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韩愈简介及代表作(摘抄好句84句)

韩愈简介及代表作(摘抄好句84句)

韩愈简介及代表作

1、投稿邮箱:369065468@qq.com

2、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4、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6)

5、《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6、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7)  次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7、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8、作者简介:冯巧英河北清河人,196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历任山西浑源师范教师,山西朔县师范教师,山西雁北师专教师、学报主编,山西太原大学古典文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潜心研究佛学典籍多年,如今,仍致力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与探索,笔耕不辍。主要著述有:《昙鸾集注释》、《安乐集》注绎、《清凉三传》注释、《永明延寿大传》。主編《山西佛道摭存》等古文史及佛学论文多篇。是一位秉性耿直、博学多才、低调朴实、治学严谨的女中豪杰。

9、  诗中韩愈对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大加赞赏,中唐时期,盛行王孟之流的清丽、清空,而杜甫、李白的作品并不受世人重视,韩愈却在《调张籍》诗文中对其二人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感叹生于李白、杜甫之后,只好在梦中瞻仰他们的风采,特别是拜读李白杜甫才华横溢的诗篇时,便不禁追想起他们兴酣落笔的情境。因此在全诗开端便豪言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简介及代表作)。

10、►关于孟州的11个形容词,你觉得哪个最贴切?欢迎留言补充…(韩愈简介及代表作)。

11、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12、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13、韩愈文章的另一特点,是不但真率、大胆、慷慨激昂,而且还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这类文章和他的《原道》、《原性》诸篇的面貌不同,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与崔群书》、《与孟东野书》、《答崔立之书》、《题李生壁》等,都属这类作品。例如《与崔群书》先说自己对崔群为人的认识,中发贤者不遇之叹,后讲自己困穷之状,是一篇感慨很深的杂文。

14、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25)

15、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

16、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把韩文与杜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17、美编简介:曹晋丽 网名宝丽。立志走在经典教育的道上,直至明心见性成为爱。人生信条:心念决定命运。

18、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19、  那么,韩愈就是一位彻底的反佛斗士了?非也。

20、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1、王安石: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2、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1085),旧d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23、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24、  韩愈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其笔力雄健,气势凌厉,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像诗界异军突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最能体现出韩诗奇崛雄浑的诗风。

25、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于其两间,夷狄禽兽皆人也。

26、  我们试对《论佛骨表》的主要论点做一分析。

27、  韩愈身上呈现出与佛教的复杂关系,发人深思。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要离开他那个时代。一个人不能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人生活在哪个时代必然受当时政治制度、文化潮流、经济地位、社会风俗等等的制约。

28、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29、韩愈—(768—824)字退之,今河南河阳人。官至刑部侍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韩昌黎集》

30、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31、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32、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3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34、此年九月,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长安。 (7)  (26)

35、诗人韩愈的代表作:《韩昌黎集》、《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

36、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 (38)  。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39)  。 (40)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7)  (41)  次年三月,葬于河阳。

37、《原人》的“人”也有写作“仁”,韩愈作这篇文章讲的主要意思就是为人需要“仁”,仁的核心是“爱人”。

38、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⑩!

39、苏洵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40、韩愈文章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真率大胆,而且慷慨激昂,忧愤甚广。从韩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论及人材,便往往愤激不平,别具风概。例如《杂说》对于人材不为世用所发的不平之论,《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也是宣传选拔人材的一篇宏论。所谓“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云云,这正是韩愈对于国家用人的殷切希望。

41、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 (20)

42、韩愈的代表作有《春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晚春》、《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等。

43、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是古文运动的实际领袖。他以儒家的嫡系自居,高调倡导儒家道统,并用大量散文阐述自己的主张。北宋时对韩愈的尊崇达到极盛,欧阳修尊之为“文宗”,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孙明复(理学家)将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并称,石守道(孙明复弟子)把韩愈配孟子,秦观论韩愈是儒学“集大成”者,等等。韩愈成为北宋人眼中唐时儒家道统的旗手、表率。在这一片赞美声中,激怒(这“怒”字可能不妥,不过根据苏轼说:“契嵩禅师常嗔人,未见其笑”,大约不算谤僧)了一位高僧,这就是云门宗的契嵩禅师。

44、说韩愈变成一条鱼,骑着喇叭练飞镖,射小红旗,结果飞镖飞回扎在自己腿上,哇哇流血,污染了河水,河南边有只羊,喝了河水之后中毒,晕倒做梦梦到在喝一碗难喝的粥。这时,一只蚊子准备蛰它,远处俊俏的八爪鱼望见了,头顶上的苍蝇仍梨消灭了蚊子。八爪鱼在乌云上,下面正在下小雨,雨中狮子和马说话。你可以想一下说的啥?

45、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27)  当时,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杀害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都知兵马使王廷凑自称留后,并向朝廷索求节钺。

46、第三层意思是韩愈观点的集中体现,讲的是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所谓“道”,即是规律,顺道而为,则万事兴旺;逆道而行,则必败亡。

4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48、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田园派主要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孟浩然集》

4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50、韩愈说:“但是你们这些人也害死田公,又残害他家,又是什么道理?”众人都称善。王庭凑恐怕将士军心动摇,命令他们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这次来成德,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为什么你到现在仍包围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便和韩愈一起饮宴,正逢牛元翼逃溃围出,王庭凑也不追。 (31-33)

51、  在《进学解》一文中,韩愈做出此句,是为了劝解文中的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习,从而能充实自己的学识,才能被群贤毕集的上层所选拔出来治国。之后才好引出学生借由先生本身的不幸境遇来反驳先生先前的一套认识,这是以一种问答的形式来抒发宣泄作者怀才不遇和屡次被贬的不满。

52、元和九年(814年)十月,韩愈任考功郎中,仍任史馆修撰。同年十二月,任知制诰。 (7)

53、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54、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1)

55、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仅表现于他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表现于他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的话,甚至说了同自己别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话。例如《读墨子》一文曾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56、  “业精于勤”源自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原句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致的意思就是,学业和事业一样,是在勤奋和勉励当中日渐精通和旺盛的,然而它们也很容易在极易上瘾的游戏享乐中被荒废和淡忘;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在平日里沉心静气的思考中,渐渐养成的,不过这也很容易在跟随世俗,对自己要求不严下败坏。

57、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以道为师,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唉!从师求学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这很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58、  平台有对采用稿件进行编辑和版面设计的权利,但不提供制作预览。

59、  与大颠等交往,韩愈出现的变化,用佛家语说都是“相”,表面现象的变化。其实从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原,600年来儒和佛、道从来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陈寅格先生上世纪50年代所著《论韩愈》,就对韩愈诸多方面受佛影响有过详细的剖析。例如,儒家虽从汉武帝时被尊为正统,但并没有道德渊源的概念,而禅宗为了证明“以心传心”,就非常讲究师承传授。韩愈正是模仿禅宗,亟力倡导儒家的道统传承源流,自称从孟子、董仲舒、扬雄、王通而下至他,是正统儒家,显然是有鉴于禅宗而来。再如,佛教从南北朝起就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如我国第一部体系严密的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年轻时是当时高僧僧祐的弟子,后来出仕,最后剃度出家,法名慧地。《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就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再如唐时称近体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格律诗,就是南朝梁时沈约根据佛教梵文经典都可以吟唱的特点,结合汉语声韵,提出了“四声八病”的作诗规则,才使音节铿锵的律诗盛于唐,传至今。沈约本人精研经典,《广弘明集》里留有他的大量文章。韩愈进一步改革律诗,参仿佛经偈颂句句有定词、字字有声调但不押韵和长行散句,但深具韵味的特点,创作了“韵散同体、诗文合一”的新作,并效仿佛经长行创作长篇,如《元和圣德诗》达到128韵、256行。文学史上评价韩愈的诗“怪怪奇奇,汪洋纵肆”,“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他的诗有的如“西藏的曼陀罗画”,开后来唐诗中险怪诗派:有的如本色天然,反映民生疾苦,如同“俗讲”。总之,他“以文为诗”做到了挥洒自如,也达到了他自己抒发感情的需要,这都是得自于佛教的影响。

60、  历史上,韩愈还以“谀墓”出名,是指韩愈大量给人写墓碑、墓志铭、祭文等,当然这一类文字很难有真情实感。但给亲人写祭文,有如给故去的亲人写信,书信是最容易表达真情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犹如家书的祭文。十二郎是韩愈侄儿韩老成,“十二”是他在族中的排行。韩愈早年丧父,由长兄韩会夫妇抚养,和韩老成虽是叔侄,但亲如兄弟。韩愈历经坎坷,官运初起时,突然得到韩老成去世的消息,他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这篇文字一反祭文常规,全用散文,其中没有一句掉文,全用口语,纯任真情,感人至深。文中说:“吾行负神明……”觉得韩老成的死是由于他负了神明,遭到报应。佛教西来给中国文化注入的最新成分,就是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诸说(因果关系中国本来也有,但与佛教所说的因果不一样,本文暂不探讨),韩愈此处流露的完全是佛教观念。再如《祭李氏二十九娘子文》,李氏是韩愈的侄孙媳妇,这位李氏“警敏和敬,人莫及之,姿相丰端,不见阙亏”,但“出从于人,既相谐熙,又暴以夭”。韩愈发出了“神何所疵,生杀减益,竟谁主尸”的喝问。谁主持、执掌着人的命运,竟让这么好的人短命,对中国传统的命定于天(神)提出质疑。由于佛教三世因果说的深入人心,才使他对“人命天定”产生疑问。其他如《与张籍书》中说:“因缘幸会,遂得所图”,在书中出现“因缘”、“般若”等字眼。佛教对韩愈的影响在他纯个人生活中随处显现。

61、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62、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63、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64、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运动主要是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的苏轼称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这里的八代是指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到了明朝的时候,韩愈被推崇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者把韩愈的文与杜牧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65、韩愈为文的又一特点是突破传统写法。例如墓志铭这一文体,在韩愈笔下,便颇有新的特征,形式多样,甚至“一人一样”(李涂《文章精义》)。与墓志近似的文体,还有哀祭之文。这类文字韩愈也有独创,不同寻常。

66、其次,在继承传统的 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

67、但韩愈为诗的新的特点,还不是表现于这类作品,而在于他那“以文为诗”的一些篇什。如《山石》、《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对于这样的作品,前人多所评论,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前篇乃“古文手笔”,后篇亦“古文笔法”。这样的“手笔”和“笔法”,和初唐、盛唐的前辈诗人相比,显然有不同者。因此,叶燮《原诗》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所谓“大变”,正是韩愈之诗新的特点。韩愈的诗歌作品山石

68、辽宁省图书馆藏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第十一卷中收录了韩愈散文《原人》。

69、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70、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71、《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72、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73、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74、下面的小雨,雨中狮子跟马说:.........

75、《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

76、原创首发,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77、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韩愈代表作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韩愈代表作品——《马说》《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78、柳宗元,字厚,代表作《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79、冯巧英,1940年生。古典文学教授。二十多年来研学佛教文化,主要作品《清凉三传》注释、《昙鸾集》注释、《安乐集》注释译。《永明延寿大师传》。主编《山西佛道摭存》等。学术论文多篇。

80、  “赞赏”金额少于10元(含10元)不结算;超过10元,作者、主播、制作各得1/无赞赏则无赏金。赏金于文章发布后第八天晚上结算。第八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留作平台运转发展之用。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81、首先,他们总结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

82、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往长安。是年,韩愈在长安落第,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从兄韩弇死于非命的噩耗。约在此年末,韩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王马燧,得到他的帮助。韩愈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6)

83、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