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简介生平创作
1、迷影曾是一种属于法国的热情,影迷不仅为之阅片无数,更奉献身心——就看过的片子交流雄辩、撰写评论、谒见导演、创刊办报,甚至是主持电影俱乐部。据说,正是这股极其特殊的风气,让20世纪那些大师级导演在1944—1968年间的巴黎无不名重一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恰恰是所谓的迷影文化“造就了”希区柯克、霍克斯、罗西里尼、雷诺阿等多位电影艺术家,是影迷将他们拱进严肃作者和知识分子之列,从而跟阿拉贡、毕加索、约翰·凯奇等人一样,成为20世纪文化的创造者。
2、大仲马向好友道明原委,原来他正在创作小说《三个火枪手》,其中一个火枪手出于情节发展需要,非死不可。大仲马很喜欢这个人物,想试图改变他的命运,但是却怎么也做不到。想到自己喜欢的人物要被自己的笔杀死,大仲马忍不住哭了起来。(萧伯纳简介生平创作)。
3、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被称为“但丁最年轻的继承者之一”。托马斯·艾略特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4、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反对暴力革命。
5、大仲马不仅擅长刻画人物,而且会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
6、本书是艾柯论述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作品。中世纪之美在艾柯笔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活力,它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在教条的思想环境中悄然演变,直到发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观念体系,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视野的修正。
7、本文是萧伯纳(GeorgeBernard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1927年为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文中介绍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为人,其音乐创作的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突出了贝多芬及其作品的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篇优秀的人物评论和音乐评论。这是一篇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散文,我们可以借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本文的写作特点:他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萧伯纳出身于音乐氛围浓厚的艺术之家,会弹一手好钢琴,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的音乐知识。他从不人云亦云、一味赞美,而是坚持独自感受、独立思考,敢于并善于对大师挑刺、抨击,敢于说“不”。初看之下,读者很可能对他的许多见解不以为然,但再一细想,又会觉得他说蛮有道理,甚至精辟绝顶。他的音乐散文及评论,将哲人的思考、文学性的语言、英国人特有的保守和矜持融为一体,形成鲜明的风格特色,成为音乐批评史上的经典。
8、我们不谈制作,只谈剧作,关注行业内热点事件,从专业角度分析当前热映影视剧剧作成败,和优秀编剧分享创作心得,分享经典剧本。
9、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10、回到戏剧主题,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的戏剧也具有平民化、随意性、场景碎片化的特点。正如马丁·艾思林在《荒诞派戏剧》中所指出的,其实荒诞派戏剧是向着更古老的传统回归,荒诞派非语言等艺术手法的表达与爱尔兰古代滑稽剧密切相关。贝克特在爱尔兰的成长经历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戏剧创作。从大环境看,他所经历的爱尔兰是凯尔特文明衰落、英国殖民文化大规模涌入,天主教、新教、独立组织与各种起义交织的国度。我们只有想象10岁的贝克特在爱尔兰复活节起义期间,被父亲领着目睹都柏林的大火,看一个城市的繁华如何在一夜间化为灰烬,才能理解为什么他的喜剧里那种荒凉感和个体的渺小无助感。
11、 懂了这个,你就从十八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乐队前进了一步(爵士乐,附带说一句,就是贝多芬化了的老式跳舞乐队),不但能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的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12、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还那么有精神呢?”
13、——“伏地魔”化身钻石王老遭遇痴情女穷追不舍
14、雨果评价他:他的为人像夏日的雷雨那样爽快,他是个讨人喜爱的人。
15、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他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190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6、《圣女贞德》是萧伯纳著名剧作,贞德是十五世纪法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在20世纪上半叶,英法两国爆发战争法国不敌英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时贞德向法国政府申请加入到保卫国家的队伍中,这个18岁的农村姑娘的要求并未得到政府当局的理睬,甚至遭到了无情的嘲讽,法国不可能依靠一支由女性带领的军队将英军逐出国境。
17、然而,天公不作美。尽管有格雷厄姆·格林、乔伊斯、迪伦·托马斯等大师推崇,《双鸟泳河》依然无法吸引爱尔兰读者。又赶上战争爆发,德国的“闪电战”把朗文出版社的书库炸了个一干二净,最后这本书的销量停止在244本。穷困潦倒的奥布莱恩只能一边在报纸上写写讽刺专栏,一边花钱酗酒,几年后拿出了第二部小说《第三个警察》(其实完成时间就在《双鸟泳河》后几个月),结果境遇更差,直接被出版社拒绝,无法出版。理由是“他本该写得平实一点,别再那么天马行空,可他倒好,反而还变本加厉”。从此,奥布莱恩生前的身份就定格在报纸的专栏作家,写写讽刺评论,补贴家用的同时还颇受欢迎。直到1966年的愚人节,突发心脏病的奥布莱恩在家中死去。而此时,乔伊斯遭禁的著作《尤利西斯》早已经在法庭判决上大获全胜,成为文学经典。
18、风雨兼程是人生常有的姿态,躺平看天上的流云飞度,并不是为了从此把自己放倒,再也爬不起来。躺平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是为了在人生迷茫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思考未来到底走向哪里。没有人能一直躺平,追求价值是人的本能。
19、维多利亚时代的主妇发型在这段时间的很多张照片中都清晰可辨,其中一张后来印制在了《十六张自画像》中,萧伯纳对这张照片做了如下的说明,“不成熟,并且显然自命不凡得要命”。
20、延续《光荣与梦想》时间线的美国社会内层新史,一部定义我们时代的史诗。
21、此刻您若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请莫要理会。那是我在回首遥远的美好岁月时发出的叹息。我们当时很幸福,却浑然不知。
22、电影《拉孔布·吕西安LacombeLucien》官方海报
23、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
24、与此同时,另一位爱尔兰老作家乔伊斯正在创作一部叫做《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万书之书”,这个时候乔伊斯的视力已经非常糟糕,为了治疗青光眼、近视、白内障,他先后动了11次手术,左眼水晶体被彻底切除,书的最后部分只能通过萨缪尔·贝克特的听写来完成。在他双目完全失明之前,乔伊斯读到了这本《双鸟泳河》,这也成为他读过的最后一本小说;作为曾被出版社多次拒稿并且“焚书”的作者,乔伊斯感到这个年轻作家的命运和自己有点相像,他读完小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人注定是了不起的作家。
25、倾听被正统明治维新史埋没的小人物的声音:幕府小吏本多元治,利用明治三年混乱的土地政策,以失去都市色彩的小石川两百坪地,置换了繁华的本所一丁目八十坪地,在激变的东京为全家求得了安栖之所;妓女阿悴,在明治五年娼妓解放令颁布后两次写下结婚请愿书,哭诉自己“不愿为娼”,但在主家欠下的巨额债务堵住了她通往自由的道路;三味线皮匠小林健次郎,在明治十九年向东京府水厂局提交请愿书希望学习制造鱼油,但藩阀政商仍视之为贱民,不予理睬……
26、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爱尔兰诗人、意识流小说作家。
27、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28、《琢玉成器——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是苏芳淑(JennyF.So)教授首部中文译作。全书自新石器时代以降,就中国历代出土与传世的玉器中的十个学术性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涉及牛河梁、红山、良渚、三星堆等多个文化聚落,带我们了解古人采玉、治玉、用玉的具体方式,以及玉器在不同时代礼制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玉器的装饰与其他器物门类的关系,也借玉器延伸出华夏文明与周边文化交流的文化细节。
29、萧伯纳一生写过超过60部戏剧,擅长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问题。
30、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31、全书共分6讲,分别从“哲学能做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际关系是烦恼之源”“从衰老和病痛中学习”“死亡并非终结”“活在当下”讲述了哲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获得幸福的方法,人际关系的处理,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正确态度以及真实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32、本书中,乔治·G.斯皮罗奉献了一部新的全球300年经济决策研究史,追溯了关键思想的演变历程,并讲述了形塑这一领域的多位经济学大师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