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摘抄好句63句)

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摘抄好句63句)

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

1、《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的奋斗一生,从童年的音乐才华的觉醒,到少年时期对权贵的蔑视与反抗,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与成就,最后达到心灵宁静的崇高境界。

2、《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3部英雄传记;

3、   基督徒们,为了这,我才爱你们,为你们抱撼.我为你们怨叹,我也叹赏你们的悲愁.你们使世界变得凄惨,又把它装点得更美.当你的痛苦消灭的时候,世界将更加枯索了.在这满着卑怯之徒的时代,......在苦痛前面发抖,大声疾呼地要求他们的幸福,而这幸福往往便是别人的灾难,......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颂赞,痛苦亦何尝不值得颂赞!这两位是姊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她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完)

4、人的一生当中应该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母与子》(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

5、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6、经过一定的学习,他爱上了文学,读了托尔斯泰全部的书。他斗胆给托尔斯泰写了一封长信,托尔斯泰回了他好几页信,托尔斯泰告诉他,艺术是很重要,但是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团结在一起,而且相比于爱艺术,他更加爱人类。

7、生硬的拽下的青涩之果,你尝到的肯定不是甜蜜的滋味。

8、1898年5月3日,罗兰的剧本《哀尔特》被搬上一个小剧院的舞台。半个月之后,该剧院又上演了他的另一个剧本《群狼》。但这一插曲没有挽救罗兰剧本创作失败的总的命运。罗兰后来在《广场上的集市》中痛快地加以鞭挞的巴黎文艺界,始终对他的剧本冷若冰霜。他不迎合庸俗的市民情趣,去写作一些时髦的题材,以求得到容易发表的机会。他只写激动他内心精神世界的作品,说自己要说的话,不为了名利而出卖灵魂。

9、罗曼罗兰说:“读到他作品的那一刻,我忍不住潸然泪下。”此后一生,罗曼罗兰致力于鲁迅作品在法国的推广。

10、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

11、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约翰·克利斯朵夫》

12、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巴黎日常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那种荒淫无耻、庸俗透顶和出卖灵魂的文学。罗兰果然十分痛恨这种文学,但也无力与它去作有效的斗争。他觉得只有拿起自己一支秃笔作为武器,通过革命的历史题材,去创作一些寓有深意的剧本,在他设想的“人民剧院”上演,才能使意志消沉的法国人民重新振作起来,才能用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去激发法兰西民族的复兴,这就是罗兰创作剧本的宗旨。本着这种宗旨,罗兰在十年中写下了十二个剧本。这些剧本当时都没有出版,只有个别剧本在小剧院上演过。它们失败了。十年的青春年华尽付东流。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统治法国文坛的是一些庸俗低级的作品,观众也习惯了这类作品。罗兰的剧本中不但没有色情,而且都是一些政治性的、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主题。这当然无法满足颓废、消沉的法国一代观众的要求。

13、是的,这位大神就是,在100年前,就把今天的我们看得透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山巨匠——鲁迅。

14、《米开朗基罗传》讲述了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经历,米开郎琪罗,永远是少数最高尚喷泉艺术大师之他与莎士比亚或贝多芬一样,最深刻也是广泛地表达了人类的悲剧体验。

15、精心给儿子起名“海婴”,寓意上海的孩子。但又怕儿子不喜欢,转身告诉妻子和友人:“如果孩子长大,不喜欢这个名字,可以改”。

16、圣·马丁教堂的大钟开始奏鸣:先是一个最高的音,孤零零的像一头哀鸣的鸟向天发问;接着响起第二个音,比前一个低三度,和高青的哀吟结合在一起;然后足及低的一个五度音.仿佛是时前两个青的荟复。三个音触成一片。在钟揍底下,那竟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蜂房里的合唱。空气和人的心都为之如劝。克利斯多夫屏着气,心里想:音乐家的音乐,和这个千千万万的生灵一齐叫吼的音乐的海洋相比,真足多么可怜;这足歼兽,是音响的自由世界,决非由人类的聪明分门别奥,贴好标签,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世界所能比拟。他在这片无边无岸的音响中出神了……

17、世间的任何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

18、约翰·克利斯朵夫他一直是很讨厌古典音乐大师勃拉姆斯,但是在书的结尾阶段,约翰·克利斯朵夫弹了一段勃拉姆斯,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在里面?

19、罗曼・罗兰只提到贝多芬音乐作品中被称为“杰作”的作品。我认为这不利于客观、整体评价贝多芬。罗曼・罗兰无视隐藏在“大批杰作”当中有很多“不成功”的作品。他只把自己认为是“杰作”的作品提出来论证,不好的不去发掘、论证,这样就很难看到贝多芬的整体、真实的形象。我认为那样就只是主观的贝多芬形象而已。 

20、全套6册包含:30篇小说,59篇散文自述,106首诗歌,323篇杂文,381封书信,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

21、下面分享几条罗曼罗兰的名言,希望同学们能有收货~

22、资产阶级统治集团虚伪地宣传的“人权”、“人道主义”,事实上早已破产,这是无法否认,不容讳言的。凡尔赛政权对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战士以及巴黎的广大革命人民的血腥大屠杀,是资产阶级口头的人道主义彻底破产的铁证。西方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屠戮,也是西方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口头人道主义破产的铁证。为什么有些人看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破产”这个论断,表示极大的反感?难道我们必须卑躬屈节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辩护士吗?但是,把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虚伪阴险的人道主义和罗曼·罗兰的书生气的、天真的泛爱人道主义信念混为一谈,确实是不正确的。把罗曼·罗兰的书生气的人道主义言论作为西方资产阶级上层的策略性的伪善人道主义破产的一个例证,确实是形而上学式的引申,是错误的论点。纠正这种错误的联系和引申,但是决不能同意全部推翻西方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斗争的手段之一的虚伪人道主义破产的论断。因为否定这个论断等于否定客观现实,而历史事实是不容否定,也无法否定的。

23、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24、一个丰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来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

25、(9)罗曼·罗兰的“光芒”.易文网(引用日期2014-10-12)

26、(1)《文化译丛》为正义而斗争的罗曼·罗兰1986年第02期程在里编译

27、虽然西方的宗教跟佛教不一样,佛教讲究轮回,但是西方讲究人类信仰之后,在上帝那里得到永生。这也是罗曼·罗兰特别独特的一点,他有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情怀,他不单纯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来写的结尾,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在这个地方就跟他的开头一样,浩浩荡荡的莱茵河就是生命的长河,也是生生不息的,它是两层意思:

28、遗言第九交响曲与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1918―1827年。 

29、《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30、《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

31、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32、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好的办法是向前看,不要回头。

33、罗曼·罗兰的作品也对人起到了指导作用,傅雷的少年经历及感染浪漫派文学,对他的情绪有极大影响,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在游学期间,他先后到过瑞士、比利时、意大利、但“均未能平复狂躁之情绪。”但是,傅雷的这种情绪很快就被罗曼·罗兰转移。留法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傅雷读到了罗曼·罗兰写的一本小书《贝多芬》,“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由此可见,这本小书的产生,是作家受到贝多芬精神影响的结果。罗曼·罗兰当时的状况,与此时的傅雷颇为相似,故此,傅雷便如“神光烛照”,感动得“不禁嚎啕大哭”了。

34、那一刻,才惊觉这个曾被自己嗤之以鼻的男人,早已在100年前,就把我们读懂、看透。

35、但是,以上的计划并没有实现,特别是1和3几乎全部放弃。因为,这么大的课题和众多的内容对于他从60岁开始着手计划,无疑是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再加上中途遇到自己有喜欢的其它研究课题等也会影响贝多芬研究工作的进行。 

36、△逝世20年后,鲁迅的灵柩于万国公墓移至虹口公园,左边从前往后依次是茅盾、许广平(鲁迅夫人)、宋庆龄等;右边依次是巴金、周扬、张春桥等。

37、这个回答,我是很有共鸣的。上学的时候,我也很反感鲁迅。直到——

38、忽然声音来了:有些是沉粉的,有些是尖锐的,有些是当当的响若,有些是低低的吼着。孩子一个又一个的听上老丰天,听它们低下去,没有了;它们有扣田玲里的钟声,奴奴荡荡,随看风吹过来又吹远去;细听之下,远远的还有的不同的声音交错回旋,仿佛羽虫飞舜;它们好像在那儿叫你,引你到遥远的地方……愈趁愈远,直到那神秘的一角,它们理进去了,沉下去了……这才消灭了!……吸!不!它们还在喃喃细语呢……还在轻轻的拍着翅膀呢……这一切多么奇怪!。

39、男子只要有人奉承,使他的骄傲与欲望获得满足,就极容易上当,而富于幻想的艺术家更容易受骗。

40、那些你曾涌在心头,却无法说明的复杂情绪,他只用寥寥数语,便一语中的,直击要害,让你忍不住投去敬畏的目光。

41、价格也是超级划算,全套6册,原价399元,赶上十点限时特惠价:全套只要99元!节省300元~

42、著名作家余华也写过随笔,说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他也说古典音乐的结构感,对一个长篇小说来说是很重要的。

43、一个懂了爱情的人,看不见爱人的真面目。《约翰·克利斯朵夫》

44、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才能够征服自己。《母与子》

45、罗曼·罗兰出生的家庭特别普通,甚至说有些贫寒,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也不是特别高,觉得他以后能够养活自己就不错了。罗曼·罗兰从小受他母亲爱好音乐的影响,立志以后要研究文艺,所以在他不到20岁的时候就考取了巴黎的高等师范学院,萨特、波伏娃,到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都是巴黎高师的,所以罗曼·罗兰能够考入巴黎高师就证明他的天分特别高。

46、纵观全书,《名人传》告诉我们要敢于与命运作斗争并坚持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人生就是奋斗的过程,只有奋斗才会幸福。罗曼罗兰的文学作品有哪些篇5人生中最惬意的享受,莫过于斜倚在和煦的春光之中,一边品着飘香的清茗,一边捧着一本喜爱的书,细细地斟酌、研读。而我最爱读的书就数那本意大利人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了。

47、我老是什么都热爱,就不由自主的对什么都不忠实。

48、乔治.桑说过:“有些不幸的天才缺乏表现力,正如那个口吃的大人物姚弗洛哀.圣伊兰尔所说的,他们把深思默想得来的秘密带到了坟墓里去。"《约翰·克利斯朵夫》

49、1815年贝多芬的弟弟死了,留下了一个儿子卡尔。本来,卡尔理所当然的应该由自己的母亲抚养。因为贝多芬强行夺得了抚养卡尔的权力,为此,遭到了他的好友布罗伊宁库的强烈反对。结果,贝多芬失去了波恩时代最亲密的好友,与布罗伊宁库不欢而散。 

50、你一定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心事重重,渴望找个人谈一谈的时候,他来了,可是你们的谈话成了两条歪七扭八的曲线,就那么凄凉地,乏力地延伸下去。你敷衍着,笑着,装做很投机的样子。但是,你心里渴望他离去,让你静下来,静下来啃噬那属于你自己的寂寞。《寂寞的日子》

51、每一册的书脊上,还贴心地设计了展示鲁迅生平的时间线,整套书合在一起,鲁迅一生的关键事件,一目了然。 

52、20世纪30年代,罗曼·罗兰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他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两次世界大战,反对纳粹德国迫害季米特洛夫、呼吁苏联停止对知识分子的流放、乃至反对国民d政府对左翼作家的镇压等等,在维护正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53、贝多芬常常竭力要把自己内,‘深处的感觉,把那种微妙的精神状态翻译成音乐,这是不能用文字解释得清楚的,但它又像文字那样确定——实际上.更为确定;因为文字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它能总结许多经验、而且能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比之说话,音乐的表达能力和准确性,比文字要大上成百倍。由此可知,要表现特殊的情感和题材,不仅是音乐的权利,而且是音乐的义务。如果没有担当起这个义务,其结果将不成其为音乐——那简直什么东西也不是。(5)

54、米开朗琪罗从小迷恋绘画,在学校里总是画素描,为此他经常遭受家人的毒打,因为他的父亲认为从事艺术是可耻的。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进入雕塑学校。

55、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56、1897年,罗曼·罗兰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创作的两部悲剧《阿尔特》与《狼》。1899年发表《理性的胜利》。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01年,《丹东》首次在《半月刊》上发表。1902年,发表《七月十四日》。1903年罗兰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04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发表在巴黎《半月刊》上。1905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获得费米纳奖,取名为《幸福的生活》。1905年,奥朗道夫书店开始出版这部作品,与《半月刊》竞争。1892年,他与巴黎名教授勃莱亚之女克洛蒂尔特结婚,一位千金小姐,又是名交际花,爱上了一个穷书生,这在当时的社交界传为佳话。1901年,由于一介寒士的罗兰终究无法满足阔小姐出身的妻子的心意,两人便离了婚。离婚以后,他的创作活动改变了方向,倾注全力写作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57、米开朗基罗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法官,而他的母亲则在他六岁时死去。母亲死去后,米开朗基罗被寄养被寄养在一个是讲的家里。几年后他被迫为教皇作画,每天受着教皇的差遣。看着这些不完美的作品,他几乎尝受着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痛苦。但她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又过了几年,他的家乡卷入了战争。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乡被破坏,自己的亲人被杀害,自己的作品被毁掉,而他自己却无能为力。他一直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最终,他也成功了,历尽千辛万苦,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像走遍了世界各地。米开朗基罗这个名字永远的留在了人们心中。米开朗基罗告诉我们,要永远的坚持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58、当试图用语言“客观地”描述音乐时,困难就成倍地增加。这种描述实际上是企图用语言去转化、翻译、解释音乐。而任何转化翻译或解释都是有限度的。罗曼·罗兰曾经比较语言和音乐:

59、所以今天特别推荐大家读这本书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去重温或反思一个历史,尤其是中国在内的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历史,我们个人的心灵是如何成长的。我们如果有了足够强大的生命意志,像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样,我们的生命像大河一样壮阔的时候,网络就不能再控制我们,我们有搜索引擎,我们去搜索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或者去专门看一些我们陌生的领域,这样一来我们就打断了网络对我们的封锁。今天我们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壮阔魅力和不可替代性究竟在哪里,生命的魔力在哪里,这部小说会给你们带来答案,给你们的生命带来冲击。我就分享《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面一句话给大家,特别重要的一句话,这句话只有几字,“创造就是消灭死”,人类都会死亡,唯有创造,生生不息的创造,才能消灭死亡的恐惧和阴影,让我们的文明延续下去。

60、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对于鲁迅的语言,余华这样写道:“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61、原编者按:本文作者泷本裕造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贝多芬研究所所长,是日本西方音乐研究权威。他的文章与著作代表了日本西方音乐研究的学术水平。他的《伟大的贝多芬――一个普通的人》一书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泷本裕造先生从20多岁开始,对贝多芬与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的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按照他的说法,自己从两个大人物的“粉丝”到独立研究他们,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62、(2)《外国文学研究》罗曼·罗兰的主要作品和思想发展过程1984年03期,姜其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