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60句经典语录
1、 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
2、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3、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4、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5、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6、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7、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如何都是安然。
8、点题: 这个世界不欠你的,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9、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10、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不作为,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11、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12、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3、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14、知善知恶是良知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王阳明指的是一种天赋,分别是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句意: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15、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16、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17、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诗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8、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9、 反而是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20、18:30—20:30中文经典(120分钟)
21、一个人如果饿了非不吃饭,困了非不睡觉,这也是“人欲”;
22、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23、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24、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25、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26、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27、若是我的看法,我以为所谓致知格物,意谓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吾心之良知,就是所谓的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都能符合理而存在。所谓致吾心之良知,即致知也。所谓事事物物都能符合理而存在,即格物也。这就是将心与理合而为一。
28、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29、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30、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31、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32、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33、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34、王阳明(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35、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36、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37、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38、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王阳明全集》
39、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0、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1、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2、 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43、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44、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45、15:00—16:00户外活动(篮球/花都湖环湖拉筋踢腿散步/菜地)
46、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
4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48、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9、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50、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51、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52、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
53、圣人之所以谓之生知者,专指义理而言,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学而知之者亦惟当学知此义理而已,困而知之者亦惟当困知此义理而已。
54、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55、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56、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57、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58、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的模样。
59、全天读经9小时,睡觉9小时,体育2小时,用餐、日常家务、德育规矩等其他4小时。
60、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61、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62、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63、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64、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65、 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66、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向在虔时终日论此。
67、◆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药性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