚年对心学理论进行总结得出四句话,这四句精炼的话完整描述了心学理论体系,这四句话即是著名的四句教。学心学,首要在于准确理解心学理论,重点在于“事上练”。因此学习心学,先要正确理解四句教。
73、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74、 我们对待亲近的人往往很容易迁怒。工作学习中的不痛快,憋在心里,然后找个借口,发泄到朋友、家人身上。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自己的本能则是一种修养。
75、杨修恃才傲物,被曹操所杀。无人为之求情,人缘可谓是差到家了。
76、 “诚”,对人要真诚,成为一种至真至诚之人。这样就能给人一种成熟稳重有担当的感觉,当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毫不虚假,说真话展露真性情。
77、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78、在经历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更坚定,心即理,心外无物。有一次一位学生指着一朵花问阳明:“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79、 王阳明心学四句教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
80、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81、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8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给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和朋友相处是否信守承诺。
83、知善知恶是良知人的意识里面,有个知性的作用。“良知良能”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良知虽然是天性,但也能通过知识教育,使得普通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恶。因此,第三句教给人的启示是:教育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唤醒人心中的良知而已。人获取知识的目的,本来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良心。
84、所以王阳明第四句的意思是,当良知做出了关于你的心之动的当前状态善恶是非的判断之后,那你就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去听从良知的召唤,实实在在地去做,善的就去做它,不善的就不去做它,这就叫做为善去恶。
85、人在社会上应该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良知之人善意可做,恶意不能做,这就是有良知良心之人。站在伦理道德立场上,论没有良知之人,就是指没有良心之人。
86、工作学习中的不痛快,憋在心里,然后找个借口,发泄到朋友、家人身上。
87、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88、先肯定别人,给他自信,然后指出不足,给出方向。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应该做的。
89、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90、孔夫子说:“三思而后行”。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考虑周全之后再开始行动。
91、一个人无论是贫穷富有,得意失意,都应该谦逊待人。
92、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93、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的生活过,内心有着如此充盈的感情。
94、所谓心即理,即王阳明反复强调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呕心沥血的格了七天竹子,试图弄明白竹子里包含什么道理,直到身体虚脱,真的吐血也没将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他格竹子是想弄明白为什么人要把竹子和君子联系在一起,“正直”、“有节”的品质,是竹子告诉我们的吗?还是这是人本身的想法,看到竹子之后发挥想象的结果呢?王阳明认为,所有这些品格不都是人内心本来就有的吗?难道是通过格竹子格出来的吗?
95、一个人无论是贫穷富有,得意失意,都应该谦逊待人。
96、高高在上的态度,在什么事情上都是不应该的,濒临饿死的乞丐还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朋友间,纯洁的友情更是容不得那些高傲的态度去伤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