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2、《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御宿”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谓自己的诗描绘尽了大自然的气势景象。一说指“帝王气象”,具体指自己于天宝十载(751)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事。
4、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5、首联以整个巫山巫峡的大气象起,颔联怎么接呢?“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一联,是对“巫山巫峡气萧森”的展开描写,真是风起云涌,大气磅礴。“江间波浪兼天涌”,这是在写什么?写巫峡。江水澎湃,波翻浪涌,放眼望去,天水相接,好像天也在翻动,这是从地下写到了天上。那“塞上风云接地阴”呢?所谓塞上,就是巫山。巫山之上,浓云滚滚,匝地而来,好像和大地的阴气连成了一片,这又是从天上写到了地下。天地之间,到处是惊涛骇浪,到处是萧条阴晦,这是何等动荡不安!这仅仅是在讲巫山巫峡吗?当然不是,这也是当时大唐王朝的写照。
6、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7、二十四岁,我终于参加了科考,不料竟然落第。能咋办?继续漫游呗。公元744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因为我遇见了偶像李太白。接下来的日子,你们都猜到了,略去不提(若写的话,能写一本书了)。分别之后,我们各奔东西,我再次参加考试,因为权相李林甫的闹剧,又一次名落孙山。
8、这个故园在哪里?是指杜甫的老家河南巩县吗?其实并不是。它代指的是长安。那是唐朝的都城,是杜甫做官的地方,也是杜甫的精神归宿。杜甫晚年念兹在兹,一定要回到长安,这不仅是一颗故园之心,更是一颗忧国之心。岸系孤舟,心系故园,一个“系”字,还是一语双关,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写得含蓄蕴藉,一往情深,不仅给了这首诗一个主题,也奠定了整个《秋兴八首》的基调。
9、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10、先说题目,所谓“秋兴”就是感秋生情,因秋寄兴。寄什么兴呢?国残家破,书剑飘零,杜甫非常不幸,赶上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之中他辗转到了四川,好不容易看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他以为自己可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没想到“安史之乱”的结束并不是天下太平的开始,而是一系列新动乱的开始。唐朝复兴的梦破灭了,杜甫回家的梦也破灭了。直到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安史之乱”结束三年之后,他还漂泊在夔州,也就是今天重庆的奉节。就在这个地方,他写下了《秋兴八首》。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嘛,从诗人当时所在的夔州,一直写到诗人念兹在兹的唐都长安。感时伤逝,抚今追昔,像八个乐章一样,既独立成篇,又连环相扣,共同组成了一支气势磅礴的交响曲,寄托着老杜晚年最深挚的感情。我们选的这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开篇之作,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那他是怎么写的呢?先看首联:
11、一开篇就是满纸秋气,感情是低沉的,但是低沉归低沉,这一联写得美不美?又真美,美在哪儿呢?美在颜色,玉露是白的,枫叶是红的,搭配起来,是一种深沉的绚烂。那还美在哪儿?美在气象,巫山巫峡尽收眼底。这一联诗放在那就好像一幅泼墨山水,黑的山,白的水,红的叶,还有上面氤氲缭绕的满纸云气,真是既浑厚,又苍凉。首联以整个巫山巫峡的大气象起,颔联怎么接呢?
12、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
13、情景的和谐统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轼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14、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15、寒露凋伤了枫树林,巫山巫峡的气象萧瑟阴森。
16、那顺着菊花再往下看,江间一艘小船系在岸边。孤舟象征着什么呀?象征着诗人回家的意志啊。当年诗人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马上就要买舟东下,还幻想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到现在三年过去了,诗人还漂泊在回家的路上,这是何等的伤痛啊!但是呢,尽管一直回不了家,诗人却始终未曾放弃,那一叶扁舟,就是诗人的一颗故园之心哪。那这个故园在哪?是指杜甫的老家河南巩县吗?其实并不是,那是指杜甫之前说过的洛阳吗?其实也不是,在这儿,它代指的是长安,那是唐朝的都城,是杜甫做官的地方,也是杜甫的精神归宿。杜甫晚年念兹在兹,一定要回到长安,这不仅仅是一颗故园之心,更是一颗忧国之心,暗系孤舟,心系故园。一个“系”字,还是一语双关,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写得含蓄蕴藉而又一往情深,不仅给了这首诗一个主题,也奠定了整个《秋兴八首》的基调。那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写情,而且落实到故园之情上,那么尾联怎么写呢?
17、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18、“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秋天本来就是思乡的季节,再加上天寒日暮,飞鸟投林,万众捣衣,更增加了羁旅他乡的漂泊之感。天要冷了,寒衣在哪里?一年要尽了,家乡又在哪里?深秋之际,高城之下,日暮之时,一片砧声,一片哀愁,无边无际,弥漫在巴山蜀水,也弥漫在诗人的心头。结得萧瑟悲凉,而又浑雄开阔,真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19、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