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谦让的名言孔子(摘抄好句82句)

谦让的名言孔子(摘抄好句82句)

谦让的名言孔子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2、(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3、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5、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谦让的名言孔子)。

6、(释义)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7、(翻译)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诚恳,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怨怒发作前要考虑将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

8、孔子语录: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9、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真理篇“朝闻道,夕死可矣”选自于:《论语.里仁》解读:一个人早晨明白了真理,即使当晚就死,那也可以说是并没有虚度一生。

10、(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谦让的名言孔子)。

11、孔子圣之诗,善学即邹孟。该诗句出自陈著的《次韵戴成叔》,意思是孔圣人的诗词,如果善于学习和吸收,也就能有邹孟这样的成就了。

12、(翻译)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13、你地位低微而显得谦卑,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当你受人赞颂而仍然谦逊,是一种伟大而罕有的行为。--圣巴尔拿

14、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15、礼之用,和为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孔子语录: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8、谦虚谨慎和不谋私利,是人们所赞扬的美德,却也为人们所忽略。——莫洛亚

19、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不懂得让步,总是处处刁难别人,到最后与人发生冲突,各自遍体鳞伤。

20、虚而不淈:淈:穷竭。原比喻天地为风箱,愈空虚愈不穷竭,愈推拉愈多排风。多比喻愈虚心求知,知识就越丰富。

21、纳善如流:纳:采纳,接受;善:好的建议和意见。形容虚心接受别人的好建议好意见,像水顺流而下一样自然顺畅。

22、自用则小: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不虚心向人求教。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23、(翻译)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24、(翻译)孔子说:“君子达到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评论啊。”

25、孔子说:“严厉的责备自己,而宽容的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2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7、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平等,没有贵、富、贫、贱之分。养生篇“食不言,寝不语”选自于:《论语.乡d》解读:吃东西和睡眠的时候都不要讲话。

28、(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29、(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30、(释义)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

31、孔子语录: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32、(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33、(释义)孔子说:“少年子弟平时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讲信用,要广泛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若还有富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34、引申为:做人要学会先义而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选自于:《论语.述而》解读:品行端正的人,心胸守着正理,坦荡宽舒;品行不端的人,心怀鬼胎,一天到晚感到不安。

35、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36、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37、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38、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39、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41、引申为:教导人们要勇敢探索真理。求知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选自于:《论语.学而》解读:学到的知识能时常加以温习,不断有所收获,不也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吗?引申为:教人求学的学习和方法。

42、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43、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黑格尔

44、★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

45、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

46、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8、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49、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是可忍,孰不可忍?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1、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5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53、(释义)孔子说:“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54、谦让是身体的良心。)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55、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56、10欲知已过,要纳谠言。--《太平广记?谄佞》

57、16)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谦虚的名言孔子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58、事情还没有做成就吹牛皮夸口,的确糟糕透顶。——《克雷洛夫寓言》

59、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衰,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60、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做过错了。”

61、(释义)孔子说:“对学得的只是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怒,不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62、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6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64、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是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6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6、引申为:大丈夫无论何时何地豪情壮志不可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选自于《论语.泰伯》解读;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坚,因为责任很重,而奋斗的路很长。

67、本章孔子所说的两句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有着永恒的价值,已经被后人当做成语来使用。他提醒人们看问题应从长远着眼,否则眼前就会发生困难。人能谋虑深远,思考成熟就办事周详,及时预防流㢢,也就能让忧患之事不得接近。

6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69、(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70、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

71、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选自于:《论语.述而》解读:几个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7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3、(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7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75、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76、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77、思想史上谦虚几乎总是和学者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反比。

78、(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79、一个成功者以最谦虚的态度来接受一个最忠诚的指导,这并不影响他的独立人格。但是你在接受指导之前,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千万别存有屈服感。——麦尔顿

80、虚一而静:指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81、孔子语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