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名言与感悟
1、(译文)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理解自己。
2、分享会由嘉兴孔子学堂负责人竹韦红首先开始。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竹韦红解释说:对于子贡的问题,孔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就是“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大同社会。《论语》里的“贫富”不单单指财富方面,只要人与人之间能产生差异的地方,无论是学识、智力、财富,还是社会角色等等,都会出现“贫富”。而儒家思想在承认人们之间差异的前提下,倡导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是,无论贫富,都应该“乐”而好“礼”。
3、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孔子教育名言与感悟)。
4、懂得心理学,就会帮助老师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从心底理解学生,才能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让学生对你产生信任感,教育也会顺利进行。
5、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6、(译文)对于普通百姓,只能让他们听从而去做,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7、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8、(译文)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10、(译文)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
11、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就需要老师们要有责任感,不能因为所处的环境和待遇等条件太差,而敷衍了事,不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13、(译文)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一去不复返!日日夜夜没有停止过。
14、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遇,而终于愚矣。
15、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7、(译文)只有品质和文采配合相宜,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8、后来,在我无意间翻阅《论语》时,看到了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沉思了很久,忽然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道理。
19、zǐyuēxuéérbùsīzéwǎnɡsīérbùxuézédài
2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21、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就需要老师们要有责任感,不能因为所处的环境和待遇等条件太差,而敷衍了事,不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2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3、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2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25、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26、这句话强调了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得以进步。
27、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28、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29、译文: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0、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32、这句话是陶行知先生本人一生奉献教育的真实写照,在告诉每个老师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出最赤诚的热情,为教育无私奉献。
33、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4、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的名言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5、(译文)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36、(译文)我不报怨天,也不责备别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啊!
37、我们认真学习贯彻10九大报告精神,努力创新和健全企事业单位培训体系,将10九大报告精神对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全面宣讲。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提高就业质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降低企业员工流失率。用正确的教育,指引企业的发展!让人才成为企业资本!
3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4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41、在陶先生看来,教育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要教会他们懂得如何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培养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42、孔子说:天下的义理无穷无尽,而人的见闻十分有限,如果专门靠记问之学,不可能掌握全天下的道理.要是常常温习平日所学的知识和日常见闻,比如读过的诗、书等,听过的讲义言论,能够反复体会,牢记于心,在此基础之上,就能触类旁通,有新的体悟.就算是从前不知道的,也都会渐渐明白它的道理.这样,天下的义理就会慢慢贯通,学问也就日益充盈了.有人来请教问题,也能对答如流,对别人的疑惑,能够深入剖析而没有遗漏,做为人师也是绰绰有余了.因此,君子为学,不在于博闻强记,而在于明乎义理,反求于内心,由此举一反必能体悟天下之大道.
4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4、或曰:“学无益也,如质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砻诸,有玉者错诸,不砻不错,焉攸用?砻而错诸,质在其中矣。否则辍”。
45、(译文)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父母心里不愿听劝谏,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46、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子《论语》
47、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4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49、(译文)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50、第一:学诗,学会说有教养的话。一个人如果不会说话,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样别人就没法认识你,也没法知道你的闪光点。如果你想出去谋事、工作,就得会说话。
51、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陶行知
52、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