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高中必背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论语十二章高中必背)。
3、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则)
7、《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簣,进,吾进也。”(《论语·子罕》)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高中必背)。
10、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1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第三则)
12、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13、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足,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4、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9、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20、2)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2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2、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3、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4、(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27、2(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28、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9、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
3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2、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33、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34、《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35、孔子说:“有意识地去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作乐事的人。”
36、 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3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39、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40、(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41、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4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3、(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4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45、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簣,进,吾进也。”
46、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47、(2019全国Ⅲ)《论语·子罕》中,孔子用“ , ”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48、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49、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50、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51、 (翻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52、“子罕”篇记载的多是孔子论学的言论。“子在川上”一章是孔子触景生情的感叹之语。
53、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5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5、分析文义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56、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7、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58、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9、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6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壅也》)
6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63、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6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65、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6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7、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68、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6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70、注释: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71、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采的人,只能在民间做个普通老百姓;文辞略胜一筹而不能做到朴实讲诚信的人,那么他只能做个官员的助手或属员,听命于人。只有将自己打造成文辞与朴实诚信萃集的人,然后才能成为地位高尚的人。”
7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73、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7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75、(2019江苏)道之以德,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76、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77、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78、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79、 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
80、(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2、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8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84、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85、10,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