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历史简介
1、像苏格拉底一样,孔子似乎从未亲自著书立说。他的主要学说集中在一本根据他弟子的记忆和笔录整理而成的《论语》之中。《论语》中记载了他的一些感悟格言、人生遭遇、与弟子的对话以及某些弟子的言论。尽管书中某些章节的真实性尚有争论,因为它们似乎与才的主要观点有所脱节,但《论语》仍然是反映孔子学说最可靠的原始资料。
2、孔子的落后面主要是他还带有奴隶社会中的等级思想,甚而是氏族社会中所遗留的血统观念、狭隘地域观念,这就是表现在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正名,讲礼,讲君子、小人,讲天,讲命,讲内诸夏而外夷狄(对吴、楚就加以敌视),等等。这里很多东西是陈腐的,孔子在讲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也特别流露出留恋一些旧事物的感情。
3、这里头有个古汉语的词汇,需要解释一下,就是“伐善”,伐,夸耀。我们可不能按照现代汉语去理解,因为现代汉语翻译过来是,颜回说,我不砍好人。那就不是颜回了,那是痞子。看孔安国的注释(孔子的历史简介)。
4、大约在孔子30岁的时候,他已吸引了一帮年轻人拜他为师了。有一件事颇能说明他作为一个老师的名气。他34岁的时候,鲁国的贵族、三桓家族成员之一孟僖子在临终前特地叮嘱两个儿子拜孔子为师(《左传.昭公七年》)。孔子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学校和将教育体制化的第一人。当然,这里的“第一”大约指“首要的”,因为据《孟子》所载,孔子以前早就有学校了。而且确实,孔子也历来是被作为中国第一位的教育家来尊敬的。
5、卫灵公提供孔子与仕鲁时同等的俸禄。居住一段时间后,遭人诬谄而离开。
6、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随母颜姓,氏孔,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历史简介)。
7、他也在旅行中通过参访历史遗址、体验生活、反省他所经历的事情来学习。比如,走进太庙,他会详细询问,因为那是周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登东山,他看到了鲁国之小,登泰山,又体会到了天下之小”。这种认识有点类似西方柏拉图的洞穴论:一个人的认识受制于他所处的位置。
8、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9、子路比孔子仅仅小9岁,当年孔子见到子路时,子路还是一个青年人,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尚且是一个半中不青的一个年龄,子路比他小9岁,在当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武的青年。子路当年见孔子,相当帅气,身上裹着野猪皮,头上插着野鸡毛,一副印第安野人的气概就出现在了孔子面前,按剑而立,雄赳赳气昂昂,为什么打扮成这个样子,你看这个野猪皮,我弄死的,这个野鸡毛,这鸡我射死的,射死之后拔了毛往自己脑袋上一插,这个人的审美品味有待考察。就是因为这样,他在弟子中也是最为直爽,最为刚正的一个人物。
10、子路Duang一下就怼回去了,说,愿闻子之志。那好让我们看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老者,朋友,少者都代表什么?看四书章句集注
11、李长之(1910—1978),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原名长治、长植,山东利津人,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略稿》《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西洋哲学史》等。
12、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山。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13、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4、对于孔子要不要加以评价呢?当然要。这笔账总要算,应该算。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5、孔子十五岁时母亲去世了,他把母亲埋在了颜氏家族的墓地。这时,有个丧车纤夫的母亲告诉孔子:你的父亲是鲁国的贵族叔梁纥,他到你母亲那走婚生下了你;你父亲在你三岁时就死了,埋在了“防”地。
16、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一作微仲衍)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嫡系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
17、AncientChineseWhoLeftTheirMarksonHistory
18、I S BN:978-7-5327-8313-7
19、《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最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20、二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86
21、Asaresult,Confucius’ideologywasdeemedasdominatingforceinthefeudalsocietythatlastedformorethan2,000yearsinChina.HisthinkingalsobecameanimportantguidingideologyinmanyothercountriesinEastandSoutheastAsia,suchasJapanandSingapore.
22、这里怀解释成关爱。其实这里代表的是三种人,比我岁数大的人,跟我岁数差不多的,比我岁数小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志向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博大,也就是他的人生理想是一种普遍的关怀,这种普遍的关怀是带有差别的,带有内在的差异性的。这种普遍的关怀又是具有不同对象的各自的适应性的,我们看到孔子这里展示的是他博大的胸径。和子路相比,他就不止于朋友,而且包括了老者和少者,和颜回关注于自我的修养相比,他的关怀的范围以及气象也更加的博大,所以孔子这样一种人生的理想其实就是他对于仁道,对于仁爱(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关切)的追求,换句话说,当孔子在孔门师生中对谈的时候,当弟子问到夫子你的理想何在的时候。孔子毫不犹豫的指向了仁道的世界,这是孔子的志,志者心之所至也,这也是孔子生命方向所归宿之处。程子在这里对这句话有个评价
23、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24、鲁哀公十六年( 公元前 479 年),孔子病死,终年73岁。葬在鲁国城北泗水旁。
25、鲁定公十四年,孔子诛杀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但有看法认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响的后世学者所杜撰。
26、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27、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8、▲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倪培民介绍《孔子,人能弘道》一书
29、孔子倡导"天人合一",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
30、尽管如此,孔子能够提出“仁”,而且能够普及文化知识,在教育事业上有很大的贡献,其进步的一面还是主要的。源远而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31、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32、孔子不是一个完全能控制住自己表情的人,某种意义上讲,孔子的表情相当丰富。而子路最烦的就是这个表情,就是颜回说完话后,孔子脸上就露出了那种欣赏的喜欢的暧昧的谜一般的微笑,真是喜欢。这个时候子路就有些不痛快了,所以子路来劲了,你听我们都说完,那你呢?
33、孔子从51岁任中都宰到任鲁国大司寇,共有4年时间为官,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从政岁月。虽然时间短暂,孔子却以“夹谷会盟”“堕三都”等著名历史事件留名青史。
34、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晚年娶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病逝,孤儿寡母移家鲁国都城曲阜,贫寒度日。孔母富有远见,从小注重孔子的文化教育,孔子20岁的时候,已经是鲁国相当有名的博学之士。
35、也许我们某些时候会将他淡忘,但是他的语言,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常常活在我们的语言与思考中。他的许多话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已是尽人皆知的“成语”了;他的很多思想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化作行动的准则,甚至已变成处世的智慧。我们更多的时候,会把他看作圣人,一个离我们很远、高高在上的圣人;其实,当我们有了人生的阅历,回过头来看看,又会发现,原来孔子就是我们的朋友。
36、Confucius (551-479BC)
37、本书是解读孔子传记《孔子世家》和他的七十子高足弟子的传记《仲尼弟子列传》两篇的内容。“世家”与“列传”是两个类型,在《史记》中,《孔子世家》卷《仲尼弟子列传》卷相隔二十篇的距离,而内容却是姊妹篇,合成一本书,就是师生的合传。《孔子世家》不仅是孔子个人比较完整的传记,而且还是儒家学说思想汇编,是《史记》中的一篇大传。作者通过对孔子生平史记的具体记载,生动传神地反映出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范,是研究孔子政治、哲学、教育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
38、在本周推送的所有图文消息下任选几篇进行评论
39、但是在这本小册子里是不是就要“给以总结”呢?不能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做这个工作的缘故。就是前面所讲的故事,也只能是从作者的思想水平出发而编述下来的,在选择取舍之间,在解释评论之间,错误一定难免。写出来,也只是请读者指教!这不是客气话,是实话!因此,也就谈不到什么“给以总结”了。那是要留待更辛勤的、更精通的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工作者来完成的。
40、弟子规的起点,是要培养从孝悌出发,能够爱众,能够亲仁,能够具有仁爱德行的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能够做到与礼的综合。所以孔子尽管也在讲弟子教育,也在针对弟子的教育,但是他是有着一种根本性的教育指向的
41、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祖籍宋国栗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编了一部史书名叫《春秋》。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平王被迫迁都, 史称东周。
42、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43、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44、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45、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卫国。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时,孔子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正视;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后,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里明白,孔子便对着子路向天发誓说:“我如果不对的话,就让老天厌弃我吧!”数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我从未见过像爱好美色那样爱好道德的人啊!”便离开卫国。
46、孔子认为他自己只是一个文化的传循者,而不是一个首创者。他声称他所教的智慧早已存在于古代传统的礼仪、历史、音乐、诗歌和其他有限的文字记载当中。那些典籍虽然历经动乱的冲刷和破坏,在那个时代还依然可以找到。孔子的思想中,也确实处处反映出他汲取了包括《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等古代文化的养料。孟子(前390-前305)因此而称孔子为“集大成者”。但事实上,孔子也是那一时代具有创新乃至革命意义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创造性地改造和重塑了传统,并且他对传统中有价值的内容具有极为深刻的洞察力。他使周朝早期文明和礼仪传统中的人道主义合理化,同时将两者推向一个新的重要高度,并卓有成效地传承给他的追随者,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47、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