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在思想贡献上,荀子主要提出了性恶说,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外在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否则,人性中的黑暗和罪恶的部分就会冒出,把人性中善的部分给压制或遮盖住。对此,必须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制度和律法的权威,来制约或恫吓人性之恶。最好的方法就是礼法并举,内在兼修,从根本上铲除罪恶的可能。另外,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外王学说,认为内圣不是每人都能做到的,但外王可以。只有通过外王,国家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理。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重视礼义道德的同时,强调法律制度和外在环境的惩戒作用。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3、 孔子“仁”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从仁者爱人到仁者爱民,孔子的“仁”实现了一种由尊天命到重人事的思想转变。他提出君主要做到“为政以德”,坚持反战,禁暴,重民,举贤的德政思想,以德治国,才能长治久安。君子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4、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5、五体字卡在教学中,或由家长闪示,或由孩子自己翻玩,在游戏中达到及早轻松识字的功效。书法体的设计让孩子识字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书法的鉴赏力,对孩子的艺术培养又起到了潜移默化之功。
6、 “仁”是孔子儒学思想中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孔子将“仁”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作为哲学的重要范畴来使用。“孝悌”为“仁”之本。“孝”是尊重父母,“悌”是敬重兄长,在孔子看来,亲情是培养“仁”的土壤,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回报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仁”的。既而把“仁”扩展到“泛爱众”。
7、 孟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心主义观点,通过重民,保民而过到保王,使民的目的。丰富了理论内涵,对儒家学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8、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开创了私人编写史书进行舆论监督的先河,开创了平民学而优则仕的文官体制打破了世袭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9、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10、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之,《尔雅》又次之。
11、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12、在个人修身上,儒家主张修炼内心,克己复礼,入世作为,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导我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去强加给别人。对人要宽恕,有了宽恕之心,就能平和地应对外在。
13、《论语》首创了“语录体”,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包括上论十篇和下论十篇,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仅一万五千多字,微言大义,比较集中地呈现出孔子的圣贤思想,刻画出孔子风采,也展现了孔子若干弟子的不同形象。
14、 孔子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价值观。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
15、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巿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及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奉为宗师,尊称为“至圣”,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16、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曾经传道授业,韩非、李斯均为其门下高足。代表作《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17、 所谓“性善”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道德品质的萌芽,他称之为“善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四端,就具有四体也。”
18、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19、公元前504年,鲁国季氏执掌权力过大,40多岁的孔子退隐整理《诗》《书》《礼》《乐》等书,后被季氏重用升为小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但季氏的专权和昏聩,使得孔子与之不和。孔子55岁起,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诸如卫、宋、郑、陈、蔡、楚,推广学说,寻找出路,渴望维护周礼,扭转礼崩乐坏的局面,其间的艰难困窘与思想智慧一并成为了后世的传说。但春秋争霸与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孔子的主张得不到根本的采纳。
20、 中国的历史就可称作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当时《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中。由于孔子的这种儒学思想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能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但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非就是万能的灵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统治者来讲,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的极力压迫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就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确实让人感到太完美了,以致于显得太过于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地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从而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任何一种思想,如果能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长久弥新,都会有其内在的魅力、恒久的价值。孔子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重现其内在之活力、重放其光辉,其实也正是如此。那么,孔子和谐思想的特色到底在哪里呢?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落实到礼治秩序上;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三是崇尚“中庸之道”,并把“和”提升为儒学体系的认识论范畴,为中国文化树立了“致中和”的精神。
21、易经 25
22、 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
23、 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是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儒学成为中国的国学。
24、“礼”和“仁”的本质又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伦常关系、伦理准则。在此核心基础上,孔子学说思想有许多纵横的延伸,真正的博大精深,从孔子所整理的书籍可以见出,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可以见出,从《论语》中的具体语句内容更可以见出。
25、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被称为“亚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孟子》七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26、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7、孔子子的学说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要是“礼”和“仁”。
28、《孟子》秉持了《论语》的“语录体”,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孟子》现存七篇,共二百八十六章,仅三万五千多字,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言行、活动,呈现出孟子游说诸侯、与其他流派思想的争锋以及孟子对弟子的言传身教等内容,主要集中反映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是研究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典籍。不论是孟子简短的言行,还是孟子政治活动的简要记叙,抑或孟子言语中对思想观点的阐述,都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值得认真阅读。
29、孔子书院“千县万校”工程,全国战略合作分院如下:
30、(2)思想:仁:仁者爱人,孔子强调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要有一颗爱人之心;礼:周礼,孔子非常推崇周礼。“礼”强调等级有序,什么样的身份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张三穿越到古代成为一个大臣,特别喜欢金黄色,不能用金黄色装修房子,在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用金黄色,大臣不可以使用。
31、孟子 25
32、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医家。
3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34、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35、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无序,对此,孟子强烈主张仁政、极力反对暴政,恰恰彰显了孟子作为儒家代表的仁爱之心。而且,孟子不单单具有仁爱之心,更有系统的学说,强调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强调用温和的方式求得社会的稳定,强调用仁政得到百姓拥戴最后赢得夫下。
36、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37、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38、0030河南范县分院 负责人:牛茂伟 田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