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老子名言翻译(摘抄好句33句)

老子名言翻译(摘抄好句33句)

老子名言翻译

1、(出处)《道德经·第六章》。(译文)它(谷神)的本体是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的,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2、(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4、(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译文)百姓不害怕威严的统治,那么祸乱就要来了。(老子名言翻译)。

5、译文: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能够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住恒久的满足。知足才能常乐。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

7、(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圣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方法,就是他会采用无为而治的方法,不强行约束别人,放任别人的身心自由,用无言的方式来教化别人,使人自发的向上。

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9、(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10、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11、(翻译)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12、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3、(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14、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

15、回复数字 105 阅读《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17、(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18、在这里,老子所谓的“善”,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为是的善行,而是要行符合大“道”的“善”。

1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20、(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

22、(感悟)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23、译文: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

24、(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2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6、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7、释义: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28、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9、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陈鼓应)另外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启明。”(傅佩荣)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把老子的这句话看成是“权谋术”。前者以一种自然的心情静观事态的起落,后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与。也许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

30、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31、(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译文)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而“有”却从“虚无”中来。

32、(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