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介绍和事迹
1、刘禅(207年-271年,字公嗣),即蜀汉后主,小名阿斗。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乐不思蜀”说的就是此人。
2、桃园三结义(第一回) 义薄云天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人物介绍和事迹)。
3、马良,蜀国名士,刘备的谋士。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刘备领荆州时任从事,刘备称帝后为侍中。在刘备东征讨伐东吴时,随军参谋,刘备兵败,他也遇害。
4、张杨(?-198年或199年)(《后汉纪》作张阳),字稚叔,并州云中(今山西原平县西南)人,汉末群雄之割据河内。(三国演义人物介绍和事迹)。
5、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即汉献帝(189年-220年在位),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
6、徐庶,字元直,颍州(今河南许昌)人。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后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一条计策。徐庶临别刘备时,推荐了诸葛亮。
7、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
8、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任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任益州牧,领军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并北伐曹操,一生打了无数胜仗。制造“连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运输粮草的“木牛流马”。建兴十二年在与司马懿军相拒时,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汉中勉县定军山)。
9、孙权,字仲谋,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10、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11、顾雍(字元叹),三国孙吴丞相、政治家,是为吴国伯乐也,为孙权推荐很多大才。
12、三顾茅庐,桃园结义,髀肉复生,后患无穷,三让徐州 。
13、荀彧(字文若),颍川大家,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14、凌统(字公绩),凌操之子,原来与甘宁有杀父之仇,后与甘宁成为东吴的顶梁之柱。
15、生于公元一七六年,死于公元二二○年,刘备的谋士。字孝直,右扶风(今陕西省眉县)人。建安初年,他与同乡人孟达入川投效刘璋。后献计劝刘备攻取蜀中,立下大功,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再献计劝刘备攻取汉中,帮助黄忠用计斩了曹操名将夏侯渊,刘备立他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
16、波才,黄巾军高级将领,统领东方黄巾军部队。曾在黄巾起义初期取得一定战果,但在长社之战败北。
17、周瑜(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建安十五年病逝,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
18、(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汉末书法评论家评出章草大家五人,即崔瑗、崔实、张芝、张昶、曹操。
19、生于公元二○一年,死于公元二七○年,蜀国大臣。刘禅在位时任散中大夫、光禄大夫。通晓天文,善写书文。邓艾兵至成都时,竭力劝刘禅投降魏国。后被司马昭封为阳城亭侯,在晋国任骑都尉、散骑常侍。
20、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三国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曹操是陈留两大家族曹氏与夏侯氏的后裔。公元191年,他刺杀董卓失败,逃至中牟遇到陈宫。陈宫愿意助其一臂之力,后因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陈宫离开曹操。曹操于是在陈留起兵,聚集兄弟族人。曹操陆续统一中原各地,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打败强敌袁绍,北伐并攻破河北,统一北方。211年,击败马超,夺得西北。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传位曹丕。曹丕篡夺汉位,建立魏国,尊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21、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22、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23、糜竺(字子仲),蜀汉官吏,与孙乾、简雍同为蜀汉最高待遇的老臣子。
24、生于公元二三六年,死于公元二九○年。创立晋王朝。公元二六五年至二九○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昭的大儿子。公元二六五年废曹奂自立为皇帝。公元二八○年灭吴后,统一全国。
25、成公英,复姓成公,名英。东汉末金城(治今甘肃永靖西北)人。中平末,从韩遂为其心腹。建安中,韩遂兵败华阴还湟中,部众散去,唯他相随。韩遂死,降曹操,被委以军师,封列侯。
26、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
27、古城会 长坂坡瞒天过海,义释严颜,挑灯战马超,义释严颜,三英战吕布。
28、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
29、甄宓,书上说她:"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初期嫁与袁绍次子袁熙,袁熙带兵出外征战,留下甄氏独身照顾婆婆,袁氏败亡后,曹操之子曹丕见其美艳动人,便纳为己有。
30、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回五回)机智敏捷,神机妙算,才智过人,足智多谋
31、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32、后又联合曹操攻击蜀国,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公元229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33、《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34、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5、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36、徐荣,东汉末年早期的优秀统帅,曾经打败过曹操和孙坚。徐荣是辽东襄平人(辽宁辽阳)。
37、庞德(字令明),原来是马腾的部将,后来因为马腾被诛,马超和韩遂被打败,庞德归顺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庞德曾经和关羽单挑,与关羽不分胜负,力战多时后因小舟被洪水打翻为关羽军所擒,最终殒身殉节。
38、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
39、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40、周瑜(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建安十五年病逝,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
41、字仲德,兖州东阿(今山东兖州)人。为人多计谋,懂兵法。官渡之战曹操大破袁绍后,程昱又献十面埋伏之计,大败袁军。曾用计将徐庶从蜀国骗来曹魏。赤壁之战时曾提醒曹操防东吴火攻,曹操不听,终致大败。
42、袁绍谋士。会用兵,善打仗,曾协助袁绍军多次打败曹操。袁绍死后,帮助袁绍儿子袁尚守冀州城,曹操几次破城都无功而还。后城破誓死不降曹操,被曹操所杀。
43、法正(字孝直),刘备最言听计从的人,关、张死后,若法正活着,则刘备不会吃陆逊的亏。
44、性格:足智多谋,才智过人,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忠心不举贤妒能
45、王允,生于公元一三七年,死于公元一九二年。东汉末年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少年时有大志,勤于学习练武。后任豫州刺史,时值大将军何进准备诛杀张让等宦官,而参与谋事。历任从事中郎、河南尹、太仆、尚书令、司徒。曾用连环计与吕布诛杀董卓,后被董卓部将李、郭汜所杀。
46、庞统,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47、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曹操称魏王,立曹丕为太子,司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经常与曹丕谈论大事,研究谋略,深为曹丕信服。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时把辅佐曹睿之重任交给了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曹睿即位,是为明帝,他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48、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八九年。东汉大臣。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因妹妹被选入宫中,后来做了太后,才由一个杀猪的屠夫变成了大将军。汉灵帝死后,将妹妹何太后生的儿子刘辩扶为皇帝,把持朝政。光熹元年(公元一八九年)与袁绍、曹操密谋诛杀宦官,后被宦官张让等十常侍杀死。
49、曹操:孟德献刀,挟天子令诸侯,讨伐张秀,煮酒论英雄,白门楼斩吕布,官度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讨伐张鲁,封魏王,杀华佗。
50、(187-226)曹魏高祖文皇帝,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51、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多谋略,多机变,野心勃勃,老谋深算
52、孟达(?-228),字子度(小说《三国演义》中字子庆),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
53、赵云(字子龙),身长八尺,姿颜雄伟。长坂之战中一人斩杀曹兵1000余人,其中名将斩杀50余人,独战张颌、徐晃,杀得二人心惊胆战落荒而走,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治军严谨,未曾败仗,常胜将军。
54、马岱(字伯瞻),为诸葛亮器重,曾受命斩杀猛将魏延。
55、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公元220年—226年在位。曹操的第二个儿子。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
56、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死于黄龙二年!
57、黄盖(字公覆),早期跟随孙坚老将,赤壁一战中火烧连环船的重要人物。
58、刘备,字玄德,他用人有方,使天下许多英雄都投到他的旗下。他三顾茅庐,使诸葛亮出山,定三分天下之计。
59、刘璋(字季玉),东汉末年益州牧。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迎接刘备入川,让刘备攻汉宁王张鲁,刘备军攻到成都,他开城投降,被刘备迁驻南郡公安。后孙权攻下荆州,再次任他为益州牧。后因病而死。
60、乐进(字文谦),五子良将之斩杀淳于琼。屯兵襄阳,击退关羽、苏飞等人。
61、马岱(字伯瞻),为诸葛亮器重,曾受命斩杀猛将魏延。
62、赤壁战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
63、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64、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
65、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66、生于公元一七○年,死于公元二○七年,曹操的重要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最初投于袁绍,见袁绍不重用而离去,经荀(Yu)推荐为曹操所用。多谋善断,为曹操打败袁绍、袁谭、袁尚,出了许多奇计,封洧阳亭侯。随军征讨乌桓时,因病死于大漠,年方三十八岁。
67、程昱(字仲德),本名程立,因梦中于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最早跟随曹操谋士之为曹操所倚重。
68、司马懿,字仲达,东汉末期河内温孝敬里(今河南温县西)人。
69、刮骨疗毒,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身在曹营心在汉,超群绝伦 。
70、徐庶(字元直),荆州俊杰,谋略不下荀彧,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后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一条计策。
71、刘封,刘备义子。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但是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而后又侵凌孟达,迫其降魏。孟达与魏徐晃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刘封自裁。
72、生于公元二四二年,死于公元二八三年。公元二六四年至二八○年任吴国皇帝。字元宗,又名彭祖,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在位期间,专横残暴,奢侈荒淫无道,不得民心。公元二八○年司马炎出兵六路攻打吴国,王浚水师到建业时,仿照刘禅的前例,投降称臣,被封归命侯。
73、曹操 事迹:孟德献刀,挟天子令诸侯,讨伐张秀,煮酒论英雄,白门楼斩吕布,官度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讨伐张鲁,封魏王,左慈戏奸雄,杀华佗。
74、“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之口。
75、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76、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
77、董卓,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二年。东汉末年将领,后任太师。字仲颍,陇西临泺(今甘肃省岷县)人,性情刚猛,有谋略。在剿灭黄巾军时曾被黄巾军打败。昭宁元年(公元一八九年)响应何进号召,以保护皇帝为名率兵进入东京洛阳,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袁绍等率八路诸侯讨伐时,放火烧了洛阳城迁都长安,自称太师。后被王允与貂蝉所设的连环计所杀。
78、刮骨疗毒(第七十五回)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第二十七回)斩车胄(第二十一回)挂印封金(第二十六回)武勇神威,武艺高强,有胆识,才智过人,自信
79、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80、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
81、(?-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敌众,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在汉中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
82、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马懿病死,但由于他攻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
83、吕蒙(字子明),将关羽干掉的东吴名将,陈寿评论“有国士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