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论语课文原文97句集锦

论语课文原文97句集锦

论语课文原文

1、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课文原文)。

2、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3、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5、2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6、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7、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9、(注释2)攻:攻击。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10、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1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扩展资料:《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 (1-2)  ,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3、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4、(译文)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15、       既然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有责任和义务把孩子培养出来,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16、雍也篇第六 论语目录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d乎!”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16子曰:“不有祝鲩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8、(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9、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20、2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22、(注释)①《韶》:舜时的乐曲名。②美、善:美指声音,即艺术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内容方面。③《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23、(解读)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

24、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5、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26、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27、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28、20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29、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0、(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31、(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32、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33、(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34、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5、1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36、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37、(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38、1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39、1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0、10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41、(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42、1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3、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44、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hé),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卒,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4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6、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47、2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8、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49、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0、(注释)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51、(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正义的、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52、(注释)(1)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2)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3)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4)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5)纯:美好、和谐。(6)皦:音jiǎo,音节分明。(7)绎:连续不断。

5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54、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55、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5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7、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58、(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59、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60、(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1、(注释)①里:这里作动词用,指居住。②处:动词,与上文“里”同义。③知:同“智”,(《论语》的“智”都写作“知”。)

62、(译文)鲁哀公问宰我用什么木头做土神的牌位好。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木做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望而生畏,战战兢兢。”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说它了,已经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63、(译文)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64、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65、zhě sān   dòngróngmào   sī yuǎnbào màn  yǐ  zhèngyán sè    sī jìn  xìn yǐ

66、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67、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68、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69、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犹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70、1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71、卫灵公篇第十五 论语目录1卫灵公问阵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2在阵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d。”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5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35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39子曰:“有教无类。”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41子曰:“辞达而已矣。”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72、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7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4、(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75、(注释)①敬:严肃认真,如“敬业”,指对工作严肃认真。

76、(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什么区别呢?”

7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8、(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79、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0、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81、(注释)①社:土神。这里指得是社主,即土神的牌位,用木头制成。哀公问用什么做社主好。②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③夏后氏:夏代。④咎:追究。

82、《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83、1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4、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85、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86、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87、2 达巷d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88、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89、(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90、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91、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92、1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93、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94、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9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96、(注释)①射:射箭。这里指射箭比赛,是古代的一种礼仪。②揖(yi)让而升:揖,拱手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揖让而升是说在登堂比赛前先相互作揖表示谦让,然后才登堂比赛。③下而饮:比赛完后下堂饮酒互相祝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