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61句集锦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61句集锦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

1、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共二十章,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重点有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呢?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第二个字是“时”,指“时常、经常”。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分开来讲的。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第四个字是“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喜悦的“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的意思。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论语学而第一原文)。

4、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5、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běnlìérdàoshēngxiàotìyězhěqíwéirénzhīběnyú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8、《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周子曰:“圣学,一为之要。” 庄子曰:“道又名其号无双。”月牙山人曰:“诸子之学,无文不无一不文。”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  此另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1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4、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5、zǐyuēxuéérshíxízhībùyìyuèhūyǒupéngzìyuǎnfāng

16、(一日一背)《论语•学而第一》第十章(2)

17、诵读经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18、孔子所说的学,可不是单指书本知识,而是指西周时期贵族子弟所修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古时也称六艺。既然“学”字不单指读书和获取书本上的信息,那么“习”字也不应当理解为复习或温习。

19、(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0、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21、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3、(向世界上人格最完美道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学习,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

2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5、子zǐ 曰yuē :巧qiǎo 言yán 令lìng 色sè ,鲜xiǎn 矣yǐ 仁rén 。

26、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7、(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8、子zǐ 曰yuē :君jūn 子zǐ 不bú 重zhòng 则zé 不bù 威wēi ,学xué 则zé不bú 固gù ;主zhǔ 忠zhōng 信xìn ,无wú 友yǒu 不bù 如rú 己jǐ 者zhě,过guò 则zé 勿wù 惮dàn 改gǎi 。

29、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0、孔子(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1、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这一句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乐趣。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32、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3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4、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5、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7、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38、子zǐ 曰yuē :君jūn 子zǐ 食shí 无wú 求qiú 饱bǎo ,居jū 无wú 求qiú安ān ,敏mǐn 于yú 事shì 而ér 慎shèn 于yú 言yán ,就jiù 有yǒu 道dào而ér 正zhèng 焉yān ,可kě 谓wèi 好hào 学xué 也yě 已yǐ 。

39、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40、     本节是师生探讨学问的温馨场景。弟子真诚询问、老师循循善诱,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探讨的内容孔子时时引导子贡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有次序、等级和境界之分的。人生境界有三层:最底层是“人穷志短、财大气粗”,属于没有修养的人生境界;第二层次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一层次已经比较可贵了,但这种人内心还存在严重的贫富界限。更高的第三境界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已经认识到,贫与富只是一种外在的因素,个人的幸福快乐关键在于精神上是否得到满足。达到这个层次的人通常不会让贫富问题左右他们的思想,而是以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礼让作为生活的内容和准则。师徒的这番对话,除了告诉我们在贫富处境中应该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更是教导我们学无止境,修行无止境。孔子善于通过启发提升学生的境界和修为,也启迪所有老师应该怎样去教导自己的学生。

41、子zǐ 曰yuē :道dǎo 千qiān 乘shèng 之zhī 国guó ,敬jìng 事shì 而ér 信xìn,节jié 用yòng 而ér 爱ài 人rén ,使shǐ 民mín 以yǐ 时shí 。

42、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也。上,谓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顺,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后可大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先能事父兄,然后仁道可大成。

43、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与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44、该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4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6、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8、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49、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0、终身学习并不断实践。如是,则永不落伍,永葆青春。有人说,你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一河水。意思是,在指导别人的时候,自己要不断去学习沉淀自己的学养,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帮到别人,对方才能真正实现自游、畅游、远游,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51、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本章有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仅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52、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53、孔子说:学习新知然后能做到时常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的心里一点也感觉到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

54、(译文解读)孔子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乃至于父母去世了,都要言行一致、诚信做人,说到做到。经过三年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如果做好人就做到底,这就是孝子了。(南怀瑾)

55、(译文解读)孔子说:“君子,如果对自己不尊重不重视,没有信心,学习的知识就不牢固;与人交往要尊重他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要害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南怀瑾)

56、 不 bù  好hào 犯fàn 上shàng ,而ér 好hào 作zuò 乱luàn 者zhě,未wèi 之zhī 有yǒu 也yě 。

57、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8、(一日一背)《论语•学而第一》第十五章(2)

59、bùhàofàn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èizhīyǒuyějūnzǐwùběn

60、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