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老子说的名言名句(摘抄好句76句)

老子说的名言名句(摘抄好句76句)

老子说的名言名句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说的名言名句)。

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7、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说的名言名句)。

9、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10、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1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15、“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8、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老子

19、功成身退,天之道。(出处)《道德经·第九章》(译文)成功之后激流勇退,符合天的道理。

20、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2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4、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2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8、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29、老子的本人,就极其赋有传奇的色彩,传说他生活于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时值春秋时期。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人。

3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既要无为(市场经济),又要有为(实行法治)。

3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6、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0、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41、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3、饰其外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

44、“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所谓“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张反敛,以反达正等谋略,老子深为谙之。

4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6、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47、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的东西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境界也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得到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里,想着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没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48、“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4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50、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5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3、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54、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5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5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9、“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计划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计划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6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1、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6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4、(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65、内外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左传》

66、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67、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6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6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2、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73、释义:与文化学问断绝,才能免于忧患。应诺与斥阿,都是一种声音,起初只有恭慢之分,能有多少差别?

7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5、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译文)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认同道德沦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