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介绍
1、16岁时的培根在家门口,其父不满他女性的倾向把他赶出家门
2、培根的读书方法带给我们颇多的启迪。首先,要把读书和做事相结合。在读书中,我们获得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检验知识,并且努力创新知识。其次,要多读经典作品。经典是“书之精品”,需要静心阅读,虚心涵泳,方能从中受益。刚刚过去的高考,其中语文试卷的阅读题就证明了经典阅读、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性。让我们放飞心灵,走进阅读的世界,做一个精神世界富有的人。
3、尤其是里面的名句:“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则如修剪移栽。”(弗朗西斯培根介绍)。
4、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使得两个人的命运从此改变,一个小偷与一个绘画大家的虐恋开始了。之后,戴尔成为了培根最伟大的缪斯,他出现在了培根的许多画作中。
5、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6、二次大战期间,培根因哮喘病而未服兵役,只是在尘土飞扬中勉强参与了国内救护。这一期间,培根的父亲去世了。培根和霍尔寻得一处拉斐尔前派画家曾经使用的画室,培根的保姆也前来与他们会合。在战火纷飞的伦敦城,培根与两位组成了临时的“选择家庭”。
7、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弗朗西斯培根介绍)。
8、培根对于文学情有独钟,而他的画笔所描绘的也常常类似于狄更斯或巴尔扎克作品的现代版。如果你想一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伦敦风貌,或许可以看看培根作品选集。作家和艺术家、餐馆歌手、油滑的骗子、丰腴的女士、艺术赞助人、法国诗人、金融大亨、意大利富豪、摇滚明星……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等在这里汇聚一堂,在艺术家暴风骤雨般的画笔下,他们的脸孔被扭曲、肌肉被搬动,却又呈现出各自的鲜明特质。
9、评论培根的作品里有很多不凡的文章。著名的艺评作家如席维斯特(DavidSylvester)、赖瑞斯(MichelLeiris)和高文(LawrenceGowing)等人,都曾经写过非常棒的文章讨论培根作品的内在含义。我这里所谓的「内在的」(internal),指的是他在作品中定下的条件所主导的含义。
10、任何一样东西,你渴望拥有它,它就盛开。一旦你拥有它,它就凋谢……如果你非常喜欢一件事物,那就绕开它。如果你不想亲手毁掉它的话。
11、中文名:弗朗西斯·培根 外文名:FrancisBacon
12、选春天的花朵象征此类人物,这种想法很高明。因为这些人在事业之初盛极一时,受到人们的关注,后来却令人感到失望。这种花献给阴间的神祇指的是同一个意思。这种人最终百无一用,像海中行驶的船只,留不下一丝痕迹。在古人看来,他们应献给阴间及阴间的神祇。
13、他的绘画风格非常一致,从早期到最近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可感受到画家有非常清楚明确的世界观。
14、事实上,培根的艺术拿来和哥雅(Goya)或是早期的爱森斯坦(SergeyEisenstein)比较并不恰当,但是与华德·迪斯尼(WaltDisney)相比倒是一致的遵循者。这两人疏离的行为都为我们的社会作了建议,虽然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说服观赏者接受。迪斯尼让疏离的行为看起来滑稽而有情感,因此是可接受的。培根的解释如前所述,是将此类行为变得十分糟糕,所以提出拒绝与希望两者都是无意义的。两人作品中令人惊奇的相似性——肢体方式是扭曲的,身体的所有轮廓,背景形体的关连,采用简洁的西服,手的姿势、用的颜色的范围等——是两人对相同的危机有相同的互补态度。迪斯尼的世界也逞张着自大的暴力,经常会有可预期的巨大灾害。人物有着人性与紧张的反应,但是他们缺乏心智。假使我们只阅读并相信字幕的解释——再也没有别的了,迪斯尼的影片或许会和培根的绘画一样震撼人心。一般认为培根的绘画里没有任何批判,对任何实际寂寞的经验、对身心上的痛苦或是形而上的怀疑无话可说,对社会关系、官僚体制、工业社会或是二十世纪的历史都不与置评。去评论这些事情,必须先有自我醒觉(consciousness)。培根的画显示「疏离」会唤起一种对绝对形式的渴求——这是无意识的。培根的作品不是表达而是印证这始终如一的事实。
15、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
16、培根开心地笑了起来,我这一辈子,画的最多的那个人,他正面是猴,背影像狗。
17、1954-1961年是培根艺术的新阶段,他开始发展一种变形程度稍低的风格,更直接地基于当时的生活,有时是其特定的朋友、熟人。至1957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都绘在深蓝的背景上,新鲜的颜色被小心翼翼地涂抹于被弄污的背景之上。这一特殊技术有时给形体以一种非实体的、鬼魅般的形象。50年代晚期至60年代初,受到凡高的影响,培根的作品开始走出“黑暗”进入“光明”,并开始绘制一些凡高作品的变体,如《路上的画家》。当然,培根作品中与实物等大的形体、作画时的狂暴的笔触,都与凡高的小型绘画有明显区别。1961年以后培根的晚期风格成型。晚期的作品有这样一种倾向:表现强光照射下的单个人体(常为男性),站或坐于一个幽闭恐怖的无窗的室内。培根还经常画他自己及好友的小型头像作品,有时这些画结合成三联画的形式,如《三张头像习作》,同一个头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描绘。与早年对存在诸形的变化不同,培根晚期的作品主要包括他所认识的特定的人的画像,由此也更密切地与他的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其绘画素材不是来自活人,而是出自记忆与照片。培根发现在没有模特的情况下,他能更轻松地以粗暴之力为画面带来紧张之感。为了脱离传统的绘画程序和探索新的可能性,培根开始采取随机方法——往画布上甩溅上一抹颜料,将其视为一种与他所喜好的赌博近似的冒险行为。他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研究过尼采著作、样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绘画,并深受北欧怪诞风格画家的影响。他习惯使用人物形象作为图画设计的基础,并使画中可视世界的物体和场景带上感情色彩。他常从过去大师的画中选材,然而他对这些题材的态度受制于个人经验和内在的极度痛苦,这是一种幻灭的、兽性的恐怖感情,反映了当代都市生活的精神危机。
18、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以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名画《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19、培根出生在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掌玺大臣,母亲是一个颇有才学的加尔文派教徒。由于家庭的关系,培根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2岁时即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担任他导师的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三一学院院长怀特姬夫特博士。
20、这个寓言表现了一些人的禀性和命运。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从自然那里获得了美貌或其他天赋,导致了他们的自恋。自恋之人通常不适于从事公共事务,否则,人们会蔑视和嘲笑他们,让他们感到灰心丧气忐忑不安。
21、所以,他们一般过着孤独的隐居生活,活动的小圈子仅限于忠实自己的崇拜者,后者对他们的一切话像回声一样一呼百应。天长日久,这种生活习惯逐渐败坏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变得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最后完全沉浸于自我欣赏。他们无所事事,结果变得非常愚蠢,失去了活力和热情。
22、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
23、因为培根最早接触到艺术的途径是通过电影,他的画总带有动感,但这又和摄影中的动态不一样,因为他不遵循运动规律,他的动态并不按线性时间的进程。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博格森和德勒兹,皆是谈论时间概念最重要的的人物,也都曾谈到电影是创造了新的叙述和感受时间的方式,而培根则在静态的绘画艺术中表现出自己对这种崭新概念的理解。
24、1603年,他写了《关于自然解释的序言》、《关于自然的解释》、《论时代勇敢的产儿》等文章。
25、这一期间,他和戴尔的关系已经出现裂痕。戴尔陪同培根来到巴黎,但无法接受汹涌而来环绕着艺术家的政要和崇拜者,将自己沉溺于酒精和药品中。哈里森介绍说:“戴尔带了一个委内瑞拉小白脸回到他和培根共同的酒店房间,但培根抱怨这位男士有脚臭,搬到了隔壁房间。”第二天,戴尔被发现死在厕所马桶上。
26、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名的作家、思想家,我们最熟悉的作品应该要数他的《培根随笔集》。
27、培根的作品在他生前达到100万美元,死后10年,飙升至1000万美元。2008年,一幅1976年创作的三联画以8600万美元成交,俄罗斯巨富、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老板罗曼·阿布拉莫维奇是这幅作品的新的拥有者。
28、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1818年—1889年),英国物理学家。由于焦耳在热学、热力学和电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