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叔本华哲学45句集锦

叔本华哲学45句集锦

叔本华哲学

1、《论天才》指出,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摆脱了“意欲”的控制。他们通常表现为无欲无求,行为古怪,不拘一格。因此,不需要思考如何讨生活、讨女朋友的“天才”的脑子,就如一面理性的镜子,能反映出客观的宇宙。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无用”的,是一般人看不懂的。但是,这正是一种“艺术”。(叔本华哲学)。

2、(5)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44页。

3、它批判了抽象同一的思维方法,建立了具体同一即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逻辑的体系。

4、读完梁实秋这段语录,我们便知道了,人生的痛苦和幸福,真的如此,幸福的时候,总是稍纵即逝,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唯独痛苦的时候,那是长夜漫漫,让人无眠,痛苦,难受,折磨,煎熬。

5、人与人之间,在品行和才智上,上天所设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但人类社会总是忽视这些差别,甚至要将这些差别消灭,或者说,社会建立了人为的差别,阶级和地位的划分,来代替它。后者与上天建立的高下次序,往往完全颠倒。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将一些才智低劣的人往上提升,把少数天赋卓越的人压下去。遇到这样的情形,智者通常都会遁入荒野,这类人一旦增多,平庸之人更加不可一世。

6、我们一直在观察着人类的邪恶方面,邪恶的景象使我们心头充满着恐惧感。人生的悲哀和邪恶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将会领悟到天地万物的永恒公正。因而,我们将会认识到世界本身就是对它的最终审判,并且,我们开始意识到,为什么凡是有生命的东西必须付出生存的惩罚,从生到死,莫不如此。

7、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8、(6)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50页。

9、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

10、黑格尔这种矛盾辩证法的思想,贯串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1、“世界除了表象和意志之外,就不能再是别的什么了。任何人都能看到自己就是这意志,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在这意志中。同时,任何人也能看到自己就是认识着的主体,主体的表象即整个世界。”

12、伟大的法国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也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从亨度斯写的《阅读普鲁斯特指南》,我们可看到普鲁斯特是“叔本华的崇拜者”;他喜用“让人联想起叔本华的语言”。例如,在描绘与恋人在一起的快乐时,“那更多是苦痛的消除,而不是肯定性质的快乐”。甚至“普鲁斯特对生活的看法也与叔本华的看法大同小异”。还有其他众多的细节,也反映出如果普鲁斯特不是受了叔本华的影响,那就是两人英雄所见略同。

13、叔本华形容说,知觉知识就像太阳的直接光线,而理性的知识就像月亮的反射光线一样,知觉是最直接的、最原始和纯粹的知识,而经过理性的加工和概念的提炼之后,就会变得扭曲,而失去本真的样子。知觉是自足的,所以纯粹从知觉来的东西也是自足的,而且永远属于知觉。

14、一个人惟有当他独自一人时,他才是自己,假使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定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他孤独无依时,他才真正是自由的。一个人的独立性越强,越难成为与他人交往关系的牺牲品。对于独居,是欢迎、忍耐还是逃避,要依据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来决定,当独自一人时,可怜人体验到的全是不幸,而聪明人喜欢的却是独居的高尚伟大;简言之,每个人都将成为他自己。

15、倘使遭人忌妒,你就应当与心怀妒意的人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尽一切可能不要与之发生联系。这样,在你与他们之间便形成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一点若做不到,那么,就泰然自若地迎战他们的攻击。在后一种情况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最好的办法。一般来说,人们都是这么做的。

16、1837年,他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

17、1796年,叔本华随父母旅行,途经法国,其父为了儿子能彻底学会法文,便把他托付给一位商业上的朋友,自己则携妻返回到汉堡。叔本华在此处生活、学习了差不多两年。据他自己称,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欢乐时光。之后,他回到了汉堡的父母身边,并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进入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继承父业。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亲去世后。叔本华才在其母亲的应允下,脱离开囚役般的从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18、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

19、(4)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3页。

20、人生总论,对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作了基本划分;人的自身、人的所有和人的地位。另外,对于人生的选择和准备作了总体的概括。

21、而促成人脑不断采集素材、作出优秀正确的判断,需要内在源源不断的激情和动力。比如:对成功的渴望,对失败的不甘心。

22、因为欲求始终无法满足人类的意志,是毫无止境的,就像人的欲求是无法满足的一样,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人生就等于痛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与佛教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中徘徊。当欲求达不到满足的时候,人就痛苦;而当欲望一旦暂时满足,人就开始无聊。所以他的哲学论调是悲观的。

23、人一到这个世界就肩负着原罪的重压。并且正是由于我们必须时刻地救赎我们的罪过,才使得我们的生存是如此悲惨,惟有死亡才是我们苦难的终结。

24、这篇文章,我将从他们对康德哲学体系的批判和继承发展,具体说说他们的哲学思想区别。黑格尔建立了辩证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从康德出发,但并没有在康德面前停却下来,他一方面吸收了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又去掉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论成份,从而建立了庞大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5、总的来说,欧洲近代哲学都属于理性主义的哲学,即使是完全立足于感性之上的经验派哲学,在更广义上都是理性主义的,其特点就是把认识论作为哲学的基础,把哲学视为一种最高的科学、科学的科学。不过,在这种理性主义的哲学中,也已经有某种非理性主义的因素在悄悄地生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力图把非理性的东西如情感、直觉和意志纳入到理性中来加以规定和考察,但不是作为一般的认识对象,而是作为更高级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认识的对象。如帕斯卡尔的“敏感性的精神”、莱布尼茨的“模糊知觉”、费希特的“理智自观”、谢林的“艺术直观”,甚至黑格尔的“思辨的理性”都带有某种非理性的倾向,但最后又终于通过某种更高的理性、特别是上帝的无限理性而被归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即理性的最高阶段所能够完全把握的一种知识。另一方面,非理性主义因素还表现在对认识能力本身的限制之上,即表现在某种形式的“不可知论”上。如休谟的怀疑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都暗示了在科学和知识之外别有洞天,人的认识和实践是两个不可通约的领域。但他们仍然把实践的领域看作服从理性(日常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一般法则的,虽然不是认识的理性,但仍然是某种实践的知识。在这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种倾向的一个结合点,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或实践活动既保存了认识论的含义,但又不能归结为认识论而是同时具有自由的创造性的本体论内涵。知、情、意在马克思这里还保持着一种古典式的和谐,因而蕴含着后来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但比马克思更早的叔本华,则已经在与黑格尔摆擂台,表达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异军突起,并宣布了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公开决裂和对立。这种对立并不是双方的完全隔绝,而是理性主义因素和非理性主义因素两者的结合方式的彻底改变和颠倒,即“理性主义是在把理性绝对化的前提下来考察意志等因素的,它力图把意志作为理性的一个环节、特殊的形式等等”,而非理性主义则“把意志本身绝对化,在此基础上来考察意志的本质和作用,理性仅仅被当作从属于意志的工具”它们的共同源头,则要追溯到康德。叔本华的哲学正是返身回到康德而从中引申出了一条不同于理性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思维路线。

26、“在这里是如此,在任何地方也是如此,直观总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根据。”

27、烦恼是作为智慧的人对作为意志的人之强有力的表现所施加控制的状态。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这种烦恼;一是靠抑制这意志的猛烈;二是靠智慧离开控制。

28、那么叔本华的哲学,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也不知道。不知道没有关系,梁实秋的一段语录就总结出来了,分析得很透彻,文字如下:

29、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指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30、幸福既是一种外部暂时的物质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

31、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他的哲学探讨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本源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怀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32、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33、人们常常因为欲求钱财,甚于其他或嗜财如命而受到谴责,但这是很自然和不可避免的事。任何别的事物都只能满足一个愿望,一种需要。如若能够品酒,酒才是最好,如若生病,药才是好的一样,所有的好都是相对的,惟有钱才是绝对的好。因为钱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某一特殊事物的具体需要,而且能够满足我们的一切需要。

34、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批判,与黑格尔走着不同的道路。

35、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在世界上,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更为浅显地说,意志便是人对于事物具有情感之后,在情感的驱动下作出的行为选择。正是这种无原因、无目的使得意志的自由尤为可贵。当意志屈从于某种表象世界的因素而无以伸张之时,便是人性的沦失。

36、通过这种方式将使我们从沉重的忧思中解脱出来。否则,我们对此事的忧虑将会干扰对彼事的思考,对某一重要事务的关注可能忽略许多偶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小事。对于每一个思想高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被个人事务和世俗烦恼所纠缠而不能自拔,从而排斥更有价值的事物。因为,那才真正失去了生活的目的。

37、叔本华认为,在每个人的心里都隐藏着一头野兽,这头野兽只等待机会去咆哮狂怒,或者说,如果别人对他有所妨碍,他就会冲上去杀死它们。所有的战争欲望和战争,皆因此而来。要想减轻这种趋势并在某种程度以内对它加以控制,便要充分运用智慧。

38、寄生虫为人体所服务,人脑就正如老虎的爪牙一样,是一种工具。小孩子的性能力发育还没开始,人脑就只需要忙着认识这个世界,可塑性非常强。

39、因此,还是让每一个人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没有确定的活动范围,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长期的动荡不安给人造成了极度痛苦,因为缺乏那种被称作占有的东西迫使他超出了自己正当的活动范围。努力吧,与困难进行博斗!这就是像老鼠那样孜孜不倦地奔忙于地下的本性一样!满足他的全部欲望,是某种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持续太久的愉悦往往导致一种停滞感。倘若一个人没有振奋自己的机会,就应当尽可能创造机会,并且,依据他个人的能力和嗜好决定自己是去打猎还是玩台球,或者受他本性中这种不可怀疑的因素引诱,将与某人发生冲突,或策划一项阴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结束那令人难以忍受的死气沉沉的静止状态。这一切,正如我所言,当你无所事事时,很难保持悠然闲静的心情。

40、就好比我读过叔本华一段语录,至今都记在了心里,叔本华说过:“只要时机成熟,条件允许,人人都想作恶的。”

41、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其主要标志是他并不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快乐。他越来越宁愿独处,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认识到一边是孤独,另一边是粗俗,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42、叔本华(AuthurSchopenhaur,1788—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他出身于但泽(今属波兰)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后对哲学感兴趣,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听过费希特的课,1813年以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因家境富有,他不必为生计奔忙,一生潜心著述。只有1820年和1826年两度试图在柏林大学开课,均因找不到听众而失败。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几乎无人问津,直到三十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哲学的价值,他的声望在他70岁时达到顶点,两年后他死于肺炎。

43、由于时间的形式,呈现出事物的变异无常,而显出它们的空虚。换句话说,就是由于“时间的形式”,把一切的享乐或欢喜在我们手中归于空无后,使我们惊讶地寻找它到底遁归何处。所以说,空虚,实是时间之流中惟一的客观存在,它在事物的本质中与时间相配合,而表现于其中,惟其如此,所以时间是我们一切直观先天的必然形式,一切的物质以及我们本身都非在这里表现不可。因之,我们的生命就像是金钱的支付,收款之余,还得发出一张收据。就这样,每天领着金钱,开出的收据就是死亡。由于在时间中所表现的一切生物的毁灭,因而使我们了解到那是自然对于它们的价值的宣告。

44、“意志这个词儿,好像一道符咒似的要为我们揭露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最内在本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