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三国演义十个著名故事(摘抄好句61句)

三国演义十个著名故事(摘抄好句61句)

三国演义十个著名故事

1、草船借箭----相传周瑜担心以诸葛亮的才华,将来对东吴是个隐患,想出3天内做好10万之箭的难题难为诸葛亮,打算借机杀掉他。结果诸葛亮利用几条草船,借大雾天气佯攻曹军水寨,巧妙地吸引曹军射箭,拿到了10万之箭 (三国演义十个著名故事)。

2、可以看出,小说中神化了一些人物,如诸葛亮,有些则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把这个人做过的去掉,加上别人做的丰功伟绩,这些手法都很常见,一切都是为了作者构思的主题所服务罢了。

3、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记。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4、果然,诸葛亮刚死,魏延就开始扯杆子造反了。魏延的武功极高,一般人不容易战胜,所以,对付魏延,只能智取,不能强攻。这一点,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当魏延与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在阵前对峙时,杨仪根据诸葛亮的遗计激魏延是不是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此时的魏延有些轻敌,没有觉察出来对方这样做的用意,于是,在马上大声喊"谁敢杀我"。他的喊声未落,但见背后刀光一闪,魏延被斩杀于马下。挥刀的人,赫然就是跟随魏延一起造反的马岱。原来,马岱假意跟随魏延造反,实际上是诸葛亮授意埋伏在他身边伺机动手的杀手而已。魏延大声喊出来的这句"谁敢杀我",不仅是向马岱发出的动手的信号,而且也成了一代名将魏延最终的愚蠢的遗言了。

5、兵士个个目瞪口呆,关羽让其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意欲加害,故而杀之。此后又连斩洛阳太守韩福、守将孟坦、汜水关卞喜、荥阳太守王植、滑川守将秦琪等六将,夺得船只渡河。

6、他说,东吴有一班善于水战的将士,为东吴抗曹提供有利条件。(三国演义十个著名故事)。

7、最明白的遗言:"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

8、官渡之战,他听从顶级谋士荀彧和郭嘉的战略建议,敢用降将许攸的计策。

9、长期在黄河流域作战的曹操,擅长在北方作战,并不熟悉长江流域风土人情。

10、24 跃马檀溪 25 刘备求贤 26 回马荐诸葛 27 三顾茅庐 28 火烧博望坡

11、太憋屈,《三国演义》英雄周瑜孙策和关羽,竟都因它丢掉了性命

12、司马懿军逼祁山,诸葛亮不知派谁去守,马谡欣然愿往,可诸葛亮怕他没有作战经验,不让他去,马谡苦苦相求,诸葛亮拨给他2万军马,任他调度,派王平为副将,马谡想在高山上扎地,可王平却认为在平地上,马谡不听,给了王平五千人马,自领大军往山上驻扎,司马懿原以为街亭难攻,一听马谡在山上驻扎,大喜,便派人围住此山,截断水粮,山上士兵一冲下来,就用弓箭挡回,士兵们不耐饥渴,打了一阵子都下山投降,马谡惨败,只有王平还坚持了一阵子。

13、三国时期,东吴武将吕蒙听信孙权劝告,发奋读书。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对蜀国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地说道:“你再也不是从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

14、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歃血为誓,后刘备身为皇室宗亲,肩负“讨贼兴王,光复汉室”的使命,欲举大义救主,不携一卒参加讨伐董卓的大军,兵败后逃亡,被囚,再逃亡。屡屡受挫,但关张两员虎将从未考虑易主而侍,始终未曾离其半步,一心跟着刘备,才得以使刘备有了根基,后成就大业。

15、掐断关羽后路,迫使关羽走麦城,使一代名将就此命丧黄泉。此役,陆逊功不可没,而且已显出其能力,强于吕蒙,直追周瑜。

16、  关羽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忠义思想。他的忠义刚好和中华文化相吻合,这也是《三国演义》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17、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18、放眼三国,能冲锋的将多,会带兵的将少,会杀人的将军多,肯读书的将军少。关羽一生的成就很大程度归功于他对孔子《春秋》的信仰。曹操最是爱才,曹操最爱的也就是他。曹操不止爱他,甚敬畏他。曹操不怕马韩联军,曹操不怕天下第一勇的吕布。但当关羽带兵从荆州杀过来的时候,曹操居然当众提议要迁都以避其锋。可见他内心对关羽的恐惧啊。要不是东吴反水,三国的后半段历史肯定是要改写的。小编一直认为。关羽的死才是整个三国的转折点。他死后,曹操占了地利,诸葛亮隆中对里的三分天下计划后半段完全夭折。

19、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20、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21、个人角度,曹操被封为魏王,已是知天命的年纪,更多考虑自己打下的江山如何传承下去。

22、它从东汉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记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为中心人物,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主要矛盾,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统治集团间的斗争。

23、我很崇拜诸葛亮对天文的精通,以及超强的军事才能。三国演义经典故事篇26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中国正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魏国占据北方,蜀国占据西南方,吴国占据南方。有一次,魏国派出大军,从水路攻打地处长江边上的吴国。不多久,魏军就进发到离吴国不远的地方,在水边扎下营地,伺机攻打。

24、《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罗贯中在书中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刻画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周瑜、司马懿等几十个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形象。

25、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非常生气。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后悔不已。悲痛了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

26、  曹操的奸诈,刘备的谦虚,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周瑜的心胸狭隘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在思想上对自己也有一些反思:我有刘备的谨慎,诸葛亮的大胆聪明,同时也有周瑜的小气,跟同学闹矛盾时总爱斤斤计较,做为一个男子汉,这可不是什么文明的行为,想想妈妈的时常告诫,老师的淳淳教导,如果不思悔改,后果将不堪设想!

27、“三英战吕布”是在《三国演义》里面早期的故事,讲的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虎牢关下碰到吕布守关,因为吕布骁勇无敌,胯下赤兔马,手中方天画戟,诸侯帐下无人可与之匹敌,几乎没有人能在他手底下过三个回合。

28、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反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29、猛张飞落泪三兄弟古城相会,《三国演义》名场面,泪点超桃园结义

30、“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31、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极。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32、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33、“虽未谱金兰,前生信有缘。忠勇扶汉室,情义比金坚。匹马单枪出重围,英风锐气敌胆寒。一席征袍鲜血染,当阳常志此心丹。子龙子龙世无双,五虎上将威名传”。一生英雄史诗般单骑救主的序幕。无论是刘备或者是其他的将领,在被大兵包围的危急关头,总有一员大将,仿佛天神下凡,手起一枪,某某落马,杀散围兵,力挽狂澜。

34、1:官渡之战:曹操PK袁绍  起因:袁绍生气了。  经过:曹操和袁绍各施其能,后来曹操要绝粮了,正好袁绍羞辱许攸,许攸就投奔曹操。曹操便通过情报,打劫袁绍的粮仓,也就是乌巢。袁绍便鸟飞兽散。  结果:当然是袁绍输了。曹操奠定了基础。  

35、离开吕家后遇到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怕吕伯奢告发自己,挥剑看向了吕伯奢。陈宫因此责怪曹操大不义,然而曹操却回答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认为曹操是不义之人,离他而去。

36、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想必很多人都读过或者看过这部作品,那么在这个作品中有十大传奇故事,下面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第一个传奇故事首推桃园三结义,在当时一个编草鞋的,一个杀人犯和一个屠夫,他们三个人凑在了一块儿,心比天高,他们每个人的理想都是要报效国家,他们在结义完之后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且在以后的时间里,每当他们三个人想起结义的时候,都会喝酒,三个人坐在一起推杯换盏,他们在逐渐的成长过程中也明白了当初的承诺是有多么的沉重。

37、说实在的,读者都在关羽身上倾注了更多的感情因素,因为关羽的忠义确实让人敬佩。小编小时候看三国,每当关羽出场的时候真是热血沸腾。

38、“魏延大笑:”不要说3声,便是3万声又有何难!“说完大喊:”谁敢杀我!“话音未落,马岱大喊:”我敢杀你!“一刀,魏延人头落地。原来诸葛亮知道魏延必反,故派马岱做卧底,杨仪和姜维依计,果然杀了魏延。

39、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40、可以说是华夏史上武力数一数二的人了,鬼神之名实至名归。

41、11 宛城之战 12 白门楼 1 13 白门楼 2 14 煮酒论英雄 15 袁曹起兵

42、曹操大军征吴,准备一举吞灭江东。诸葛亮说服东吴群臣,孙、刘联合抗曹。周瑜利用曹操说客蒋干,行使反间计,又让黄盖用苦肉计诈降,乘风放火,烧尽曹军船只。曹操弃军退走,沿路又被孙、刘两军袭击,八十三万大军只剩下几百人马。周瑜和诸葛亮运用计谋,以劣势兵力击败了优势曹军,取得空前的大捷。

43、关羽只能不辞而别。沿路上经过了五个关口,守将都不放行,关羽一一杀之。一共六个。最后与刘备会合。这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44、65 兵渡泸水 66 绝路问津 67 七擒孟获 68 出师北伐 69 收姜维

45、董卓自任相国,专权朝野,捏造罪名杀死少帝,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曹操挺身而出,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不料被董卓发觉。曹操急中生智,先以献刀为名骗过董卓,继而以试马为由,侥幸逃脱。

46、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47、第一次听到张昭之名,就和这样一句遗言联系在一起:“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昭之名,亦由此显耀于天下,不过在史书之中,此言并不见记载,倒是记载了孙策这样一句遗言:“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张昭本彭城人,避乱江南,初为孙策长史,“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于是昭名初显于四方。孙策亡,张昭受顾命之托,“率群僚立而辅之。”“然后众心知所归。”“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常在左右,为谋谟臣。”但在《三国志张昭传》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位谋士张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位谏臣。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举邦惮之。”“昭每朝见,辞气壮历,义形于色,”张昭立朝,多有劝谏,少有建树,有顾命之勋,无谋划之功。孙权初为会稽太守,就不用众望所归的张昭,“此公性刚。”而用顾雍为丞相。孙权称帝,张昭来祝贺,还没发言,孙权就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于是,“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张昭江东重臣,受顾命之托,本当尽忠辅政,不意临难苟且,劝权迎曹,一失也;谏劝不用,闭门拒主,二失也;荷国重任,不建谋划,三失也。有此三失,而负大名,得无愧乎?名过其实第四名:张昭。

48、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49、董卓自任相国,专权朝野,捏造罪名杀死少帝,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曹操挺身而出,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不料被董卓发觉。曹操急中生智,先以献刀为名骗过董卓,继而以试马为由,侥幸逃脱。

50、  刘备桃园三结义后,就找了个地盘后称蜀王。灭了董卓后,曹操造了反,力、将天子紧紧的挟持在自己手里,称魏王。三国时最有力量的孙权东山再起,攻城掠地后称吴王。

51、从任何角度来评论,吕布首席猛将的宝座始终是无可争议的、与其说虎牢关一战,三英得以扬名,不如说吕布从此奠定了三国第一猛将的位置。关,张二人,两位万人之敌奋力合击三十回合没有从吕布讨得半分便宜。三英的合围中全身而退毫发不伤,这等武艺放眼江湖,无有出其右者。以至曹操那句“吕布非一人可胜”成为了著名论断。

52、58 水淹七军 59 走麦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权 62 兴兵伐吴

53、  TOP10 “此城中有妓女否?”——曹操

54、长坂坡一役,曹操PK刘备,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刘备一方大败,不仅差点全军覆没,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被冲散了。孤单英雄赵子龙不惧艰险,不怕牺牲,在曹操大军的包围圈中左冲又突,不停厮杀,终于找到了刘备的妻子糜夫人以及她的儿子阿斗。当时的情况十分危险,糜夫人又受了伤。赵云请求糜夫人带着孩子上马,自己在后面保护。糜夫人清楚,如果三个人一起突围,肯定成功不了,于是,她把孩子阿斗托付给赵云,说"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并希望他能带着孩子杀出重围,交给他的父亲刘备。为了让赵云少一份累赘,糜夫人在交待完后事之后毅然投井自杀了。糜夫人无疑是一个烈女,在最危急的关头,毅然决然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是一位母亲的伟大胸怀,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55、善打逆风仗,变不利为有利的曹操,为何会在人马充足,乘胜追击的顺风仗,输得一塌糊涂?

56、当时董卓废掉当时汉帝刘辩,大司徒王允便想除掉奸贼董卓,于是忠义之士商议,久商无果。曹孟德提出献刀杀人,重任自然落在他身上。第二天孟德去见董卓:马儿瘦弱来迟了,董卓就让吕布给曹操挑两匹好马。

57、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荣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58、事实上,十多年中,曹操没闲着。他只是顺应天时地利,更顺势而为。

59、  每个人物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一段让人不忘的历史。

60、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