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百年孤独读后感5000字(摘抄好句55句)

百年孤独读后感5000字(摘抄好句55句)

百年孤独读后感5000字

1、  在错乱的时空中,在亦真亦幻的马孔多,没有一样至真至贵的东西沿着慢慢难休的循环到达了孤独的背面。(百年孤独读后感5000字)。

2、  如果定需要什么来证明求索知识的路程是孤独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停留在无尽长廊中的不安的灵魂,定愿意穿过百年的时光现身说法。不必等到朴实的吉普赛人带着巨型磁铁走街串户,何塞?阿尔卡蒂奥?

3、(书单·笔记)谭美琪|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相遇

4、霍金21岁患上卢伽雷氏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基本与活死人无异,如果他坚信每个人终将孤独地死去而失去希望,何来今日《时间简史》的辉煌和物理学的快速发展?

5、(书单·笔记)张禧佳|摘得人间月,再逢三日天——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6、随着长大,我们终于明白孤独是无法战胜的,像书里的奥雷连诺上校一样,试着与孤独达成最后的谅解,签下不失尊严的“投降书”。

7、  当布恩迪亚人将心门合上,将感官合上甚至将家中大门也合上,将遥远死亡作为唯一朋友时,悲剧便是不可避免的了,那些本应在人生的正面被填充、集合和放大,能使人们渺小灵魂有所底气的真理与感情,也必然为麻木所取代。但可怜可悲的是,这些习惯了孤独和重复的人们,在死亡临近之时高慨他们竟是如此的爱他们的爱人、朋友甚至回忆起无数熟悉的气味和片段,在最后一刻才有所感悟,留给后世人一个永恒的叹调。

8、  如果你在乘飞机至半途时,往窗外看看那片茫茫云海和那宛若静止的太阳,你往往会发现那个上下翻转的机翼仿佛不过只是在翻转,几乎没有挪动丝毫,而你就像坐在一个开了马达却没有前进的机器上,停留在原地漫无休期。这种感觉已在无知觉中被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浓缩进了一段被重复的对话:

9、  查了作者写这本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才明白作者是在用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文中的情节多么荒诞不羁,都取决于作者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体悟。政客的虚伪,战争的无情,统治者的残忍,民众的愚昧和无知既是书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也是当时的现实社会存在的。作者借马孔多村民对外界世界的排斥来暗讽拉美人民排斥文明进程的自我封闭和甘心被束缚。作者曾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他希望拉美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反抗愚昧、落后、保守。只有摒弃孤独,才能振兴民族。(百年孤独读后感5000字)。

10、  这本书故事情节紧凑,家族每一个成员都被挟裹在滚滚历史洪流中奔涌前进。读完书之后我在脑海里回想了一遍前面的内容,抖落了一地零零散散的感想。坦白说,我并不敢说自己看懂了这本书,大概是处于似懂非懂,有一点明白,深究下去又是一团乱麻的状态。感慨太多,想要表达的太多,导致思绪混乱。再加上以我浅薄的阅历和智慧难以体会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涵义,致使表达跟不上感知,文字不能尽叙我所思所想。只能有一说以点呈现。

11、    布恩迪亚身上潜伏的孤独基因便已蠢蠢欲动,抢先同良心的谴责一起拔出他这根混血家族不拘的钉子,促使他领着一众族人,肆无忌惮地凭自己想法,开山岭斩荆棘,在那个唯有鸟鸣能指引方向的孤雾丛野,建起无厘头梦中家家外墙都有面镜子就叫马孔多的村庄。当实诚的梅尔基亚德斯带来磁铁、望远镜、假牙和炼金炉,当原始智慧碰上野生文明,便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孜孜不倦求索的路上兀自越走越远。用磁铁探测金子,让望远镜灼伤自己以证明阳光战的威力,观测计算入魔然后径自测出地球像个橘子,再到执意用炼金锅将妻子宝贵的遗产化为一团死粘锅底的油渣,第一代何塞像他的子孙们一样,将自己与外界隔断,倔强地用着后人不愿意再重复的实验方法,得出证实自己智慧却又早已被人证实的科学结论,执著而疯魔——除非偶尔抬眼望见赤脚立于田间的孩子,才会感及一丝仅存的温情。直到那个令人崩溃的星期二——一切的一切都在重复着星期一的模样,不差分毫,星期三如是,星期四依旧。星期五彻底崩溃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最终被绑在了树下,剩余的求索都留在那棵树下展开,即使绳索解开,也选择至死不离——因为于他而言,在散架了的时间里,整个世界的变化都不会及其一身孤魂的变化。

12、“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13、第二代的奥雷连诺·布恩迪亚上校一辈子苦陷不被人理解的“权力的孤独”以及“理想幻灭的孤独”中。

14、司马迁遭受宫刑,从此丧失了将家族发扬光大的能力,更丧失了以男人的身份活着的尊严,若是他就此颓废地走向孤独,那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由谁书写?

15、孤独常在,我们要如何理解孤独呢?如何战胜孤独呢?孤独带给我们的就一定是创伤吗?很多人都说自己很孤独,其实可能是孤单寂寞。

16、(书单·笔记)秦海霞|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17、刚读该书的时候,我被雷同的姓名和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得晕头转向,时不时又要重读一下,才能理解其含义。书中有些人物我至今还不能完全对号入座。通过对《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解,我们知道,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里,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使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百年孤独》告诉我们:孤独就是不团结,不团结就是没力量,没力量就是可怕。所以作者著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共同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18、霍塞的想象力“超越了大自然的限度,甚至比奇迹和魔术走得更远”,因而从未得到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发疯被绑在大树上只到死去。

19、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但她没有放弃,靠自己的努力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成为不屈不挠的典范。经历过伤痛,倘若她从此因生死的轮回堕入黑暗,那她成为残疾人后写出的作品和成百上千被她鼓舞的人们将去向何方?

20、《百年孤独》是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著作,书中所写的事件发生在马孔多。作者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生活经历为线索讲述了马孔多同时也反映了拉丁美洲一百余年的历史,社会风貌。然而这却不是纪实类作品,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在书中添加宗教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使整个小说内容庞杂离奇——阿尔卡蒂奥被绑树下,奥雷里亚诺战后专注于做金鱼,不眠症的爆发,蕾梅黛丝的升天直到一场一个多月浇灭马孔多生气的大雨……不禁令人赞叹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著作。

21、还有哪位预言的法师梅尔基亚德斯似乎是这小说的导演,而那张羊皮纸就是早就已经写好了的剧本。一切都是按照剧本的预期在发展着,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22、整个布恩迪亚家族都是孤独的,且这种孤独是永不停歇的,这种孤独会一直伴随他们直到整个家族从这个世界消失。 读了五遍还想再读人的理解。

23、《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24、我们人生的结局已定,不过是走向孤独的路上。与其自怨自艾荒废人生,不如抱有活着的希望一点点向孤独走去。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25、其实之前就看到过这本书,名气那么大,作为一个文艺青年装逼犯,怎么可能不读一下,拍个照片发朋友圈里装装逼呢!不过真的很难装下去哎,因为这本书非常难读,一大串难记的人物名字,没有感情色彩的流水账,说的都是几百年前的陈年旧事了,尽管作者的叙述已经是尽量幽默夸张了,可是真的读不下去! 这次正好是过年回家,放假这么长时间实在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就耐着性子把这本书粗浅的翻完了。 有点和圣经的叙述方式类似,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万物,这个家族的祖先为躲避仇人的诅咒,去一片陌生的原始地域,开发出了一块适宜人居住的小村落,建房挖井,种树找食物,起名叫马孔多。一个吉卜塞人,领着一个骆驼队做生意呢,发现了这里。

26、  以我的粗鄙理解,小说的主题是孤独。每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孤独的,并且在孤独中走向封闭。整个家族的成员都不善于表达情感。他们中有的自我封闭不与人来往,如丽贝卡、第四代的蕾梅黛丝等。有的执着于某一目标疯狂追逐,如家族元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阿玛兰妲,奥雷里亚诺上校等。正如小说中写道:“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有的人去航海,有的不断发动战争和暴力,有的沉浸在灯红酒绿喧嚣闹市,有的流连于风月场所,有的走出小镇留学……可最终他们为摆脱孤独所做的努力都归于挫败。孤独带来封闭,封闭导致落后,最终将整个家族带往毁灭的深渊。

27、安于命运的人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入永恒的孤独中度过人生。尽管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孤独的结局,但人生好坏与否并不止参照一个人是否死去,而是这个人作为宇宙大爆炸膨胀的一瞬诞生的处于孤独轮回的生命,是否能在他短暂的几十年间经历最精彩的故事,即使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他的一生也如“诗一般的度过去”(林语堂)。

28、最后他发现,他发动的战争未曾改变任何东西,世界依然跟战争前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这让他恐惧,让他虚无。

29、(书单·笔记)何思睿|求助与救赎——读《解忧杂货店》有感

30、(书单·笔记)段小丫|你好,小王子——读《小王子》有感

31、我们一生中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孤独,这种孤独往往只有自己才能深刻感知到。

32、《百年孤独》通过描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命运的多舛,揭示其从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的过程。马孔多文明的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孔多的繁荣。当他看到吉普赛人先进的发明时,不满于自己所过的落后生活,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他努力奋斗,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因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没有人能理解他。他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并在那棵树上死去。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死了,连同马孔多的文明。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继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是他们生活的主题,最终导致了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却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个家族的命运是悲惨的。他们的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也弥漫在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发展、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品告诉我们:孤独是自闭的,自闭就不能发展。

33、《百年孤独》一书最开端就写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上校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为了“蓝色”与“白色”政治之争发动32场战争却无一成功;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却均幸免于难;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成为最令政府恐惧的人物,愈加冷酷无情,残暴独裁。

34、而后来再次细想,孤独在书中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孤独。上将奥雷里亚诺似乎最典型——少年时与兄长无话不谈,而兄长却出走异乡。沉迷于未解的手稿中,一个人呆在房间,看似有手稿陪伴在精神上却是无比孤独。突然阳光一样的蕾梅黛丝走进了她的生活,她缓和了丽贝卡和阿玛兰旦的关系。当年幼的她成为了布恩迪亚的希望之时,她却死于阿玛兰旦误下的毒药,仅剩一张银版照片。而奥雷里亚诺再次陷入孤独。与保守派政府官员同时也是岳父朝夕相处,却为了反对保守派而发动战争。在战争途中听到自己的政d已同意和谈而与他们断绝关系。当他再次回到故乡令朋友留守在马孔多时似乎是他又一孤独的开始,一句“在马孔多八月下雨很正常”不知透露着多少信息。再回来时连母亲也不许近身,曾经的理念抛之脑后,还差点处死朋友,最后谁都不见地坐着制造小金鱼再熔化的和年轻时相似却又毫无意义的工作直至死去。

35、  几乎每一代布恩迪亚家族的人,还都曾奋力地追求爱情和友情。无奈,孤独的因子依旧贯穿始终。当爱情和友情走近时,那些曾透露希望的烛火指引希望之人的心窗便都戛然而合。皮埃特罗、马尔克斯甚至包括嫁入门的费尔南达,都在百年家族高傲冷漠的盔甲前或死或伤。爱情、友情这两样无数孤独灵魂自然而然想要追求的解药,却都在这孤独的宅邸中染上了无可救药的孤独。于是,荒诞的爱情就此产生:阿玛兰妲不厌其烦设下的陷阱,丽贝卡与兄长的婚姻,后生与伯母阴阳两隔的吻,还有最终导致诞下猪尾巴孩子的奥雷里亚诺与姨妈的激情……而友情也只存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生身与仇人普鲁邓西奥的鬼魂间,在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第二临死的追念里……

36、最睿智的人晚年被当成疯子绑在树上;最勇武的人从没打赢过正义战争又悲情绝后;最美丽的人似上帝恩赐而来却又荒谬地飞回天堂;最明理的人成为了政治牺牲品消失在历史之中;最开朗的人死于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不伦之恋里;最后一人用智慧与阅历得知一切后,成就了家族的百年孤独……

37、(书单·笔记)李晓月|读《解忧杂货店》有感

38、(书单·笔记)窦润|人间草木深,我心桃花源

39、小说的结尾,马尔克斯似在表达:只有当一个人行将死亡时,他才会像奥雷连诺·布恩迪亚一样,看清自己的命运与归宿;那么,当整个人类行将灭亡时,人类全体才会像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一样,彻底了然人类的谜底——人类是怎样一个物种?它到底从哪里来?它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但是,这时,一切都已来不及,毁灭的时刻已到,人人在劫难逃!

40、在《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名字代代重复,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物性格、外貌特征和人生经历的层出迭见,这反映出小说并没有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明确地分割开来,相反,过去、现在和未来处于混沌状态,与拉丁美洲循环往复的百年历史一起在变幻的人事中重蹈覆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第一个注意到时间在马孔多是不确定的,是循环往复式的。“他花了六个小时观察各种事物,试图找出一分一毫与前一天的不同之处,期待发现某种变化能证明时间的流逝……最后彻底确认了仍是星期一。”(1)从此,他彻底混淆了时间,在每个同样的“星期一”里渐渐陷入无法自拔的孤独。更为严重的是,当人们无法区分过去和未来时,这种时间上的同时性会导致健忘症。正如失眠症来袭之时,马孔多的人们在日复一日的无所事事中,逐渐变得健忘。即使他们用文字描述事物,“继续在捉摸不定的现实中生活,只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

41、“我们终将孤独”的确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为这个真理而丢掉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人类世界该如何发展,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又如何能宿命般走向最终的孤独。林语堂写过:“世间没有一个人感到绝对的满足…理想仅是一种相信另一世态的心境,不管那是什么世态,只要和人类现在的事态不同就得了。”因为对自己终将孤独地死去而感到不满,所以不甘愿安守现状,才会抱有活着的希望。

42、(书单·笔记)郑国泰|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43、  布恩迪亚家的人们只是把孤独当作了正面。那个让时间变慢的循环,并非历史的偶然,只是孤独的必然。孤独悲剧的祸首只是孤独。

44、书中乌尔苏拉曾迷信“名为‘阿尔卡蒂奥’和‘奥里亚雷诺’的人‘固然天生’有着不同”,并列举家族史上重复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人,认为叫“阿尔卡蒂奥”的人都性格冲动,而名为“奥里亚雷诺”的人都性格孤僻。这看起来毫无逻辑却实实在在成为了这个家族的现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轮回?布恩迪亚家族在历经六代以后诞生的“又一个真正的布恩迪亚”,而整个家族从马孔多的创始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终结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从一个人开始回到了一个人结束。

45、《百年孤独》的内涵是作者对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世界文明的进程之外而表现出的极大愤懑和抗争,用精神状态的孤独感,批判西方文明对拉美大陆的精神侵略,以及歧视与排斥。

46、一本书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作品,并不是仅仅因为作者的遣词造句之严谨练达、构思手法之巧妙高明,更是因为这本书所给读者带来的深层次的思考,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一本书联想到不同内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内容,但不容置疑,书的伟大正在于其会给受众本身所带来的心灵启迪之深刻。

47、  人类是群居动物,倘若不与人交流,一味地闭关自守,只会陷入无尽的黑暗。只是,孤独是人类与生俱来一定会有的情感体验。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与孤独对抗,我们建立各种社会团体为的不正是在每一个个体中寻找丝丝关联,在有限的生命中抱团取暖结伴而行。于是,在与孤独的对抗中,有的人产生了和解。他们喜欢独处,享受孤独。也许,这种和解带着本身对独处的喜爱,不会让人在独处时产生心灵上的不适感,也就不再是当初面目可憎的原始孤独了。

48、    待到再独自站在学校清旷的十字路口,迎接我的大风再次用熟悉气味翻搅我的感官时,我必然会怀念起,在舷窗边翻转咖啡匙的这一刻。

49、 由于时间的不可分割性,有时候预见未来跟回忆过去一样简单。贯穿全文的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证明了事件在时间中的持续发展:在故事的开端,这个象征着“新世界文明”的神秘老吉普赛人就已经预言了结局,似乎不同的事件全都在同一时刻发生了。同样,梅尔基亚德斯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幽灵的出现以及奥雷里亚诺第二等人与梅尔基亚德斯幽灵的对话都说明了那些生活在过去的人与现在活着的人共同存在于同一时空之中。(3)

50、绥宁:开展“大手牵小手呼啦一起走”活动(视频)

51、“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摘自《百年孤独》)

52、国家民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孤独,这份孤独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像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对于这宿命般的无奈,马尔克斯似乎又在书中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孤独的反义词就是团结。”

53、(书单·笔记)兰卫敏|读《解忧杂货店》有感

54、  整个家族百年的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下一代人重复上一代人的性格、生活经历、命运归宿。而每个个体也在不断重复自己的生活。第二代中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晚年不停地做小金鱼,直到凑够25条就放到锅里融化重新再做。阿玛兰妲晚年为自己缝制寿衣,白天缝,晚上拆。家族第一代女主人乌尔苏拉晚年得了白内障失明却能在家中来去自如,因为她有足够的时间听察家里每个人的行为动作声音。她发现他们每天都和前一天走一样的路,在一样的时间点做一样的事,做一样的动作。重复,大概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我们每天的吃喝拉撒睡,上下学,上下班无不是在重复。而重复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孤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