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例子故事
1、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钟爱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2、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3、 写到这里,惊觉有些跑题,我和读书是没有什么趣事或苦事的,感谢我妈给我钱买书,感谢我奶奶特地给我腾出空地放书柜,感谢我爸没有在搬家的时候把我那堆颇有分量的书丢掉。我和书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没有悬梁刺股的苦难,没有凿壁偷光的窘迫,只是慢慢阅读,细细品味,喜欢买书看书收藏书而已。
4、关注我们,为您定期送上我们的原创作品,一起翱翔在知识的海洋。
5、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6、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关于读书的例子故事)。
7、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8、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大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之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9、 很快,我和弟弟的阅读质量飞速提高,妈妈为此买了许多书,光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就有三个版本,原版、彩绘版、连环画套装。阅读时,有时我会画下书中的精彩段落,和弟弟一道交流。我的阅读量不断增加,开始看《骑鹅旅行记》《老人与海》……一段时间后,弟弟就没法跟上我的阅读脚步了。
10、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
11、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12、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13、叶部长今年快70岁了,我常常想,这样的高龄,这样的高官,读书、写文章居然这样坚持得这么好,肯定是尝到了乐趣,肯定有很多美好的收获,正像余秋雨说的,阅读的最大动力是想摆脱平庸。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更透彻了,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这些话虽然主要针对干部讲的,其实对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读书的金句总结得也很好,值得我们品味,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这些话,很朴实,也很深刻,此类例子,在全世界发达国家比比皆是,枚不胜举。
14、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15、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辟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16、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17、我们欣喜看到我们国家的全民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就像今天的郑州图书馆,当然,每年的这个时候,郑州图书馆都要举行“4•23”大型阅读推广活动,在李红岩馆长领导下,郑州图书馆做得活动有声有色,很有影响力,先后邀请省委书记徐光春,还有王蒙、王立群、二月河等名人士担任主讲,对了,一会儿还有央视的朱迅来和大家分享读书的心得。
18、S:《天龙八部》(狂笑)因为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书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这本书有趣、有故事。虽然一些很理论的书也看,但是不会觉得很有趣。第传递一些人生哲理。《天龙八部》都包含这两个的特征。我通过读金庸写的小说,再去读他的传记。金庸不仅写武侠小说,他也是香港最大的报纸——民报的创始人。通过融合传记,去看他写的小说,会有另外一种感觉。
19、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如果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不管到多久都不懂的,直接跳过去向前进,反而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20、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21、 美国人罗伯特写的《让路给小鸭子》就是我的第一位益友。它曾获得美国的凯迪克奖,我看它时只有四岁。这位益友虽然只是一本简短的绘本,词藻并不华丽,画面并不鲜艳,但是这位益友以鸭子马拉夫妇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很温暖的小故事,深深地将我吸引了。从此以后,我就不断地寻找各种各样的书来阅读。正是这位益友带我进入了奇幻的文学世界。
22、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23、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4、 我读书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多读书非常好,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而且对写好作文很有帮助,一定要多读书。书将会伴随着我,让我成长。
25、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26、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27、在广州期间,孙中山一直忙于筹建革命政权,建设革命大本营,根本没有时间著书写作。为了让中国的广大民众更好地了解他的建国思想和三民主义,孙中山选择了演讲的方式来广为宣传。孙中山对他的秘书黄昌谷说:“我要把三民主义宣传到全国国民,但没有时间写出来,想用演讲的方式表述出来,你可不可以替我笔记下来?”在征得黄昌谷的同意后,孙中山每次演讲都由黄昌谷速记下来,交给孙中山初读一遍,再交给邹鲁读校。邹鲁要做的事情是先校正记录稿在文字、内容上的错误,补充遗漏的部分,然后再对记录稿通读,进行文辞的润饰和内容上的增删,对增删部分先用稿纸誊清贴在原稿相应的地方,请孙中山审核。凡采纳的部分,由孙中山亲自写于原稿上,然后再退给邹鲁读校,直到双方满意为止,有时这样的程序要进行好几次。在他们修改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籍。
28、“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9、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30、凿壁偷光:形容家贫但还是刻苦读书。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1、以上是具体的实业发展论述,孙中山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孙中山也购置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6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1910年至1917年出版的新书。从现存的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所着重研究的是当时剑桥学派、奥地利学派以及美国新经济学的著作。其中我们熟知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有1904年和1911年的两种版本,可见孙中山对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正是因为理论联系实际,孙中山才以宏大的气魄、战略的眼光、哲理的深度写出了《实业计划》。
32、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33、关于读书写作,叶部长最喜欢讲的两句话是“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叶部长解释说,白天时间属于工作,那就多走进基层、多干活、多讲话,讲话也是领导的工作方式之一;夜晚的时间属于自己,那就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确实,琢磨琢磨这两句话,简单、直白、通俗、深刻,而且还押韵、好记忆。这两句话,我都烂熟于心了,因为这两句话深刻影响了我。
34、 文章是有内容,有干货的。不足之处在于语言组织不够流畅与清楚。比如第3自然段第1句话;比如第4自然段前言在讲“十分吃力”,后语又说“看得很快”,这就矛盾了。类似的语言有不少。建议淡淡在写作是牢牢树立“读者意识”,站在读者角度多思考:这句话我懂吗?这句话什么意思?……
35、孙中山的著书非为名利,而是他心系天下的表现。他所著书籍中体现的思想只是他丰富学识中的九牛一毛,一生博览群书的孙中山对于自己的读书是怎么看的呢?邵元冲是他晚年的秘书,曾当面问过他:“先生平日治学非常广博,于政治、经济、社会、工业、法律各种书籍,皆笃嗜无倦,可究竟以什么为专攻?”他回答说:“我无所谓专攻。”邵元冲问:“那么,先生所治究竟是何种学问呢?”他回答:“我所治者乃革命之学问。一切学术凡有助于提高我革命的知识及能力的,我都用来作为研究的原料,以组成我的革命学。”
36、感谢郑州图书馆搭建这么好的平台,刚才丽萍厅长、邵丽主席分享了她们的读书心得,非常精彩,一会儿岸青也要分享,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部长读书的故事》。
37、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大伙儿对放羊娃一面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38、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
39、这一时期孙中山的著作汇集成《建国方略》出版发行,包括《孙文学说》,又名心理建设,《实业计划》,又名物质建设,以及《民权初步》,又名社会建设,这本书写完最早,于1917年4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当时的书名是《会议通则》,主要内容是公民集会、结社、开会、提议案付诸表决而设计的规则和程序,是一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叙述了政府的组织、运作和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具体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反映了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政治思想。
40、 慢慢地,故事书这一类较为轻松的书已经不能让我满足了。低年级时,我试着看一些国际大奖小说,很有“轻松有收获”的感触。有时,我也会看一些难嚼的小说,如,《上下五千年》《历史深处的民国》等书。不过我还是以高级文艺小说为主。
41、朱小农:《孙中山毕生爱读书》,《文史杂志》2009年第2期。
42、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43、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一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