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感悟
1、 今天的课程的确震动了内心!!知行合核心在于提升知的境界。对市公司部署落实不到位,是因为知的不到位!支局工作落实不好,也是县局没有让支局真正的知!只有知的境界提升了,才能产生行的内生动力!!!(阳明心学的感悟)。
2、 在这一年,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写一下,上台讲一下。在仅有的20多分钟,一共有13名同学登台,杨其天是第一位。说真的,对他一点印象没有,虽然一年来有那么多次讲座。可能他在过去一直是那个悄无声息的人。
3、 思想是财富的源泉,必须变思想,且心要定、心要向利他转移。李教授的激情、哲理、案例,无不在印证着,世界是精神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心来工作、来生活,这是唯无他。同时,人的心思不能紊乱,心乱则会无思,只有定而后能静,心静则致远。李教授还教会我们,人之初,性本私,必须向利他看齐。这也许看似利他,实则最终回归的本质仍然是利己的,这也许就是道法自然、道法使然、社会和谐的一种境界。李教授从阴阳心学中带给我们的发明,折服了我们每一个的内心,心学就是心学。懂得了心学,财富不求自来,福报不求自到。感谢李教授!
4、 忙碌是邮政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一定要摆脱烦恼与担忧所累,在分析量裁之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阳明心学的感悟)。
5、其实与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大多情况下,对于自己及是不敏感的,只知道业绩结果的好坏,究竟好在哪里,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实际上是说不太清楚。
6、 事上磨_在生活中、工作中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您会发现您的未来不是梦。
7、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8、 知行合知体一体。通过今天老师真心、真情的教授,很受启发。为今后的工作学到、悟到再行到一定会是推力和动力。
9、 老师的课充满了正能量,希望李老师的课唤醒我们的内心,唤醒我们的良知,打开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做到知行合都能摆脱烦恼和担忧,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让我们心存光明,心想事成!
10、 每个人都有私欲,学习阳明心学,并不是为了消除私欲,而是不被自己的私欲所控制。只有能控制自己“心”的人,才是一个强者。我们要做“心”的主人,而不是“心”的奴隶。这是我对金老师所讲“心学”的理解。我不敢说阳明心学就是我所理解的这些,因为它太大、太深了!
11、生命由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共同组成的。我们把精神层面叫做“神”,物质层面叫做“身”。生命发生的时候,会由卵子和精子相结合形成受精卵,同时还有神的注入——精神层面的东西。物质层面来源于父精母血,比如说身体好坏、是否有遗传病,是由父母的基因决定的。
12、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3、从龙场顿悟的知行合听到现在心学归宿之致良知。从字面上来看,好像这个良知与人之初,性本善相关,但我觉得,王阳明是参悟佛学,道家,程朱理学后自创一派,应该不是简单的劝人从善吧,加上12岁时他作的那首让我印象深刻的《蔽月山房》:
14、她下面有不少跟随她多年的业务骨干,说是聊到深夜,讲未来十年可能会改变非常大,普通人抓住机会有可能很成功,不少人也会就此陨落。她自己也不明白究竟为何这种感受,写的很模糊的一篇文字。而我那时,正在为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是个啥,在思索。但也觉得,未来变动真的会很大,说不出来的感觉。
15、“三立”里面最难完成的就数“立言”。立言看似只是著书立说,但没有天下第一的头脑、丰富多彩的阅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无法达到此等境界的。中国古代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最好是“三立”皆备,这一点与西方人颇为不同。西方人要求学术和从政完全分离,在美国已经变成固定的法律,从政的不能去大学当教授,大学教授不能去从政。因为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亦官亦学,大学者多半出身于官僚队伍,终身研究学问而建立学说的人几乎为零。
16、就是平时打坐、持咒或者吐气。一开始坚持不了打坐,但至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想到持续提升对自己身心的觉察力。每天打坐持咒,相当于通过咒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排出身体里各种比较浊的能量。就像是每天打扫卫生,每天生活中会有不同的沾染,刚开始功夫力量不够的时候,每天清理的不够染的多。随着功夫的深入,清理的能力提升,大于每天染的部分,就会出现所谓的排病反应,把身体内的宿疾逐渐解决掉。
17、王阳明偶然的机会,遇见了理学大师娄谅,王阳明请教怎么样成为圣人,娄谅答,圣人必可学而至。内圣而外王,成为内圣的方法只有格物致知。这次的相遇,改变了王阳明的人生轨迹。
18、中国人经常在讲的是整体论,或者叫系统论。事物很多时候是一个整体,并不是把每一块弄清楚就等于了解了整体。比如西医看病会分很多科室,但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因素中,精神因素占更大的部分。所以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组合。一方面从物质层面看,不能说所有的器官加一起就等于一个人。另外一方面,更大的意义在于我们不能仅仅把物质层面的组合就当成一个人,因为精神层面才是决定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别,是决定一个人生命质量和品质的最根本所在。
19、明朝扳倒奸臣严嵩,肃清朝纲的阁老徐阶;架空皇权,开启改革,为大明续命半个世纪的张居正;明末清初被誉为中国启蒙之父的黄宗羲,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传人。
20、真正的求知精神源于一个人本身就有想要探索究竟的动力,而不仅仅是“我原来就是这么做的”,或“别人告诉我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21、弄清楚自己的内心,便知道了生命的真相。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用大脑去认识的,这与我们从小到大的所接受的教育是关。先建立名相和概念,再从不同的维度去表达所认识的世界,然后再去积累一些经验、建立一些逻辑,这些所有的逻辑和经验,最终会形成我们对世界的判断。所以,我们对世界的反应,是先用脑子去判断的。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先会用脑子形成判断,然后再用这个判断来决定行为。越是学历高的人、越是学理工科的人,越容易倾向于去找确定性的答案。
22、 以前在听到“心”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人体内的那个心,那个昼夜不停跳动着为身体提供动力的心。在听到“心的力量”、“修心”这一类词的时候,总是当作那些烂大街的心灵鸡汤,对其不屑一顾。但在学习了阳明心学之后,我对“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3、 刘长志,民间学者,年逾不惑。生于苦寒之地,幼长于山野,弱冠从戎,历十数年解甲。其人宗于道,贵于贞;其学源于先秦圣人,学不师授;其志以合天地之道,通万物之机为乐,以循理恬愉为务,以正本清源为己任,弘圣人之道于天下。
24、关于“知行合一“的理解有很多,比如,说到做到,只有做到才是真的知道,再比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等等。
25、 如何看一个事物,其实是代表了一个人内心的反向的。这也是识人辨人的一种境界,是所有管理者识人用人的一种境界。李老师教会我们的这个工具确实让人既学到了一种理念,也更具有一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实,不仅仅如此,她也是考验我们每一个内心是否强大的标志,是磨练我们意志的标志,是验证我们胸怀的一种标志。我们在判断、在生活、在工作等等的方方面面,都要牢记这个工具,不做亏心事,不做负心人,做一事,成一事,也许这也是达到事上磨的一种途径。感谢李教授!
26、《禅海蠡测》中讲到死亡的过程,所谓的四大分离,其实就是神跟肉体的分离。所以,有神的注入的身体,它才叫生命。物质层面的肉体终究都会有衰败的一天,但如果我们持续关注精神层面的“神”,不断地去补充和升级,反过来会延缓物质层面的衰败。与此同时,“神”不会随着这辈子生命的终结而消失,它是可以持续不断的升级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稻盛和夫才会提到“我希望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灵魂能够更高贵一点。”
27、 感悟:良知伴我们一生,我们一生用良知相伴!人人传递正能量,人间就会处处溢着幸福!从我做起,不忘初心!
2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9、阳明的佛学造诣极为深厚,心学强调心即理,是把本心的认识与宇宙道的认识合二为视为人类知识的本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借助佛家的明心见性之说,拨开欲望的迷雾,直达光明的本心。阳明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我心光明,夫复何言!”既表明了心学的核心思想,也表明了自己的修为境界。在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心学吸收佛学内涵的地方。
30、真正做学问的人,想要活得明白的人,“知”的背后一定会慢慢走向“行”。
31、 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去着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阳明心学说的是心,是人心,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一个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从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去出发,也许,仁爱、尊重、诚信、精进、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无一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出发的,感谢李老师!
32、 相由心生,行为心声,世界是你慼知到的世界,是你认识到的世界,拂心尘,养心性,显良知,发正念,立正德,扬善行,心无旁鹜,专心做好当下,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象老师对待授课一样,用心,用责任,用激情做好每一件事。感谢李教授!
3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4、清末改革,救亡图存,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严复、胡适,这些在风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信徒。
35、大多数人读书仅仅是涉猎大量的书,以为自己已经“知”,但是从来不去实践,最终很难发现自己其实是不“知”,或者说不是真正的“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总是在实践,以为自己是实践专家,但是解释不清其中的原因和逻辑,并且对环境的变化完全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看似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最终也是不“知”道。
36、有人为了逃避人世间的纷扰和磨难而遁入空门,的确能够保护自己免受干扰,但同时也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对此,阳明先生是非常不赞成的。他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人生,就是既修心又做事,这是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诉求的。试想,如果大家都如佛家所言,把自己的人生归于空寂,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37、从小立志做圣人的王阳明,以圣贤为目标,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心怀天下,文武兼修。王阳明兴趣广泛,象棋,箭术,刀枪棍棒,排兵布阵,书法,诗词歌赋,道家养生之术...
38、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诚意”为主,去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功夫始有下落,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没有“诚意”,去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就会支离破碎,得不到真知,离“至善”的本体就会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