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摘抄好句86句)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摘抄好句86句)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夏朝末年生于伊水(今河南伊川)(据专家考证,应出生于河南开封杞县空桑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也是中华厨祖。

2、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3、每个哲学家都有他的一套理论预设,老子的“道”便是为了现实世界提供一套合理的理论说明而构建的。老子除了在形而上学的领域内肯定道是万物的本原和本根之外,他还赋予道几层重要的意涵:

4、本期编辑: 栗艳 陈霞 毛艳彬 王彤江 胡士颖王健锋 谭周怡 樊秀云 

5、可是游世却是庄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

6、让·莱昂·热罗姆:法国19世纪学院派著名画家和雕塑家|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5(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7、译文:老子说:“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8、评述:“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道”既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又是无形的东西,而且是无限性的。老子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例如水果,它是无形的,也是无限的,你只能想象,不可以言表。如果说出具体水果名称,如苹果、香蕉、桔子、葡萄等等,它就有具体形状限定死了,这就是实名而不是常名了。老子为什么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

9、道为大化流行之历程。老子认为道体是恒动的,老子说:“反(返)者道之动”;道的存在是广大无边的,道的运行是川流不息的。老子用“逝”、“远”、“反”来形容“道”在宇宙大化发育流行中依循着终而后始法则运转的无穷历程。

10、“无”是道家哲学的本质特征。老子最先提出“无”范畴。《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一”指天地未分时的原始物质存在,是“有”。道生即“有”生于“无”。“道”与“无”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但是,“无”是对“道”的本质界定。对于这个“无”,一般认为是精神、理念,也有人认为是物质。《老子》又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认为“有”所能为利,是因为“无”的作用。“有”与“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老子论“有无”对后来崇尚虚无的思想有过很大影响。

11、列子: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12、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做人要齐是非,齐贵贱,甚至是齐生死,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游”的境界。

13、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4、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15、译文:老子说,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16、汉初黄老学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由理论推向实践。西汉建朝,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经济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需要休生养息。黄老学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无为而治,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汉文帝、景帝、窦太后等都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都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篡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17、慈俭谦退: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爱心加上同情感,这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俭”:勤俭节约,不奢侈,不浪费;“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让”、“不争”的思想,拥有这三宝就能得人心,就能创造和谐的环境,就能得到人们的支持,什么难事也就容易得到解决,不敢为天下先往往就能成天下先。

18、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无为”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不要强作妄为的意思。

19、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20、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21、“诗仙”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5

22、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柏林学派的领袖:赖兴巴赫|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2

23、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者:林肯|走近优才历史上的优才人物系列之88|走近优才人物No.88

24、评述: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身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这就否定了有神论。道法自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层下、取后、慈、俭、朴等等。

25、这样的一个人,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

26、这是世界本原论的进一步深化,与世界本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有“天人感应论”,“天道自然论”,“天人合一论”。天人感应论发端于春秋战国,全盛于汉代,西汉董仲舒是最典型的代表。天道自然论无分儒家与道家,老子,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都是著名的天道自然论者。坚持天道自然的哲学家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提倡自然无为,如道家,特别是老庄;一部分既承认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肯定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宋代以降,“天人合一论”,即整体合观人与自然,成为各派哲学家的共识。所不同的是,气本论者合一于“气”,理本论者合一于“理”,性本论者合一于“性”,心本论者合一于心,实有论者合一于“实有”。

27、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才开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所引《老子》,只注章名)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对于老子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末分的统一体,理由是老子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的则认为是超时空的精神性的虚无本体,因为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事实上,这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分化的内在原因。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

28、作为我们企业运用“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企业发展中也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心要热,头脑要冷。每干一件事,都要认真分析它的可行性,要进行科学论证,以防超越客观规律。但一旦看准了的事就要说干就干,尽力去“为”,以尽快取得成效。

29、“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30、《列子》没提倡纵欲,而是崇尚超越一切欲望和外在事物的自由。

31、译文:老子说:“我有三种宝贝,持守而保全着。第一种叫做慈爱,第二种叫做俭啬,第三种叫做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慈爱所以能勇武,俭啬所以能厚广,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32、本篇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论证。在列子看来天命超越于人间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人所不可企及。它看似无端无常却与每个人的遣际息息相关,世间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都由它来决定。

33、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今上尊贵轻物而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34、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孙武约生活于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由齐国来到吴国,并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

35、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36、屈原:被誉为“中华诗祖”,开辟“香草美人”之传统|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1

37、译文: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38、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比较侧重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也包含一般认识论的意义,主要涉及知识来源、认识过程、求知方法和验知标准。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程序,把行看得比学文重要。老子根本否认行对知的意义,认为“不出户,知天下”,出之愈远,知之愈少,并提出“涤除玄览”的直观体验方法,作为求“道”的根本方法。墨子以“三表”,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作为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已经涉及到行为在认识过程中检验知识的功用。荀子将“行”引入认识论,明确强调行比知重要。宋以后,程朱理学提出“知先行后”,阳明心学“销行以归知”,王夫之继承中国古代重行的思维传统,批判总结了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知行观,提出知行统由行致知,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推进到最高阶段。

39、上德不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自恃有德,这是一种“谦虚”、“居下”的品质。有的人以为自己了不起,喜欢自吹,结果吹得越凶,人家越不买他账。相反,有的人有了成绩不报功,做了好事不留名,越是谦虚越受到人们的敬重。

40、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41、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42、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

43、上善若水:上等善良的人物像水一样。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最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其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能尽所其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44、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45、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46、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燥中稳定自己。“心静自然凉”、“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47、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48、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子不仅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孔子担任过鲁国的大夫一样,墨子也曾担任宋国的大夫。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49、事物对立转化、物极必反规律对于我们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公司形势好的时候,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麻木不仁,要从成绩中找问题,从优势中找劣势,从大好形势下找危机,这样才能使我们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公司遇到困难,出现危机时,我们也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面对困难,分析困难,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从而走出困境,创造辉煌业绩。对人的管理也是这样,对工作成绩显著、经常受到表扬的人,要提醒他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对工作表现不太好,受到批评甚至处分的人,要帮助他们放掉思想包袱,做好转化工作,树立争当先进的信心。对企业的规划发展同样也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牢牢掌握主动权,使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50、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4

51、主要观点: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52、译文:老子说:“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行事,施为而不争夺。”

53、东晋以后的玄学,一方面与佛教合流,逐步变为佛教哲学的附庸;一方面本身向神秘化的方向发展,变为神仙道教。这一过程反映了东晋以后门阀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腐化与日趋没落。

54、《正义论》作者:约翰·罗尔斯|历史上的优才人物系列No.91

55、译文:老子说:“少发教令是合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56、愚人之心。老子深深地感到人们攻心斗智,机诈相见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极力提倡人们应真朴,因而以“愚”(真朴)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57、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宇宙万物中存在的一切。

58、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59、老子的“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第一位将道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就是老子。在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就提出了对道的解释,指明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源,也就是那句著名的:

60、走近优才人物No.86|自康德和黑格尔之后最重要的做系统化的人: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61、道法自然:即道的本质是自然的,它以自身的内因决定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其他外在的原因。这是一种无神论的观点。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与精神。

62、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63、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走近优才人物No.83

64、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驱领袖之一|历史上的优才人物系列No.89

65、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这就是“物极必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旺;花之将谢,必盛开,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了解这种“物极必反”的规律,对于许多事情,可当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形,转危为安。

66、正像整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恒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域,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在古代的东方。埃及、巴比伦,特别是印度、中国是闪烁着人类最早哲学智慧之光的国家。稍晚于东方产生了哲学思维,并以其哲学思考持续久远、影响广泛而著称于世的是古希腊。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发源于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即是相对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而言。

67、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溯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闻蜀中民风醇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汉安元年,感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

68、评述:这是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1)柔;(2)停留在卑下的地方;(3)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做到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它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它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69、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7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老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不仅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更是获得了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的赞誉。

72、裴頠反对贵无说,反对从虚无中去推求事物产生的根源。认为无不能生有,产生有的都是有;有是自生,自生之物以有为体,无亦以有为体。他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也,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崇有论》)郭象进一步提出“独化论”,主张有之自生说,反对“无中生有”,也反对“有能生有”。他认为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如果无不是有,那么何以见无。如果有能生有,那么生有的有又从何而来。最后他得出有皆独化自生的结论。他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庄子注》)把万物的产生都看作是独化自生,并认为“有”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不需要一个“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世界是由众多的“有”构成的,在“有”之外也不需要有一个“无”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郭象独化论的缺陷是忽视了事物生化的条件与原因,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色彩。

73、老子: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74、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76、黄老学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齐宣王时(前320~前302)黄老学已盛行于世。这就是著名的稷下学派。黄老学的最盛时期在西汉初年,是“文景之治”,汉初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主要哲学依据。黄老学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气一元论继承和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把“道”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稷下学派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精也者,气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心术上》)把“精”视为一种精微的气,即精气,认为天下万物及其变化都是这种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并认为“人皆用之,莫见其形”“道之行也,鲧不得已”(《管子·心术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淮南子提出道含阴阳,视道为阴阳二气的统一物,认为道主宰天地万物,实际上是阴阳二气主宰天地万物。但是,也有黄老学者仍然把道看作虚无的实体。

77、知雄守雌:“雄”比喻刚动、躁进,“雌”比喻持静、守柔。“知雄守雌”就是深知雄强,却安于雌柔。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执持“雌”的一面,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从而可以达到主宰的目的。

78、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79、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著名的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80、评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即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张开来是闭合的一种征兆。老子认为,事物处在不断对立转化的状态,当事物发展到某一个极限的时候,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好比花朵盛开的时,它就要萎谢了,花朵盛开是即将萎谢的征兆。月亮圆满的时侯,他就要亏缺了,月亮圆满是即将亏缺的征兆。物极必反,这是老子对事物的一个分析。老子“欲歙先张”这段话凝聚了中国丰富的生活智能和政治智能。掌握物极必反规律就可防患于未然。日盈则昃,月满则亏,这是自然界的现象,骄奢必败,傲者必亡,这也是世之常理,只有保持谦虚的处世之道,才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81、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82、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83、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84、“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85、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