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1、答:教育可以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作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我们要拿好的生活去改造不好的生活,拿整个的生活去解放偏狭的生活。
2、现在先说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是冲突的。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分析起来,就是天理与人欲,以天理压迫人欲,做的事无论怎样,总要以天理为第一条件。
3、⑤教学上重视“做”,批判了传统传统教育……
4、所谓的生活即教育是指就是把生活本身当做一种教育来进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给我们知识。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5、“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6、1897年,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7、“生活即教育”产生的理论背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立论是在20世纪上半叶杜威“教育即生活”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的广泛流行的理论背景下提出来的。
8、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9、 2022年2月28日
10、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意图之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学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
11、第二套是第二次讲的时候包括进去的,是按我们此地的五个目标加进去的,那是: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不艺术的生活,就是不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是不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生活,也就是计划的教育。于是,又加了这么一套:是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我们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
12、与杜威不同,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他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其实是一种“半开门”的改良主义主张,是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里面的东西仍旧太少了,学校如同鸟笼,学生如同笼中鸟。因此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社会即学校”是指“以社会为学校”。主张必须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他提出的“社会即学校”就是指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良苦用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13、今天的教育与生活严重割裂。讲德育的教师不遵守社会公德;经济学家不能预测经济走向;研究管理的专家完全无法胜任一家企业的管理岗位;投资专家常常亏钱……
14、所谓习惯是一种行为的模式,是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是说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由于不断地重复而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习惯随着不断的重复而日益巩固,越来越不容易改变。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习惯体现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15、陶行知认为,生活本身即含有教育的意义,“康健的生活便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便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社会革命的教育。”由此,他推演出下面四条结论:(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16、杜威把学校教育看作传承民主理想、民主经验的首要工具。他倡导把学校生活变成一种简化的社团生活形式,在这种社团生活的形式中,孩子们作为社团的一分子,平等的分享人类或种族继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变革服务。陶行知的民主教育精神则主要体现在他生活教育思想的大众性上。其生活教育的最初目的即就是为普及国民教育,让社会大众人人都受教育。在他眼里,生活是大众的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大众的教育。他重视民主办学,强调教育公平,主张教育为大众服务。
17、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论,它包含三层含义:以生活为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共生活而发展。
18、“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尽管将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20、例如:进餐活动我们会这样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进行好进餐活动的基础。首先教师一般情况下会从这七个方面做准备:
21、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需要过面包生活,受面包教育。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
22、幼儿期,是幼儿身体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更是孩子人格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作为教师不光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首先在”三餐一点加午休“上,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过去,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快快快,人家都吃完了,就你还没吃完。“”老师要打扫卫生了,你到那边吃去。“”快躺下,看谁还没睡着。“等类似于这样的催促孩子,让孩子心里常产生一种不够稳定和愉悦的心情。现在,教师通过学习”幼儿的身心特点“,把三餐一点加午休当课程来实施,是教师进一步认识到吃饭睡觉对幼儿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儿的三餐一点加午休期间,营造安静、轻松、愉悦的环境是每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
23、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不艺术的生活,就是不艺术的教育;
24、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
25、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是现代化的人,要过现代化的生活,就要受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人必须受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陶行知强调说:“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他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善于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的人才。
26、“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27、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另一个目的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状,以此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28、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内容。对此,陶行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所以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出发,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教育。
29、其另一命题“学校即社会”,所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关系。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儿童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他的生活过程,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做中学。
30、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3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32、“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譬如与农民做朋友,是极好的教育,平常都被摈弃在课程以外。其他有效力的东西,也是如此,当然,生活中一部分是有目的的,就是有目的的教育;一部分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教育。
33、为了探寻我地理教学主张的理论依据,根据陈仕涛导师的指导建议,我计划2022年主要研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准备系统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作品,以期望探寻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我进行“生活地理,润泽生命”地理教学主张的研究。
34、①首先,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35、关于“生活即教育”,我现在可再补充一套。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不要过从前的生活,也不要过未来的生活。若是过从前的生活,就是落伍,若要过未来的生活,就是要与人群隔离。以前有一部书叫《明日之学校》,大家以为很时髦,讲得很熟的。我希望乡村教师,要办今日之学校,不要办明日之学校。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
36、每天出水200担,不敷全村之用,于是大家都起早取水,后到的取不到水,明天又比别人早,甚至于一夜到天亮,都有取夜水的,到大亮时,井里的水已将干了。群众在井边候水,一杓一杓地取,费尽了力气才打出一桶水。
37、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
38、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39、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相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了改造意见。关于课程,他认为教材的编写却要破除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学用脱节的、“小众”的缺陷,变“读的书”为“用的书”,即认识到“书是一种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
40、“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41、这几个议案是由村民大会通过的。这就是社会即学校的办法。由此,我有几个感触:
42、20东北师范教育学考研群778911426
43、是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
44、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创办山海工学团时发明的一种通过发动小孩子或小学生充当老师来普及教育的方法,具体来讲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他把这些能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成为“小先生”,故称这种方法为“小先生制”。陶行知认为,“小先生制”是普及教育的最好方法。他说“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优点:有利于女子教育的普及;能使中华民族返老还童,使成人得到一种少年精神;不花钱便能接受教育: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白天学习,晚上教人。
45、该书共分九讲:家世与求学经历,社会交往与政治活动,教育改革与办学活动,生活教育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生活教育的具体主张,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生活教育的当代价值和伟大人格。
46、陶行知在改革中国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生活教育理论后,又根据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实际需要不断将其丰富和完善。1936年,面对日益危急的抗日救亡形势,他发起国难教育运动,并先后发表《国难教育方案之特质》和《生活教育之特质》等文章,指出生活教育有六个特质。
47、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48、“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说明“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
49、人生如同升级打怪,遇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不会有单纯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语文问题。这也是今天教学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跨学科整合、基于问题的学习(PBL)、项目化学习、团队合作学习、情境教育、实景教学等概念。有一些小微创新学校甚至打破原有的学校组织架构,不分年龄,不分学科,完全以任务为导向,以课题研究、问题解决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50、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51、“生活即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52、(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53、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54、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55、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
56、外来的思潮中有些“以文化做中心的教育,他的结果是造成洋八股”,生活教育认为文化“是要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的”。“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反对读死书、教死书的“书本教育”。
57、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对改造生活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教育要融入儿童的生活、与社会生活。
58、有计划的生活便是有计划的教育;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
59、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60、(1)井水每天休息10小时,下午7时至上午5时不许取水,违者罚洋1元,充修井之用。
61、20陕西师范教育学考研群748709627
62、关于“生活即教育”,我现在再来补充一套。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不要过从前的生活,也不要过未来的生活,若是过从前的生活,就是落伍;若要过未来的生活,就要与人群隔离。以前有一部书叫做《明日之学校》,大家以为很时髦的,讲得很熟的。我希望乡村教师,要办今日之学校,不要办明日之学校。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
63、 推荐阅读 | Recommendation
64、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