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76句集锦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76句集锦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1、首先,“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

5、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6、诸葛亮当时不顾蜀国国力不济,不顾众臣反对,执意抱病北伐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为了先帝的重托,为了匡复汉室,只能冒险一搏。

7、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8、但是静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修身,还是远见的一个必要条件。诸葛亮作为最早看到三分天下大势的大战略家,当然十分明白一颗宁静的内心对预见未来的重要性。实际上,自古的大战略家,都是内向之人。扩展开说,静也是俭的一种形式,笔者认为“声色之俭谓之静”,所以有句话叫“嗜欲深者天机浅”。(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9、遂(suì)成(chéng)枯(kū)落(luò),

10、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蜀国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面临前功尽弃的境地,先帝的嘱托很可能无法落实。这是诸葛亮最在乎的事情,最在乎的事情是这个局面,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成功的。

11、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1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4、释义: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15、李鸿章为了注定保不住的大清奋斗了一辈子、生前最终名誉扫地,但是他仍然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在自己可及的条件下做了尽可能多的事情,务实的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尊敬。

16、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17、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本篇《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18、下面我们就结合诸葛亮一生的际遇来解读这篇千古奇文。

19、以: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20、意:意与日去:意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意暇甚:神情,态度

2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2、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23、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4、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5、多(duō)不(bù)接(jiē)世(shì)。

26、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位极人臣而又行将就木的老人的嘴里说出这样的话是怎样的画面。

27、第从写作对象来看(写给谁)。这篇文章是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2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9、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30、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3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2、诸葛亮虽未能匡复汉室,但是他在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完成了自身境界的升华,无限趋近于一个完人。

33、第从写作时间来看(是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文章写于诸葛亮在世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他不顾自己的身体病情和蜀国国力孱弱,执意北伐,并最终死在了五丈原。可见在诸葛亮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这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他给家人的遗言。

34、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35、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6、非(fēi)志(zhì)无(wú)以(yǐ)成学(chéngxué)。

37、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38、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9、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40、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不用说,认儒家就必须把最高职称给他。我们看下另外两个人:

41、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42、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43、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44、首先圣人是帝王统治的一个舆论工具;其次圣人一定是身后的事情,皇帝一定不会允许有一个当世的圣人分享皇家权威。

45、《诫子书》(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时期

4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7、不知道他在这样的心境下,能否忆得起初见刘备时的指点江山,能否忆得起赤壁大捷后的意气风发?

48、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9、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50、宴席上酒的设置,必须要符合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尽了礼节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51、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2、所以说,身后声名也主要服从于后人的需要,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一个东西。

53、淫(yín)慢(màn)则(zé)不能(bùnéng)励(lì)精(jīng),

54、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55、我们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静”字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究竟想要什么。而不是随大流,渐渐迷失在人群。

56、夫(fú)学(xué)须(xū)静(jìng)也(yě),

57、王阳明身后,明王朝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动荡期,皇家非常希望有更多的像王阳明那样的知识分子出来,能干活、无二心,所以把王阳明的地位越推越高,最后成了圣人。而王阳明生前都未得到一个公平的说法。

58、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59、“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0、曾国藩的身后,清王朝进入了末期,清庭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汉族知识分子出来拯救王朝而无造反之心,所以曾国藩的地位越推越高,最终成为半个圣人。(客观的说,清朝爱新觉罗家对曾国藩可要比明朝朱家对王阳明好太多。)

61、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学的结果。很多人在寻找自己合适做什么这件事情上花了很多的时间,以为发现了自己的天才后,以后就一顺百顺了。但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到把它做好的过程中必须有大量的学习和实践。

62、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3、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64、悲(bēi)守(shǒu)穷(qióng)庐(lú),

65、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6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7、非(fēi)淡(dàn)泊(bó)无(wú)以(yǐ)明(míng)志(zhì),

68、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6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0、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71、非(fēi)学(xué)无(wú)以(yǐ)广(guǎng)才(cái),

72、志: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73、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的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就说出了静对于学业的重要。诸葛亮作为先立志、后勤学的典范,深深知道立志对学的重要性。史书对于诸葛亮的学有两点明确的记载:一是16岁时就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这是立志;二是“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这是学习。

74、夫(fú)君(jūn)子(zǐ)之(zhī)行(xíng),

75、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