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经典名言
1、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佛经经典名言)。
2、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3、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4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
5、0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6、11)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7、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8、(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9、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0、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11、 八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12、1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菩萨戒本)--《梵网经》
13、 归元性无方便有多门。(www.lzcn)
14、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15、 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16、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7、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8、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19、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菩萨问明品第十)--《大方广佛华严经》
20、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1、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2、不要营造华美的房屋,也不要贪图良好的田园。
23、14)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24、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5、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26、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7、10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28、学悟的孩子不变坏,学悟的老人不痴呆,学悟的少年永不败。
29、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
30、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31、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32、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33、1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大佛顶首楞严经》
34、 三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35、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36、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37、30)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38、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39、 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40、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1、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42、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43、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44、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45、4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46、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47、1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48、 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49、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50、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51、28)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52、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53、1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子、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三淫戒)--《梵网经》
54、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55、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56、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57、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58、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59、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60、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61、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62、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63、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64、 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65、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66、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楞严经》
67、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68、13)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