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牡丹亭原文汤显祖92句集锦

牡丹亭原文汤显祖92句集锦

牡丹亭原文汤显祖

1、《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2、至于后面所言“偶到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没兴而回,昼眠香阁,忽见一生,年可弱冠,丰姿俊妍。”梦中杜丽娘和情人柳梦梅幽会之事,可见少女情思。这也是前文极力铺垫杜丽娘思想上逐渐启蒙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系列幽思,情感真挚自然。

3、游园赏春的步子,也迈出了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的第一步。

4、  此外,在这一部分中,也有着如诗画一般优美动人的曲词,也正是因为作者超群的语言功力,令整部作品在艺术上有着更深的造诣。(牡丹亭原文汤显祖)。

5、甄皇后: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氏。后文说的“甄妃洛浦”是把曹植《洛神赋》中的洛水之神宓妃和甄后混为一人了。见《类说》卷三十二引《洛浦神女感甄赋》。↩

6、(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7、  柳梦梅向杜丽娘招手,丽娘欣然走过去,梦梅言说,梦中曾见丽娘,如约前来相见。丽娘羞涩之中,表示也似曾相见。梦梅向丽娘赋诗一首,轻挽丽娘转过芍药栏,到假山石后。梦梅为丽娘宽衣解带,丽娘半推半就,二人云雨一番,花神出面,飞撒花瓣惊醒二人,梦梅含笑而去。丽娘急唤梦梅。

8、  在我看来,汤显祖将人的生命的完美实现作为一种理想和憧憬,并用艺术化的手法将其展现出来。他写出了个人的觉醒与大多数人的普遍欲求,推出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人生题旨。在此层面来看,《牡丹亭》远远超出它本身的文学意义和戏剧意义,上升到思想以及社会的高度,把一个女子的个人命运与社会时代进程联系起来。它呼唤男女平等,也把隐藏在封建礼教中的个人欲望提升到合理、令人崇敬的高度。所以说,汤显祖为世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人生境界,使人们开始发现并敢于正视各自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亘古不变,经久不衰。

9、因杜知府小姐丽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

10、  以上,是对《牡丹亭》这部作品的大体概述。整部作品,正如一串由“五十五颗珍珠”有机连成的精美项链,浑然一体,缺一不可。而要对每一出进行分析,会太过漫长,以下,便选取最广为人知的《游园》、《惊梦》作为分析对象,顺带将全部作品的其他方面在分析中不断完善。

11、这三句是剧作者介绍杜丽娘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起床后,站在幽静的庭院里,听到黄莺的叫声。一上场就写出她独居深闺,闷闷无聊的心情。

12、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13、吴梅:古今传奇,用故事之最胜者,莫如《桃花扇》;用臆说之最胜者,莫如《牡丹亭》。《牡丹亭》之杜丽娘,以一梦感情,生死不渝,亦已动人情致,而又写道院幽媾之凄艳,野店合昏之潦草,无一不出乎人情之外,却无一不合乎人情之中。

14、这句的意思是说,老关在屋里,谁能看见我呢?

15、后梦梅掘坟,丽娘复生,结为夫妇,偕逃临安。梦梅去淮扬拜见岳父,杜宝拒不相认。直到梦梅状元及第,经皇帝调解,杜宝才认亲,以全家大团圆受封作结。

16、汤显祖也曾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这样说过:“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之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17、“没揣”是没有想到的意思。“菱花”是镜子,这就是说杜丽娘在镜子里突然看到了自己的半个脸。

18、《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亦号海若,又号清远道人,别号玉茗堂主人。汤显祖“于古文词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汤显祖个性耿介刚直、不肯趋炎附势。年青时因拒绝首辅张居正的拉拢而两次无缘进仕。直到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三十三岁的时候才中进士。但他仍不肯趋附当权,故仅能在南京任太常博士。后改官南京詹事府主簿,又迁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上《论辅臣科臣疏》,历数神宗皇帝在位二十年间的朝政,诸如科场舞弊、弄臣贿赂、言路阻塞等弊端,触怒了神宗,被谪迁广东徐闻县典史。一年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终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回临川闲居,寓所号“玉茗堂”,汤显祖于此致力于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其所作《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大传奇因均有梦境构想,被并称“临川四梦”,其中尤以《牡丹亭》为人叹赏,时人谓“《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他自己也说“一生得意惟在‘牡丹’”。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盛赞汤显祖的杰出成就,将之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19、(步步娇):

20、2004年的“青春版”《牡丹亭》问世后,《牡丹亭》这部古典名剧又焕发了青春,“中华经典名剧”本《牡丹亭》一方面评论其文学之美,一方面讲解其表演之美,体现出将传统戏剧文本与舞台演出结合评析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为:

21、虽则是荒村店江声月色,但说着坟窝里前生今世,则这破门帘乱撒星光内,煞强似洞天黑地。姑姑呵,三不归父母如何的?七件事儿夫家靠谁?心悠曳,不死不活,睡梦里为个人儿。

22、第一曲(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丽娘面对如此春光好景,被拨动了心弦,想到自己“人立小庭深院”。不免愁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晓残妆”可以读出杜丽娘无心装扮自己,其中蕴含着女主人公的伤春之意。在古代社会,封建礼教束缚女子,未嫁女子要待字闺阁之中,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显然是压抑了少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本性的。

23、读完《建安七子集》,极有感触。建安七子开一代文学新风,然而短暂的昙花一现之后,其思想和文学晋朝并没有继承下来,直到唐朝才得以继承。与之相对,民国诸贤亦开一代新风,还是昙花一现,其思想和文学在大陆并没有得到完整继承。晋及南北朝时期,文士普遍不热心去补益治道,以文学为自适之物,今人亦如此,而且两个时代同样是儒道沦丧,崇尚物欲享乐。

24、刮尽鲸鳌背上霜:刻苦力学,仍然没有占鳌头,反尔刮得鳌背许多霜,贫薄更甚。霜,喻贫寒。鲸鳌,这里即鳌,科举时代,俗以中状元为占鳌头。↩

25、(净)则道画帧儿怎放的个人回避,做的事瞒神(插图)鬼。

26、杜丽娘在婢女春香怂恿下,背父游园,才第一次看到大自然这美不胜收的春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是如此美景,却没有一个优雅的环境相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美貌只是面对古板的教书先生和令人窒息的书斋,青春正在悄然逝去,自然的天性受到禁锢,此时是大好春将她内心深藏的活力唤醒,自己身心的美和大自然的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由生出惜春的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感到春光太随意地流逝,毫不怜惜。

27、萤:晋代车胤好学不倦,家贫没有灯油,夏天以练囊装很多的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见《晋书》卷八十三本传。↩

28、(旦上)不住的相思鬼,把前身退悔。土臭全消,肉香新长。嫁寒儒客店里孤栖。

29、章台:秦汉时代的一座宫殿建筑物。用来指京城内最繁华的地方。全句意为:一旦功名得意,夸官游街。走马章台,借用张敞的故事。见《汉书》卷七十六本传。↩

30、(前腔)破屋颓椽,姐姐呵,你怎独坐无人灯不燃?

31、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是约定再世姻缘的地方。传说,李源与惠林寺僧圆观(一作圆泽)有很深的友谊。圆观临死时对他的友人李源说,十二年后和他在杭州天竺寺外再见。后来李源如期到那里,看见一个牧童,他就是圆观的后向。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圆观》。三生石在杭州灵隐,即李源会见牧童的地方。此指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团圆的爱情故事。↩

32、(前腔)(72)〔贴持酒台,随旦上〕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73)!〔见介〕爹娘万福〔外〕孩儿,后面捧着酒肴,是何主意?〔旦跪介〕今日春光明媚,爹娘宽坐后堂,女孩儿敢进三爵之觞少效千春之祝。〔外笑介〕生受你

33、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这个句子以“惊觉”作引,用“不露”来反衬相思之深,转折得也自然妥贴,用以表达对爱人浓厚、深沉的真挚情感,十分恰当。

34、蟠桃:神州中的仙桃,相传三千年结一次子。这里比喻迟生的儿子是好儿子。↩

35、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36、   岭南才子柳梦梅与其友韩子才相约到临安赴试。梦梅在途中得钦差使臣苗舜宾资助,冒雪到南安,失足落水被陈最良救住梅花庵,在那里养病读书。

37、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38、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39、(前腔)后堂公所请先生则是黉门腐儒〔老旦〕女儿啊,怎念遍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合〕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谢女班姬女校书。〔外〕请先生不难,则要好生管待。

40、(老旦作避介)敢是我女孩儿?怠慢了你,你活现了。春香,有随身纸钱,快丢,快丢。(贴丢纸钱介)

41、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42、这件事引起官场很大的震动,汤显祖却泰然处之。几天后,那些感恩戴德回家过年的囚犯果然都准时归狱服法。但此事被政敌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员的时机一到,他们就跳出来暗语中伤。

43、即使你不了解昆曲,你也一定听过以下几个耐人寻味的美句,你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

44、(步步娇)写杜丽娘怀着难以名状的烦闷和自我欣赏的心情开始梳妆打扮。袅晴丝,一般有两种解释,一则说太阳穿过灰尘照进院子,一条若有若无的光线照进来,人的情思也如同这晃晃荡荡的光线无法平静。一则直接把“晴”同“情”,写人的情思起伏不定。在思绪万千的心情下,杜丽娘戴上亮晶晶的花钿,穿上华丽的锦裙,并从镜中欣赏自己的美丽。如花美丽的少女从镜子里面审视自己的容貌、身段、神态,不禁沉醉。

45、蔺文锐,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现为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长期关注戏曲文本、文本传播与戏曲演出的关系,关注戏曲的舞台表演,擅长戏剧文本与舞台表演的结合研究。

46、(贴)论魂离倩女是有,知他三年外灵骸怎全?则恨他同棺椁、少个郎官,谁想他为院君这宅院。小姐呵,你做的相思鬼穿,你从夫意专。那一日春香不铺其孝筵,那节儿夫人不哀哉醮荐?早知道你撇离了阴司,跟了人上船!

47、凤凰雏:喻男孩、女孩。全句系祝愿之词,意思说生子虽晚,终必儿女双全,一家团圆。↩

48、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49、(玉山颓)〔旦进酒介〕爹娘万福,女孩儿无限欢娱。坐黄堂百岁春光,进美酒一家天禄祝萱花椿树虽则是子生迟暮,守得见这蟠桃熟〔合〕且提壶,花间竹下长引着凤凰雏〔外〕春香,酌小姐一杯。

50、“迤逗”是牵惹的意思。这是说,刚才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半个脸,因而牵掣着只能看见云鬟的偏影。

51、(净)你院子里坐坐,咱去借来。“合着油瓶盖,踏碎玉莲蓬”(下)

52、这是本出生角的上场诗。上场诗可以用前人的诗或词,也可以由剧作家自己撰写。剧作家引用前人的句子,有时也有加以改动的地方。↩

53、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一位佳人,说同她有姻缘之份,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庄美丽,跟从师傅陈最良读书。她由读《诗经•关雎》章而产生伤春的情绪,于是由丫环陪同,去后花园游赏。

54、《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55、标目:传奇的第一回,照例说明:戏曲的创作缘起(如本回(蝶恋花);剧情梗概(如本回《汉宫春》)。原称《家门引子》。↩

56、  南安太守杜宝有一个女儿叫杜丽娘。十六七岁,生得貌美文雅,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诗。女工针凿更是精巧。善丹青。很受父母的钟爱。

57、(真珠帘)〔生(20)上〕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论星宿,连张带鬼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谩说书中能富贵颜如玉,和黄金那里?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鹧鸪天〕(26)“刮尽鲸鳌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凭依造化(29)三分福,绍接诗书一脉香。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小生姓柳,名梦梅,表字春卿。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父亲朝散之职母亲县君之封〔叹介〕所恨俺自小孤单,生事微渺喜的是今日成人长大,二十过头,志慧聪明,三场得手只恨未遭时势不免饥寒。赖有始祖柳州公,带下郭橐驼柳州衙舍,栽接花果。橐驼遗下一个驼孙,也跟随俺广州种树,相依过活。虽然如此,不是男儿结果之场。每日情思昏昏忽然半月之前,做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42)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正是:“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58、(老旦)你快瞧房儿里面,还有甚人?若没有人,敢是鬼也?(贴下)

59、《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60、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不必多言,它与《西厢记》并称为戏曲作品中的“爱情双璧”,但就其思想内涵而言,《牡丹亭》更胜《西厢记》一筹,它表现的不仅仅是爱情主题以及男女自主婚姻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而是更深一步地表现出与“理”相对应的“情”,表现源于人天性本身的“情欲”与僵死的“天理”之间的对抗,所以它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更深入的对于人性的发掘。而全剧的核心人物杜丽娘,更是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闪耀着辉煌之光。

61、(旦背)这位女娘,好像我母亲,那丫头好像春香。(作回问介)敢问老夫人,何方而来?

62、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掌朝的张居正的招致而落选。中进士后,也拒绝当时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的拉拢。在南京时,不和当时已有很大名声的王世贞、世懋兄弟往来,甚至在王举行的公宴上谢绝和诗。

63、那么现在她突然到了这个后花园以后,她看着(引文)——“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么好的景色。可是这个人工造的东西是断井颓垣,井已经废了,墙也倒了,就是说这是很荒芜的东西。但是自然景色那么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很感慨,就是强调人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这个自然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作者所理想的那个人解放的世界,不单单是这个自然。

64、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65、(玉抱肚)宦囊清苦,也不曾诗书误儒。你好些时做客为儿有一日把家当户。是为爹的疏散不儿拘,道的个为娘是女模

66、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d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渭这样“耿介”或“纵诞”的人物。汤显祖的这种性格特点在作品中也有明显反映。

67、   杜丽娘的心灵历程,可以用“情、春、梦”三个字来概括,“情在而理亡”也一直是回荡在全篇中的主旋律,因此,情与理的对抗也一直是全剧的矛盾焦点。“理”的代表,无疑是冷漠如冰的杜宝,“情”的化身,正是炽热如火的杜丽娘。杜宝从一开始便依照“理”的观念来教育女儿,但裂痕也因此而渐渐显露,因为灭人欲的“理”,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了“情”的萌芽,前者迟早是要败露、崩塌的。

68、(合)今夕何年?今夕何年?咦,还怕这相逢梦边。

69、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70、  梦梅遵丽娘嘱,将丽娘墓掘开,开棺,灌还魂汤,使丽娘还魂,有情人终

71、(好姐姐)大力渲染了春天的美丽。“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青山上到处都是红色的杜鹃,“啼”字是从杜鹃鸟泣血联想而来,寇准有诗云“杜鹃啼处血成花”,杜鹃鸟以血染红了自己的美丽,恰似美人以美丽绽放着自己的生命,蕴涵着隐隐悲壮之美。“荼外烟丝醉软”,“荼”,一种晚春开放的小花,荼花外是如烟的暖暖春光,春光如烟似梦,一个“醉”字写出人沉醉春光里心酥身软的感受。“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虽然美丽,但是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候才开放,怎么能在春花中占得花魁呢!这里深寓着杜丽娘对自己美丽的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感伤。“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闲凝眄”,凝神。只听见燕子呢喃明快如剪,黄莺歌唱音调圆润甜美。以上从所见所感所闻展示了春天无限的美丽。春光越是美好,无人欣赏才越让人惋惜,伤春之意格外浓烈。那种觉醒后的向往格外强烈,而现实的束缚又使得杜丽娘沮丧灰心。“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便”,即便。“十二”,虚指,犹言所有。看也看不够的春天美景只能被断壁颓垣环绕,即便自己把所有的景致都看遍了也难以改变“三春无人见”的命运,只能徒然增加自己的烦恼。虽伤春,但更伤“我”。在《惊梦》中,杜丽娘的感情起伏非常大,从青春意识觉醒所带来的烦闷到对爱情的朦胧渴望,以及这种渴望无法实现的无奈,从赞美春天到伤感春天以及伤感个人命运的无法把握,杜丽娘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游园被加以细腻地描摹。    

72、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汤显祖辞官回乡后,在生活中耳闻目睹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于是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

73、作品揭露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矛盾,热情歌颂杜丽娘、柳梦梅为追求自由幸福所作的不屈斗争,比同时代的爱情剧有着更为进步的意义。情节富于幻想色彩,性格刻画细腻深刻,曲词清丽,对后来戏曲文学的影响很大。

74、其实汤显祖的爱情婚姻剧,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大团圆,在其中可以发现诸多具有前瞻性的主题意旨,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自我选择、个体解放等等,显示了他超前的思想意识,远迈群伦。

75、“锦屏人”是泛指富贵中人,“韶光”就是春光。这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富贵中人平日只知道争权夺利,哪里有时间来欣赏这些天然美景呢?

76、  戏曲曲词向来拥有着独特的魅力,若论曲词之文采,又不得不说汤显祖,而在他的诸多作品里,又无法避开《牡丹亭》。汤显祖是“文采派”的代表,他在《牡丹亭》中充分挥洒着自己的才能,熔诗、词、文于一炉,浑然一体,操纵自如,既带有本色的传统,又充满绮丽的风格;既有元杂剧的真切、自然、质朴,又满是极具个人特色的空灵、含蓄和优美。整体语言风格具有一种幽远的意境与动人的美感。而这其中诸多耳熟能详的曲文,都出自《惊梦》之中,我们来看:

77、春香上唱:“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78、(前腔)〔老旦〕眼前儿女,俺为娘心苏体劬娇养他掌上明珠,出落的人中美玉儿啊,爹三分说话你自心模难道八字梳头做目呼

79、  寻梦不见梦梅,郁闷寡欢,与春香遒情,自画像留春容。后卧病不起,杜母拷问春香,并请尼姑庵师傅石姑为其祈禳。与此同时,又请陈最良为丽娘诊病。

80、《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81、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82、不卖查梨:不空口说大话。元杂剧《百花亭》第三折的说白中有卖查梨条的小贩的叫卖词两段,夸大地说自己东西如何如何好,如吃了可以“成双作对”,“调和藏腑”,“补虚平胃,止嗽清脾”,“诸灾不犯”,“百病都安”等等。本句“查梨”与前后句的“桂”、“梅”、“柳”都从柳梦梅的名字联想而来。↩

83、  丽娘接冥王令牌,准许到阳间探亲。丽娘魂回到南安杜府后花园,与梦梅在梦中多次幽媾,使梦梅每日观丽娘自画像神情恍惚,对丽娘倍加思念。

84、  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之后,便开始走出院门,接触自然,后又因情生梦,最终因梦成戏。尽管《惊梦》只是全作品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牡丹亭》的动人与美丽。重要的是,它还向我们展示出一位具有纯净精神世界与独立见识的贤淑女子,一位充满了像春天一样迷人又深情的女性,一位意识到“青春”价值的女性,一位主动将理想化人格最大限度发挥的女性。

85、伯道暮年无嗣子,(苗发)女中谁是卫夫人(104)?(刘禹锡)

86、打棉:纺棉纱。棉即绵,棉絮。这里用作“打眠”的谐音。↩

87、老旦:扮演老妇人的角色。传奇的女主角由旦扮演,相当于元杂剧中的正旦。贴,即贴旦,也是女角。女角有时也可以由净、丑扮演。↩

88、《牡丹亭》写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回到闺房后就做一梦,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后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牡丹亭》以强烈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无情地抨击了腐朽封建道学的理念束缚,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重情思想。其中《惊梦》是《牡丹亭》中最精彩的一折,低回婉转地描摹出了“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那种自伤自怜自怨自艾的情绪。数百年来,人们以昆曲深婉缠绵的曲调反复地吟唱这一折,清丽悠远、深情感伤的旋律与幽怨哀婉的情绪相得益彰,人们吟唱着杜丽娘的伤感无奈,直唱得口角生香。    

89、以上两句的意思是:“满园子的春光缠绵,由它去罢,我没有兴致多玩赏了。即便是赏遍了十二处亭台,也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90、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91、(玉抱肚)宦囊清苦,也不曾诗书误儒。你好些时做客为儿有一日把家当户。是为爹的疏散不儿拘,道的个为娘是女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