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司汤达(摘抄好句76句)

司汤达(摘抄好句76句)

司汤达

1、开篇明义,于连是《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有着深刻文学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文学作品,主人公于连是一个真实的而又爱憎分明的人,他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里与命运抗争,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人生命运的人物缩影。

2、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3、他憎恨自己粗鄙的父亲,在面对市长夫人路易斯这一高贵温柔的典型母性形象时,便产生了模糊而又强烈的依恋。初次见面他便惊异于这么美丽的女人,竟会如此软声软语地跟他说话。他心醉神迷于她柔媚的声调和神情。“女人的细腻,在她身上,已达于极点。”(司汤达)。

4、也就在此时,于连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想要成为上流社会的人士,但他同时也对富人阶层的内心充满了鄙视。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才让于连迫切地想要出人头地,在于连进入神学院学习之初,于连非常胆怯畏缩,但是到后来,他开始意识到教会信徒的虚伪,开始不再盲从权威。虽然于连不再盲从权威,但是于连深知只有借助神学的道路才可以真正让自己跻身上流阶层。

5、司汤达把于连看作自己,在于连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渴望。他毫无保留地将这一形象塑造出复杂难辨的真伪集合体,使观众对这一人物产生爱恨交杂的情感。“于连是一位小说家曾经创造出的最有趣的人物之一。他有时候会让你满怀恐怖;有时候又赢得你全副的同情;但他拥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对这个人物尽管你经常会感到不寒而栗,你还是会全盘接受。”

6、在《十九世纪的爱情》中,司汤达将爱情称为“结晶”,分为四种: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还提出,但只简单列了个提纲。司汤达列这七阶段提纲,是从男性的视角。而本文却试图从一个女性视角,反向行之去阐释、体会他所说的爱情诞生的七个阶段:

7、南图书友会——如何成为VIP会员、会员申请表及常见问题答疑

8、做一个杰出的人,光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人还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司汤达经典语录爱情像发高烧,它的来去,都不受意志的控制。《爱情论》对于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他对世界的憧憬,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是压倒一切的。《红与黑》假如没有劳动这个压舱的货物,任何风暴都会把生活之船翻掉。《红与黑》理智根本抵挡不住这种回忆,这种抑制只会使回忆更美好。《红与黑》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坟墓,是用来埋葬所爱的人的。《红与黑》您清楚地知道,我骄傲;这是我的地位甚至我的性格带来的不幸,我乐于承认;《红与黑》谦卑地聆听那些让人站着都能睡着的蠢话。《红与黑》然而谁又会想到这如姑娘一般白皙、温柔的容貌背后竟会隐藏着一种宁可死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坚如磐石的决心。《红与黑》人们做着最残忍的事,却没有残忍的精神。《红与黑》如果他是一棵软弱的芦草,就让他枯萎吧;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让他自己打出一条路出来吧。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红与黑》我可以蔑视世界上任何危险,眉头都不皱一皱。《红与黑》新事物的香味太过浓郁,他们虚脱的头脑受不了,必须靠时光冲淡这一味道。艺术品一定要积满成年灰尘后才会有人领悟。《红与黑》有待克服的障碍本不很大,只是他太孤单,犹如大海里的一叶弃舟。《红与黑》在错误面前,个性是那么渺小和无力。《红与黑》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种材料熔冶于一炉。《红与黑》在人生这片自私的沙漠里,人各为己,人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红与黑》这个物质世界的位置使他露出了微笑,它向他描绘出了他渴望达到的精神世界的位置。高山上的洁净空气把平静,甚至把快乐注入了他的心田。《红与黑》只要到紧要关头,拿得出勇气来就行。做一个杰出的人,光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人还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司汤达红与黑经典语录句子赏析新事物的香味太过浓郁,他们虚脱的头脑受不了,必须靠时光冲淡这一味道。艺术品一定要积满成年灰尘后才会有人领悟。司汤达《红与黑》

9、1829年司汤达开始动笔写他的代表作《红与黑》,并于1830年脱稿。

10、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11、新事物的香味太过浓郁,他们虚脱的头脑受不了,必须靠时光冲淡这一味道。艺术品一定要积满成年灰尘后才会有人领悟。《红与黑》

12、无聊会夺走一切,甚至连自杀的勇气也会夺走。

13、于连选择了死亡。正是对于死的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司汤达所塑造的这个叛逆性格的完整性。

14、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

15、从现实到虚构,从司汤达到于连,只有一步之遥。

16、司汤达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17、一个最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与建树。入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

18、在我看来,红与黑是两种完全相反的颜色,红代表于连的火热的激情,超凡的能力,勃勃的雄心,黑代表现实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上流社会华美外表下的阴森和对待下层有为者的残酷。

19、于连不断参加上流宴会,但是由于于连心中始终对富人存有一定鄙夷,其难以习惯富人在宴会中的轻佻打趣,于连羡慕绅士的优雅风度,但是当他看到上流宴会中绅士们的嘴脸后,也只能从内心里发出抗议。

20、于连与马蒂尔德即将成婚时,雷纳夫人出于嫉妒,写信告发了于连,这让于连功亏一篑。他非常愤怒,冲动之下,他不顾自己的身份,宁愿被抓也要枪杀了雷纳夫人,刺杀失败后,他既担心忧虑又惊喜雷纳夫人没有死。

21、瓦莱里曾说:“关于司汤达的话,说不尽道不完。”关于《红与黑》话,同样也说不尽道不完。这是这部作品丰厚的思想和艺术内涵使然。

22、小说的副标题名为“1830年纪事”,实际上读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和现实状况。  

23、德·瑞那夫人十六岁就嫁给了庸俗猥琐的德·瑞那先生,每当她向丈夫诉说冷暖病痛时,她丈夫总以粗鲁的笑声作为回答,因为在他看来“女人这个机器,老是有东西需要修补。”这种态度常使夫人感到憎恨。于连的出现唤醒了德。瑞那夫人心底的情爱的本能。于连俊秀的外貌吸引着她,于连的知识、温柔打动着她,心中充满了少女般的狂热的情感。在她眼里没有世俗的出身、门第、血统,她眼中的于连“又高贵又傲慢的心灵里有着迷人心魂的光辉”,终于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感,投入热恋中。她忽而担心于连不爱自己;忽而为宗教观念所束缚,怀疑自己的行为;忽而又想收买身边的女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秘密,永远保持这份属于自己的天地。 

24、假如没有劳动这个压舱的货物,任何风暴都会把生活之船翻掉。

25、23就有火一般的羞红,虽然并不是因为犯了罪。

26、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人物心理与描写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里,静中有动,表里一致,动静结合,为小说的情节发展作了辅垫,作者以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刻划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完整和丰满,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

27、市长的年轻漂亮的妻子是在修道院长大的,对像她丈夫那样庸俗粗鲁的男人,打心底里感到厌恶。由于没有爱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养3个孩子身上。她认为男人“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以外,对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最初,她把于连想象为一个满面污垢的乡下佬,谁知见面时却大出她的意料:面前这个年轻人竟是这样白皙,眼睛又这样温柔动人。以为他“实际上是一个少女”故意假扮男装。她对于连产生好感,甚至觉得“只有在这个少年教士的心里,才有慷慨、高尚、仁爱”。瑞那夫人的女仆爱丽沙也爱上了于连,爱丽沙得到了一笔遗产,要西郎神父转达她对于连的爱慕,于连拒绝了女仆爱丽沙的爱情。瑞那夫人得知此事心里异常高兴,一股幸福的流泉泻落在她的心海里,她发觉自己对他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一种感情。 夏天市长一家搬到凡尼镇乡下花园别墅居住,晚上乘凉的时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树下,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那夫人的手被于连偷偷地紧握着,满足了他的自尊心。瑞那夫人被爱情与道德责任折腾得一夜未合眼。她决定用冷淡的态度去对待于连。可是当于连不在家时,她又忍不住对他的思念。而于连也变得更大胆,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28、理智的人面临危险,会急中生智,可以说,比平时更聪明。

29、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费迪曼 

30、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司汤达简介,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

31、恰恰是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于连明白自己早先对幸福的追求是肤浅的,他与雷纳夫人的爱情才是本质上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和利益考量的真挚情感。这是一种追求的升华,善良与真挚在于连最后的岁月里战胜了野心和贪婪。

32、入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司汤达的经典语录爱情像发高烧,它的来去,都不受意志的控制。《爱情论》

33、  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d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34、《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出生在一个小城的木匠家庭,从小与自私的木匠父亲和两个粗俗的哥哥生活在一起,缺少母爱的关怀。他自己体弱瘦小,但却聪明而勤奋喜欢读书,于连从小就跟随谢朗神父学习宗教神学,并在拉丁文学习方面展现出异于常人的造诣和天赋。他最喜欢读的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可以说这本书形成了他早期对社会的认识。

35、《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

36、司汤达是拿破仑的追随者,曾参与多场著名战役,这层身份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另外,他身处的时代,使他关于创作那个时代下的小人物,容易刻画出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但就像理解时代需要时间,感知时代需要沉淀,他写出的作品在当时的销量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他的人生也正是笔下许多人物的缩写,质朴且不起眼。

37、1929年,在中国出现了《红与黑》的第一个中译本(马宗融译)。此后,重译、复译现象很多,名家名译包括黎烈文、赵瑞蕻、罗玉君、郝运、郭宏安、罗新璋、许渊冲和闻家驷等译本。在1980年代中叶,还曾引发了关于《红与黑》汉译的热烈讨论。

38、司汤达的原名是亨利·贝尔,可他却用各种笔名代替他的本名进行创作。他乐于哄骗众人,把世人当作他取乐的对象。作为一名作家,最重要的无非是将自己塑造的世界编造出天衣无缝的真实。无论是读者,还是他的亲友,都在司汤达编织的故事当中“饱受煎熬”。他们常自以为摸清了他的套路,实际却又陷入另一个迷雾当中。

39、作者描写人物不重肖像、服饰等外部特征而重内心世界,擅长运用剖析方法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秘密和复杂性格,例如作品中写到“钟声把他惊醒了,如同雄鸡一唱惊醒了圣彼得一样,他明白执行最困难任务的时间已经到了,他一直没有去想他那个无礼的要求,自从把它提出来之后,它是多么令人难堪地遭到拒绝!我已经告诉她我今夜两点钟要到她寝室里去,他一边站起来,一边想,我可能又粗野,又没有经验,完全是一个乡下佬的儿子,德尔维尔夫人对我讲得够清楚了,但至少我不是弱者。”

40、1802年7月,从军队卸职后,贝尔回到巴黎,希望能成为一名剧作家。那段时间,戏剧在司汤达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开始大量观看戏剧、阅读剧本。1804年3月30日,这是作为作家的司汤达“诞生”的日子,从那一天开始,他开始记录戏剧带给自己的感悟,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想要如何去生活。

41、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我将受到格外严厉的惩罚,因为事实上我不是受到与我同等的人的审判。我在陪审官席上没有看到一个变富裕的农民,仅仅只有一些愤怒的资产阶级他们正愤怒地看着我,盼望着我早些被魔鬼抓去服刑。

42、我爱力量,我所爱的力量,一只蚂蚁所显示出来的可以和一只大象显示的相等。

43、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坟墓,是用来埋葬所爱的人的。

44、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才能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45、对于司汤达及《红与黑》的研究相比译介更早,1922年李璜所著的《法国文学史——自十八世纪至今日》就对它有所介绍。尽管大多只是引入朗松和丹纳的视角,但仍向中国的读者展现了司汤达在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方面杰出的现实主义成就及其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质,并通过与其他经典作家的简单对比,彰显出其细腻热情的写实风格。

46、从幸福的可能,到萌生希望,司汤达说,间隔一个月。其实或者更短、同时。希望有更多的触碰,更亲密、更深切的心灵交流,与众不同的眼神,独属于他和她的小秘密,心照不宣的感觉,由最早很单纯的思念,演变为更多更渴望的肉体纠缠;从仅仅是呆在一块,到希望拉手,到拥抱、接吻,到更长时间的厮守,希望,是逐步增强的。男子从眼神纠缠到拥抱接吻,中间可能没有过度,而女子,将更多想象停留在语词、眼神、内心、情感上,她们有时候害怕直接的肉体接触,生怕那种不洁感会摧毁内心想象。但火焰总是越煽越高。一旦希望得不到满足,摧毁性的绝望就迅速降临。希望、绝望,恢复希望,再次绝望,一个小小的细节错失,一次偶然的言语误会,一个不合宜的动作,都可能导致恋爱中人的巨大绝望:“我永远失去他了,我再也不可能和他在一起了。”她大声哭泣,自己折磨自己,自怨自艾,这种情形,一直要等到希望重新萌发,她就转眼破涕为笑了。

47、《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48、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49、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外国文学史》

50、司汤达从小由于祖父的影响,接受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成年以后,他阅读了启蒙运动思想家爱尔维修、孟德斯鸠等人的作品,巩固了少年时代所接受的启蒙思想的教育,同时也奠定了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在法国与欧洲封建势力斗争的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司汤达勇敢的跨上了战马,三次随拿破仑大军远征万里司汤达简介,驰骋疆场。法国王政复辟时期,他虽然离开了沸腾的法国政治生活,侨居意大利,但却始终关注着国内的政治斗争形势,同时积极投入到意大利民族解放事业,并且拿起了手中的战斗的笔,在文学创作中持续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了追求自由的革命之情。

51、我们在社会上故意把自己弄得狼狈可笑,仍然是由于虚荣太甚,想从人们的恶意中窃取快乐;别人怕以产生这种恶意,原来也是由于我们激起他们的的嫉妒所致。

52、起初,于连并不爱玛特尔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却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便热烈地追求起她来。玛特尔也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遥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义感情,因此,她在花园里主动挽着于连的胳膊,还主动给他写信宣布爱情。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照样做了,当晚她就委身于他了,过后玛特尔很快就后悔了。 一次,他们在图书室相遇,她边哭边对于连说:“我恨我委身于第一个来到的人”于连感到痛苦,他摘下挂在墙上的一把古剑要杀死她,玛特尔一点都不害怕反而骄傲地走到于连面前,她认为于连爱她已经爱到要杀了她的程度,便又与他好起来。夜里于连再次爬进她的房间,她请求于连做她的“主人”,自己将永远做他的奴隶,表示要永远服从他。可是,只要于连稍许表露出爱慕的意思,她又转为愤怒,毫不掩饰的侮辱他,并公开宣布不再爱他。

53、因为身份地位的卑微,他不敢在宴会上发言,只是在内心深处一味地愤慨和思考,在跻身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他不是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他还是选择沉溺于上流阶级的物质生活中。

54、单单他们的吵嚷就足以使体质脆弱的人神经错乱。这些吃得饱穿得暖的乡下人,只有在使出两肺的全部力量大叫才能感到那种吵吵闹闹的快乐,才能觉得表达得完全。

55、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则弹冠相庆。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56、理智根本抵挡不住这种回忆,这种抑制只会使回忆更美好。《红与黑》

57、侯爵在女儿的坚持下,一再让步。先是给了他们一份田产,准备让他们结婚后搬到田庄去住。随后,又给于连寄去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贵族称号。于连在骠骑兵驻地穿上军官制服,陶醉在个人野心满足的快乐中。

58、从表面上看,于连蔑视当时法国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但他所践踏的,却是在那个腐败社会中,人们仅仅挂在口头上、谁也没有意愿真正遵守的虚伪的道德信条。于连是一个大胆的说谎者,但这是因为欺骗和谎言已经成为那个腐败社会中人人借以谋生的手段。他公然宣称自利是人的本性,但那些高官显贵们正是在“为社会服务,为公众献身”的招牌下,为自己及家族肆无忌惮地谋取私利。 

59、十几年后,司汤达将自己渴望而又无法拥有的魅力,全都赠予了于连:“他对女人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一见他便会神魂颠倒。”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屡屡挫败,于连可以帮助他在小说的世界里达成心愿。

60、但神学院是个伪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堕入了忧郁之中。彼拉院长受到排挤辞职不干了,并介绍于连为木尔侯爵的秘书。彼拉神父专门给他介绍侯爵一家他说“你要十分注意,一个象我们这种行业的人,只有靠这些大人先生们才有前途……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注定的了”。

61、关于激情主题。姜书良的《激情:司汤达小说人物性格论》从对于连性格的分析中发现,激情的主要形式:爱情,激情的本质内涵:时代政治,激情的结构解析:多元、多层次的心理动力组合。从人物所具有的激情,游嘉胜在《三重对立抗衡及其审美比较——于连形象的冲突机制探析》中指出:“他不仅在同社会对抗,而且在同命运抗争,同自我斗争”。这种激情反抗的本质目的,就是要袪除司汤达所厌恶的那种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集体虚荣心。胡日佳在他的审美叙事模式研究,更从司汤达“激情与风俗相结合的描写原则”中,在《红与黑》中建立了性格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

62、1817年司汤达使用笔名M。B。A。A在意大利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

63、假如没有劳动这个压舱的货物,任何风暴都会把生活之船翻掉。

64、出于对玛蒂尔德的敬意,书中从未直接流露玛蒂尔德的名字,当不得不描述恋人的言谈举止性情时,常将玛蒂尔德化身为很多女子。加上司汤达经常性的情感冲动,内心矛盾而纠缠,在意大利的处境(他甚至被认为是法国间谍)使他习惯于躲躲闪闪,使得这本书的结构、叙述看上去有点混乱,有些阐述不够透彻,有些相当主观,甚至前后矛盾。但关于爱情有相当敏锐深刻细致的理解。1825年,玛蒂尔德逝世。司汤达悲痛之极,在自己这本书的一个抄本上写了“作者逝世”,表示自己的心已随玛蒂尔德逝去;还画了一把手枪,表示自杀的意愿。他没有死,却将对玛蒂尔德的深情融入到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比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德·瑞那夫人,《帕尔马修道院》中的法布利斯、克莱莉娅等主要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司汤达及其恋人的影子。

65、在人生这片自私的沙漠里,人各为己,人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红与黑》

66、因为于连的记忆力很好,木尔侯爵让他列席一次保王d人的秘密会议,会上有政府首相、红衣主教、将军。会后,木尔侯爵让于连把记在心里的会议记录冒着生命危险带到国外去。在驿站换马时,差点被敌方杀害,幸好他机警地逃脱了,与外国使节接上了头,然后留在那等回信。在那儿他遇到俄国柯哈莎夫王子,他是个情场老手,于连便把自己的爱情苦恼讲给他听,他建议于连假装去追求另一个女性,以达到降伏玛特尔的目的,并把自己的五十三封情书交给她,“把这些信转抄一份寄给你所选定的女性,这个女性必须是瞧你不起的对方的熟人。” 于连回到巴黎后,将这些情书一封封寄给元帅夫人,元帅夫人受了感动,给于连回信,玛特尔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于连的脚下,求他爱她,于连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不久,玛特尔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在爱女坚持下,一再让步。先是给了他们一份田产,准备让他们结婚后搬到田庄去住。随后,又给于连寄去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贵族称号。

67、女人的这个温柔朋友(司汤达),正是因为喜欢女人的真实,他在她们身上所欣赏的是,我们今日称之为本真性的东西,这是他喜欢或者带着热情创造的所有女人的共同特点。

68、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并通过表兄达吕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

69、《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杰作,对19世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于连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作者司汤达曾说:“这部小说并非小说……,而是认认真真地描写19世纪初30年代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ZF所带来的社会风气。”1830年《红与黑》的发表,确立了司汤达在法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红”与“黑”小说原名《于连》,1830年5月,在校印期间改名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但对红与黑的含义,解释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红”指拿破仑时代的军装,“黑”指神父的教服;有人认为“红”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指卑鄙、可耻的复辟王朝统治时代;有人认为“红”象征于连炽热的心灵和他那像一团火一样旺盛的精力,“黑”象征复辟王朝的黑暗、伪善。“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红”与“黑”到底象征什么,还是让读者读完小说后去揣摩、理解吧!

70、因为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先河。后人竞相模仿这种“司汤达风格”,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强调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的现代形式。因此,人们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71、1806年至1814年期间,司汤达回到巴黎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

72、不久,皇帝驾临维立叶尔,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于连被聘当上了仪仗队队员,使他有在公众面前大出风头的机会。迎驾期间,于连作为陪祭教士参加瞻拜圣骸典礼。之后,他对木尔侯爵的侄子、年轻的安倍主教十分崇敬。心想,安倍主教如此年轻就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倍受女人的青睐,暗下决心“宁愿受宗教的制裁,也要达到令美人羡慕的境界”。 瑞那夫人心爱的儿子病危,她认为这是上帝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一种惩罚,她陷入了可怕的忏悔里。这时,爱丽沙又把夫人的事暗中告诉了哇列诺先生,他早先曾贪恋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便趁机给市长写了一封告密信。但市长担心如果把妻子赶出家门,自己将失去一大笔遗产,而且也有损于自己的名誉,采取“只怀疑而不证实”的办法。但在这座城市里,街谈巷议对瑞那夫人和于连却越来越不利。一次爱丽沙向西朗神父忏悔时,又谈出于连与瑞那夫人的秘密关系。关心于连的神父要他到省城贝尚松神学院进修。告别后的第三天夜里,于连又冒险赶回维立叶尔,与瑞那夫人见面,此时的瑞那夫人由于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样了。

73、小孩用眼泪来命令,如不被接受就故意伤害自己。年轻的女人用自负心来虐待自己。

74、创作心理分析中的精神分析研究。申家仁在《〈红与黑〉:富有启示的成功》中最先运用了文艺心理学,从创作的心理过程中主客体互动的角度阐释《红与黑》。在赵隆勷的《司汤达和〈红与黑〉》一书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司汤达的心路历程与其作品的对应关系的研究中,韩中一在对司汤达的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分析中,都发现了其写作的内倾性与精神分析意识,认为司汤达是一个专心致志于把自己的经历和苦乐都注入其所创造的人物身上的作家。

75、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红与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