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老子里的名言(摘抄好句74句)

老子里的名言(摘抄好句74句)

老子里的名言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老子名言: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很小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细微的部分开端。所以我们说细节是魔鬼,甚至能写出一本畅销书。做大事,也需要注重细节!

4、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聃

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6、(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8、(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0、(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1、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12、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16、(翻译讲解):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17、(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1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1、老子名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2、金玉满堂,家财万贯,如果不懂得低调从事的话,就很难守住了,一方面是外人垂涎,另一方面是自己和子孙,容易“富贵而骄”,骄奢淫逸,就给自己的家族埋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得比较完美了,就要懂得功成身退,这样才能善终,亢龙有悔,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23、(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2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2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6、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2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9、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下面是我整理的老子的名人名言,希望大家喜欢。老子的`名人名言集锦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1、说好听的话,是可以得到人的好感,但是只有把事情做得漂亮,才能真正得到一人的真心认同。

32、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3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35、老子名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37、老子名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3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0、了解、通晓别人的人算是很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有智慧的明白人。战胜别人的人算是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时有本事的强者。

4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2、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3、(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44、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7、(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4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5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1、(感悟)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5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54、译文:有悟性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5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5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5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9、与其趋炎附势地去谋取宠幸,不如自立自强地打拼出自己的天地。

6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6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6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63、老子名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6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6、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是我国著名的哲学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后又被奉为道教鼻祖。

6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6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解读: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老子

7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1、译文:柔弱弯曲则可以保全,屈枉则可以直伸,有低凹的地方才能装满,敝去旧的才能有新的,拥有的少取的才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72、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73、天下之祸莫甚于私欲,天下之患莫大于相争,衣食起居,人之性也,然过之则为欲也,庶民争利,大夫争权,诸侯争地,皆私欲所致,天下焉能不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