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1、大意: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2、大意: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3、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4、翻译: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5、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6、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7、过了几天,鲁国当政的贵族季孙氏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怒:这宓子贱怎么能把粮食拱手相让给外来侵略者呢?他亲自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可宓子贱说:“今年田里没有收成没关系,明年还可以再种再收。但如果我允许大家去抢收麦子,那么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就可以不劳而获,他们会暗暗盼着明年还有这样趁火打劫的机会。这样一来,地方的民风就跟着变坏了。对于鲁国来说,一季麦子是小事,但如果让老百姓产生了靠敌人入侵而发财的念头,他们就不会拼命抵抗敌人的侵略了,这才是鲁国的大害啊!衡量了这个利害关系后,该放弃的还是一定要放弃。”
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16-20章
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0、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11、叶公语孔子曰:“吾d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d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2、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1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8、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19、大意: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20、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2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22、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23、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24、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31-38章
26、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8、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29、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0、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31、(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32、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33、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34、大意: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35、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3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38、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9、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40、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41、◆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31-38章
4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43、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个就可以当老师了。”
4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5、(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46、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47、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48、◆听书|家著播讲《平凡的世界》-合集(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全
4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50、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51、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52、记录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5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4、《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55、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56、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
5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59、书册已完成,喜欢的朋友看这里--汉文字源起与演变
60、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61、(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6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11-20章
63、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4、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65、大意: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66、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67、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68、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6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11-20章
7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