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小说集
1、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2、听名著: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0(完)
3、 茨威格本来踌躇满志,这是一个初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惯有的心情。但是他有足够的自知之明,能够客观地分析和比较自己的作品和名家的杰作,找出差距。他还太稚嫩,太肤浅,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把一本几乎已经完成的长篇小说付之一炬,并且下定决心,先不忙着写作,而是听从德默尔的忠告,先通过翻译向名家学习,再从事写作,尤其不要贸贸然动手写长篇。(茨威格小说集)。
4、陈嘉映:我没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切入这个问题,试着说几句。总体上来说在18世纪之前,人的眼光是向上的,他仰视上帝,他仰望大人物和卓越作品。他更关心人能够成就什么,优秀的人是怎么样的,卓越的作品是怎么样的,良好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在这个意义上,他不太会去重视那种相反的东西,比如说疯狂、混乱。到后来的平民化时代,人的眼光倒过来了,当我们向下看,就看到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福柯所说的疯狂、勒庞所说的群众心理等等。
5、之所以取得这样的进展,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与西方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被介绍进来有关系。读完陈寅恪之后,我对自己有一个评价,与其写书,不如译书,读者可能更能受益。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太残缺不全,最好的读书年华都被历史风尘淹没。也因此,我对书籍一直抱着感恩的态度。
6、电影的时间顺序排列是:「现代」→「1985年」→「1968年」→「1932年」→「1968年」→「现代」。
7、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S.费希尔出版社开始重印茨威格作品;90年代,美国普希金出版社、赫斯珀洛斯出版社、纽约书评等相继重印其作品,使世人得以再次阅读这些在法西斯上台前曾风靡世界的出色作品。
8、直到去世前,茨威格仍旧对往日的欧洲文明心心念念。在1941年完稿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以一位证人的眼光,留下他对自己所经历时代的记录,告诉未来的读者,往日的欧洲文明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时,整个欧洲笼罩着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氛。茨威格在其中如鱼得水,他很快在著名杂志上发表文章,出版诗集,崭露头角。在青年时代漫游欧洲的日子里,茨威格自由地结交着弗洛伊德、霍夫曼斯塔尔、维尔哈伦、里尔克、罗曼·罗兰、罗丹等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头脑和心灵。在他眼里,了解一个民族,就是了解其文化中涌现出的大师:“你若要了解一个民族和一座城市的最隐蔽之处,绝不能通过书本,即使你到处闲逛无数次,也无济于事,只有通过了解或认识该城和该民族中最优秀的人物才能解决。”
9、陈嘉映:大题目,只说一点吧。现代生活越来越多依赖于技术,不再是通过各种各样充满激情和冒险的活动去获得什么。发明技术靠头脑,技术让人们即使躺平了也能享受舒适服务。我常对学生讲,从前,勇敢是一种重要的德性,在危险丛生的环境里,不勇敢就被淘汰了。但在现在这个一切都上了保险的社会,没有哪种风险能靠勇敢去战胜的社会,勇敢不再被需要。男性本身几乎要消失了——男性最突出的特点是勇敢。社会不需要了,你怎么维持?当然了你可以去蹦极,象征性地勇敢一下。(茨威格小说集)。
10、陈嘉映:人文主义的观念,是在文艺复兴时候张扬起来的。文艺复兴之所以叫做复兴,是接续希腊罗马,中间隔了一个所谓的中世纪,复兴可说针对的是中世纪,用人本来取代神权。茨威格当然十分熟悉整个西方文明传统。文艺复兴以来,这个人文传统逐渐成形,但一开始很弱小,要跟各个传统斗争。人文主义者有时候依附宫廷,有时候受到迫害。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亚当·斯密和休谟这些人,他们都生活和工作在一个老旧环境之中。但到19世纪下半叶,可以说人文主义胜利了,开花结果了,大树成荫,占据主导地位了。这种势态我认为在历史上独一无此前此后都不是这样。茨威格眼中的“昨日世界”,应该就是人文主义成为主导观念的世界。
11、有人批评钱锺书太「琐碎」,钱锺书也曾批评陈寅恪「琐碎」。很有意思,这两人都得到了「琐碎」的评价。我却不这样看。我读钱锺书,他的书确实非常琐碎,可是一旦站开一个距离,会发现这些琐碎的东西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宇宙。我并不认为钱锺书的理论水平多么深刻、多么高明,但他在用他琐碎的知识建立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我觉得了不起。读陈寅恪是另一番趣味,当他把无数琐碎的东西组织在一个历史的长卷中时,这些琐碎仍然有它熠熠生辉的光芒。可是现在的学者欠缺的,恰恰就是「琐碎」。这让我产生一个奇异的感觉,如今论道著作不少,论学著作太少。所差的不是理论,而是真正的学问。
12、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13、所以我写过这样的话,如果我们读了钱锺书的《论通感》还觉得不过瘾,可以读一下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里面也有论通感的话。你会发现,贡布里希三言两语把通感说得非常深刻,这是钱锺书所不及的;可是钱锺书在《论通感》中谈到的通感现象,给人的艺术感受,也是在别人书中得不到的。所以,读书经常需要克服自己身上过激、偏颇的见解,还有知识上的盲点,这是读书人要给自己打的「警惕针」。
14、茨威格《象棋的故事》既不是讲一些陈年旧事,又不描述人们所熟知的皮肉痛苦,而是通过两个在现实中近乎荒诞的传奇人物:一个是行为怪诞的象棋世界冠军,另一个是二十多年未动棋子的博士,突出的是法西斯的“文明”暴行。看上去不打不骂,也无强制苦役,不受冻,不挨饿,单人独往,不上手铐脚镣,没有威胁恐吓;然而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胜于肉体上的酷刑,对于思维敏捷、感情细腻的人更是如此。这点在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里写得十分深刻,令人信服。作家茨威格以其特有的心理分析手法,展现了法西斯分子对人的精神和肉体进行的骇人听闻的折磨:在各式各样的法西斯的牢房里,有多少优秀之士不堪这种折磨,终于精神崩溃:又有多少人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无声无形的酷刑,内心极度痛苦,终于在自杀中寻找解脱痛苦的途径。
15、陈嘉映:我想换一个角度说说,从泛政治化来说。在茨威格青年时代,智性和文化是最重要的,区分人的是你的文化、智性等级。到后来你各种见解中的政治内容逐渐变成首要的东西。本来你我政治观点不同,但文化品位比较一致,仍然能够亲密相处,但政治的维度越来越凸显。开句玩笑,就像卡尔·施米特说的,政治的唯一标准不就是区分敌友嘛。
16、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的确是一个怀旧的世界,但其实,当时的社会斗争、反犹的兴起,对这些社会浪潮他都很了解,实际上他的有些观察比一般人更加敏感,刻画得更加确切。社会斗争、阶级斗争一直在那儿,但它在社会中的位置或分量并不总是一样的。
17、《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 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 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
18、斯台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
19、很心服口服的承认作者“心灵的捕手”这个称号。小说描写了下象棋的男主角一生的象棋路程。男主角一停止下棋,内心就狂燥不已,希望自己马上回到棋盘上。和读他的小说同一个感觉,紧密的布局让我不读完誓不罢休。
20、根据茨威格同名小说改编,由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TPG/alamy供图)
21、就像我们玩游戏,其实是为了联名的动漫而去玩,并不是因为这个游戏多有意思。
22、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23、小白的上司齐鹏上班摸鱼,显摆自己的成就,对下属指手画脚……
24、陈嘉映:我认为自己是。这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那个晦暗的时代,我是读歌德和茨威格的,听莫扎特听贝多芬的。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的欧洲令人向往。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好和坏,但从个人偏好来说,我最喜爱的精神文化作品,文学、哲学、音乐、艺术,大多来自那个时代。那个时代过去了,但我希望那个时代的精神仍能以这种方式那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个人也愿意为此做一点什么。
25、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26、《昨日之旅》是茨威格的遗作,在伦敦一家出版社的档案库里尘封数十年后,终见天日。小说讲述了出身清贫、才气过人的化学博士路德维希与他的老板、枢密顾问G的夫人之间,苦苦相恋却难以如愿的爱情故事。
27、ISBN:978-7-5117-3191-3
28、表面看来,《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在“说故事”的电影。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叙事比起电影,反而更像文学的叙事结构。整部电影都是以小说的章节脉络来铺陈,一开始老年的小说家对著镜头说著故事的由来等于是小说中的“序”,之后剧情也都是按照小说章节的分段来叙事,灯光变化营造独白氛围,声音部分也多用旁白叙述来达到像小说一样的感觉。
29、△片中暗暗穿插二戰即將来临的氣氛,政治氛圍急剧转变
30、2、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运用:平庸丑陋外貌,反衬犀利深刻灵魂。
31、 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个才气横溢的抒情诗人,接着又以剧作引人注目。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作为作家,茨威格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32、但佟离似乎认识小白,并且和小白有着深厚的交情。
33、佟离回国的第一天,齐鹏忙着和自己的女朋友约会,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小白身上,并且以实习期后无法转正为要挟。
3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9ZewqCUowzi-uT57T-Bhg
35、《王国维遗书》王国维/著,上海书店,1983年
36、对我而言,《象棋的故事》一篇,是至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中短篇小说,没有之一。
37、韦斯·安德森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书迷,他将这位小说家与自己一位好友的形象所结合,创造出了电影里的古斯塔夫先生。众所周知,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裔的小说家,他是活在世界大战时期的人物,他虽然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却曾经一度被忽视,差点被世人遗忘。这与电影中的古斯塔夫多少有些重合。
38、茨威格不是用上帝视角对世界做出整体判断,他并没有说,那个时代人人都过得更好。他是在悲叹他个人最珍视的价值一去不返。这种价值就是个人心灵的自由,说得窄一点,就是他这样的文化人、智识人所享有的心灵自由和个人自由。
39、人文主义时代过去了,但人文主义的某些成果,经由各种社会政治途径,成为后来社会的一份遗产,比如说人道主义成为我们今天世界观中一个相当明确的部分——虽然我们不能保证它会一直如此。
40、茨威格所说的昨日世界究竟意指什么?他追怀的欧洲人文传统经历了哪些兴衰变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哲学家陈嘉映。陈嘉映是在“文革”期间插队下乡的那段特殊时期读到茨威格。他那时自学德语,读到德文原版的黑格尔、康德、弗洛伊德,包括茨威格的著作,后来考取北京大学德语系,走上哲学研究道路。
41、“没错,这是本好书,是他最宏大的作品,他唯一一部真正的长篇,一部杰作。但我在读它的时候我在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除了我自己以外,我认识的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读过这本书。”
42、《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
43、三联生活周刊:怎么具体理解你说的启蒙时代以来形成的这种文明结构?
44、一层又一层的反转将这部剧走上悬疑的道路,人们在弹幕里大胆猜测。
45、民谣和流行音乐相互交错,有缓慢抒情也有紧张揪心,透过音乐背后感知过去青春的肆意,感知现在故事线现代化的理性,极具巧思。
46、1934年,伦敦市民在肯辛特花园酒店的露天咖啡厅享受悠闲时光
47、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扩展资料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48、毕竟是学诗词出身,我对中国的旧学一直念念不忘。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主要读两个人,一个钱锺书,一个陈寅恪。这两个人对我后来的学术研究影响非常大。钱锺书的《管锥编》一出版,我就开始读了。之前我在上世纪50年代的《文学研究》上读过他的《论通感》,还读过他的《宋代诗人小传》,这实际上是他在《宋诗选》中给每个诗人写的小传,最初发表在《文学研究》上。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钱仲联为韩愈诗文集作注的书评,也登在《文学研究》上。读钱锺书的文章,我觉得非常愉快。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就幵始读他的《管锥编》和《谈艺录》。
49、《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英)波普尔/著,范景中李本正/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
50、中短篇小说集,收录8篇,其中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等名篇。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广为人知,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和舞台剧。
51、迷惑的剧情忍不住联想到《七月与安生》,同样两个女孩围绕一个男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