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
1、王阳明的那些朱圣人的追随者一样,对格物穷理深信不疑,每天格,见啥格啥,有一次对着自己家里的竹子格了几天几夜,没有格出理,他第一次对朱圣人的话产生了疑问。真正让他有所想法是一次和禅师的谈话,终于让他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
2、其实,贝克莱之所以提出“存在即是被感知”,不是说我们没有感知,没有意识到的事物就不存在的,因为上帝可以感知一切,所以一切事物也是存在的,他其实间接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因为贝克莱本身就是一位大教主。
3、14天内如有新冠肺炎疑似症状、疫情严重地区人员接触史、疫情严重地区驻留史或其他任何疑似情况的谢绝入场。(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
4、这和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认为客观事物是人的主观意识创造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5、他说:"人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教学就像治病一样,"初无一定之方",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王阳明的因材施教不仅要避短,而且要扬长。他说:"圣人教人,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有尊重和扶持个性发展的倾向,态度更为积极。
6、王阳明在《传习录》这样说道:“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也就是说,圣人之心,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圣人眼中,芸芸众生没有什么内外之分、远近之别,众人都是他的兄弟、子女那样的至亲,希望他们全都平安无事、颐养天年,并且能够加以教化、养育,以顺遂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德、宏愿。我们说,既然能“致”得如此“良知”,自然会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胸怀黎庶、悲悯众生的圣贤家国情怀,正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也就是知行合一。
7、总的来看,王阳明的观点是更多地继承了孟子学说。
8、知行合一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个格法,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9、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10、王阳明出身于状元之家,其父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可以说这为王阳明的成长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文化基础。可惜的是,王阳明虽然少有才华怀抱,但一生坎坷,直到晚年方才建功立业,且功高震主又被弃用一旁,等到再次启用却因病而逝。
11、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3、蒋介石也是崇拜王阳明的超级粉丝,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学问家中,蒋介石最敬佩王守仁(王阳明)和曾国藩二人。蒋介石甚至改名蒋中正,中正的名讳出处来自王阳明心学中的“大中至正 ”。蒋介石曾经三次到阳明洞参悟,败退台湾后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他大约从 20世纪 30年代始,已非常推崇王阳明先生,尤其是对王阳明先生的 “知行合一”的思想,深为敬佩,并提出了他自己的 “力学 ”主张。
14、主要内容:简述阳明心学的整个框架,并进行简要的剖析,围绕阳明的三点思想,即良知本体论、知行合一论、致良知之教简析论述。
15、王阳明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打法诡异,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而且甭管敌军多出他多少倍,他都敢出兵,还喜欢使阴招,什么挖坑、造假、虚张声势,到最后,许多人都被他的骗术吓跑了。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优势,把对手围得水泄不通,也从不轻易进攻,而是把敌军困在里面,饿个半死,再诱使敌军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基本上这几招一路下来,神仙都顶不顺了!先后打败了多处令朝廷头疼的山贼盗匪,22天就平叛了预谋8年之久的宁王造反,创造了军事奇迹。但这位王兄却并没有师出名门,全是自学成才。可谓是军事天才。
16、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
17、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信息量有点大,有不同见解,可以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
18、王阳明并不反对读书学习,特别是读经,但与朱熹的宗旨有所区别。朱熹强调从经书中去钻研圣贤之道,即穷理。王阳明则认为:"《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经书的精神实质("理")是与自己的本心相通的。读经的目的正是要通过体认经书的理,来启发自己的良知。因此,王阳明主张读书贵精而不在多。他指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意,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久则义理浃洽,聪明自开矣。"读书还必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他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不敢以为是也。"这里体现出反盲从、反迷信的倾向,也被正统程朱理学派视为异端邪说,斥之为"病狂丧心之人"。由此可见,阳明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
19、正是从那一天起,王阳明意识到:朱熹可能是错的。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虽然他不赞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也不认可人心和天理的分离,但“理”毕竟还是存在的,只有找到这个神秘的“理”,他才能彻底击溃朱熹的体系,成就自己的圣贤之路。
20、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21、针对儿童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王阳明主张教学应该力求生动、多样化。要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如"歌诗"不仅是精神陶冶,同时在高声吟咏歌唱的过程中,还可以调节、宣泄情感。"习礼"不仅是训练礼仪,还可以通过礼仪动作的练习,达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作用。"读书"也不仅是增长知识,、开发智慧,还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表达志向。王阳明还制定了一个日课表,将每天的功课按考德一一诵书背书一一习礼或课仿一一诵书讲书一一歌诗的次序安排。上午,学童背书、诵书,然后习礼。下午,诵书讲书,然后在歌诗声中结束一天的课业。歌诗还分班组或全体同时进行:"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流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这样的教学安排可谓动静交替,使儿童不致于感到过于单调和疲劳,有助于保持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比起传统教育一味地读书背书来,确实是耳目一新,充分注意到儿童的身心特点。
22、欢迎来到我的“王阳明心学思想专栏”,今天我们分享《传习录·下卷》《钱德洪录》。
23、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4、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25、好了,我们简单梳理了西方哲学里面,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26、致良知中的知是知善恶的知,致指在事上磨练,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是行动中的良知,即知行合一。
27、心即理是指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也被称为心学的重要依据。心即理针对朱熹格物说而发,朱熹格物说认为理是事物之理,存在于事物之中,王阳明以为理在心中,不存在于事物之中,但不否认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所谓事父、事君、交友、治民所表现出的孝、忠、信、仁之理,此理在事之对象上,还是在事者之心中?朱熹以为在事之对象上,王阳明以为在事者之心中,因此不需要外求,只求天理之心发之为事,在此心上求所事之对象,自然达到孝、忠、信、仁。
28、前言: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重视德育、顺从天性的儿童教育观;以人为本,行之有效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9、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30、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大基本流派,也是属于本体论哲学,讨论世界的本原和起点问题。
31、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32、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固有,与生俱来,良知之学也是大众之学。他一生广收门徒,聚众讲学,直接面对普通百姓,唤起他们潜在的良知,其思想以授徒讲学等活动为媒介广泛流布,加速了儒学的普及与世俗化,目的在于使儒学从士大夫手中解放出来。这对开启民智,提升普通百姓的道德素质、升华人格起到积极作用。
33、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34、明正德三年,王守仁任兵部主事因得罪大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配到贵州龙场,王阳明惨遭此祸,心境孤独、寂寞、苦闷、悲戚,后看淡尘世,转为淡定寂然,潜心参悟天地心理,心境日益明朗。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他从睡梦中跳起来,欢呼雀跃地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35、而黑格尔则认为,现象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在先后关系和决定性关系上,柏拉图和黑格尔的思想都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承认理念和精神的第一性和决定性。
36、●良知人人固有,与生俱来,良知之学也是大众之学
37、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扩展资料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38、康德区分了现象和物自体,我们只能认识世界的现象或者表象,而无法认识事物的自身,也就是物自体。但是在费希特看来,这种思想是有缺陷的,或者说是不完美的。
39、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和“格物穷理”朱熹一生追求的东西名字叫做“道”。所谓道,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对于不同种类的追寻者而言,道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对于和尚们来说,道的名字叫做“悟”,对于朱熹这类读书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40、最近我看到了腾讯的一个创业者,不管是因为压力大,还是因为资金链断接,还是其它的因素,非常好的背景,然而昨天选择了跳楼自杀。
41、树立正确、坚定的志向是致良知的前提,也是致良知的体现。王阳明认为,无志向的人,"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所以他强调:"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立志与勤学紧密相关:"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只有立定志向,方能勤学不倦;而立定志向后,也必然会勤学不倦。这确实说到了根本之处。
42、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43、王阳明论心提出良知,说性则主张性善,良知与性善一致。性善指人人皆性善、吾性自足,由此得出人人皆可为圣人,也即道德理想上完人的结论。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性善即人性本善,天赋予人性,其本身是善的,在天赋性善层面或意义上任何人都如此,人在这方面是平等的,因此,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对打破传统的上智下愚不变的等级观念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人人皆可为圣人,其中的“可为”说明性善是潜在的,圣人也不是天生的,对于凡人来说,只要充分展现吾性自足,肯学做圣人,使其心纯乎天理,便可以成为道德上的完人,这样在凡、圣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平等,都有机会,关键是看个人的努力,成就自身的圆满。人性上的平等不是被动的赐予,而是主动积极的进取,这也是一种自由,是心性或道德上的平等与自由,旨在鞭策人们积极向上,做个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人。
44、就像就像声音不过是一种声波,甚至连声波这个概念都是人创造的,我们还赋予了声音以不同的旋律和格调,这些都是人所赋予的观念和意义。而事物处于“寂”的状态的时候,这些都是没有的。
45、我觉得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挫折,而我觉得,好好的学王阳明心血,他一定会对你的人生有更大的影响和帮助。
46、“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47、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扩展资料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48、他大胆地否定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死框框,死架子,而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处事方法。所以他提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就不必为自己的粗俗而自卑,粗俗也并不影响一个人勤学苦读,去当圣人。总有一天,粗俗的人照样会同地位高的人一起平起平做。这一点打破了封建阶级的阶级论,为统治者不喜。他还提出在用兵上,要在变中讲求效果,他常常把“便宜八事”(最省力地办事),“期于成功”挂在嘴上,甚至提倡重用有才干的贪财人士。这一点打破了封建统治者的道德观念。
49、还有一个说法,中国有三个人可以称为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也有人说,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一是明代的王阳明,一是清代的曾国藩,一是当代的毛泽东。明史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且不论这些说法是否准确,但能与孔子、曾国藩、毛泽东等人相提并论,至少说明了王阳明先生声名高隆的历史地位。
50、所以,唯心主义的核心主张,世界是先有理念,再有物质,而且是理念决定物质,理念具有优先性。
51、 “知行合一”的思想到现在也不过时,“知行合一”思想强调肯定实践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用自己的行动在诠释着“知行合一”的智慧,像香港的慈善家邵逸夫,用勤劳智慧挣得钱,反过来回报社会,全国各地都能见到“逸夫楼”的身影;助人为乐的雷锋,更是把助人为乐放在实实在在的身边小事上,而不是仅仅在嘴边;两弹元勋邓稼先,更是用学得的知识,报效祖国,为中国造出原子弹与氢弹……
52、王阳明所说的"知"和"行"主要是就伦理道德而言,"知",是"知善知恶",即人们的道德认识;"行"是"为善去恶",即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包括情感,如他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作为"致良知"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53、朱熹的道源自儒家,也有道家的成分,又叫做“理”,既不是开悟,也不是练习武术,这玩意儿是从书中读出来的,而且还是能够拿出去用的,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54、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55、《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56、回家后记得洗手并且更换穿着衣物,换下来的衣服在通风处悬挂。
57、王阳明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但在修行中对朱熹的为学之道产生了怀疑。他最终领悟到,"理"就在我心中。于是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转向承袭陆九渊的"心学",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合称陆王心学,成为理学中的重要派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后学继续传播和发展阳明学,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取代不了程朱理学,但在思想界的影响巨大,而且远播海外。
58、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
59、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和"行"统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基准是"良知"、"天理",但他注重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对于矫正社会上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风气,是有积极意义的。
60、1949年,蒋介石兵败逃往台湾,不知何故,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有一件事,流传甚广,是说他改台北草山为阳明山的故事。比较可信的版本,仍是蒋介石当年侍卫赵秉钰先生的回忆。蒋介石原先住高雄寿山,不久转到台北草山,住草山宾馆。据说,蒋介石初上草山之时,曾问身边人,此山叫什么山,身边人说叫草山,蒋介石当即不悦。其实,他是很喜欢草山的,因为这个地方,很像他的家乡奉化。他唯一不满的是草山这个名字,“草山 ”,似有 “落草为寇”之嫌。于是,他决定将草山改名阳明山,并亲书 “阳明山 ”三个大字。他的用意是清楚的,立志仿照当年王守仁先生贬谪贵州龙场的阳明洞悟道之举,期待东山再起。
61、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62、王阳明出身在官僚家庭,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考中进士后,历任各种地方官职。在任官期间,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造反起义。同时他又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于是所到之处,制定规约,开办社学、书院,并亲自讲学。正德三年(1508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在那里开创龙冈书院,从事讲学活动。次年,又到贵阳的书院讲学,开始倡导"知行合一"说。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在江西任官期间,修建濂溪书院并讲学其中,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后又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明中叶后书院兴旺,与王阳明积极倡办书院有直接关系。
63、可是“理”在哪里呢?在格物穷理的道路上徘徊了19年的王阳明,终于获知了秘密的答案:“理”在心中。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是人欲。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