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巴金主要作品(摘抄好句104句)

巴金主要作品(摘抄好句104句)

巴金主要作品

1、《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香港齿轮编辑社

2、父亲的声音里含有眼泪,同时又含有无限的善意。我觉得我要哭了。

3、《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民钟社

4、C.象征“我”把三角琴打碎,而且小时候就失去母亲,缺少母爱。

5、《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开明(巴金主要作品)。

6、巴金的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其就直接描写了巴老在沙坪坝互生书店楼上的一段生活。

7、激流三部曲第二部《春》,1938年3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主要情节是,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

8、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神·鬼·人》等。

9、纪念丨“家”依旧——巴金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

10、然而觉慧是不能够沉默的。觉慧第一个发问道:“大哥,你当真要把嫂嫂送出去?”

11、《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新中国

12、Всеродственникиплачут,жалеютталант,жгутволосы,усиливаяболь;рассчитываютнапрощениеигорюютонoворожденном,ещенепринялитраур,когдакончатдела,побеспокоятвашвысокийдом.

13、A.这篇小说超越现实而又时时映照现实,具有较强的艺术虚拟性与象征性,这种独特的思想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本文蕴藉深沉的艺术风格。

14、剧团为了更贴合原著,更清楚地参透《家》的意义,邀请了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学习之旅,演员们对巴老和巴老笔下人物在周老师的解说下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地富有生命力。

15、《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

16、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巴金主要作品)。

17、他知道她的心,她也知道他的心。然而他们故意把自己的心隐藏起来,隐藏在笑容里。他们宁愿自己同时在脸上笑,在心里哭,却不愿意在这时候看见所爱的人流一滴眼泪。

18、《秋》是解剖封建社会教育弊病的一本书。巴金在揭示这种愚昧、专制的封建家庭教育戕害灵魂的同时,又深入地提示了这种反动教育在怎样地一步步地伤害那个时代的少年的生命,梅的夭折就是对万恶的封建制度杀害下一代的血泪控诉。

19、《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平明

20、《雾》中,周如水的性格优柔寡断,一直受“良心”迷惑,最终爱情失败;

21、“我相信那些鬼话?”觉新烦躁地说,“我不相信又有什么用处?他们都是那样主张!”

22、C.在本文中,觉慧对哥哥觉新的妥协退让气愤不已,他是一个思想成熟、敢于反抗的时代新青年。

23、觉新依旧用烦躁的声音说:“我的解说有用吗?我担不起那个不孝的罪名,我只好听大家的话。不过苦了你嫂嫂……”

24、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1927年赴法国学习,第二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25、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激流》三部曲,有强烈的代入感,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很重的自传色彩,不管从艺术的高度还是简单的想了解巴金,了解早年的巴金,《激流》都是最好的选择。

26、《新生》描写了主人公李冷投身革命前后的重重矛盾心态和艰难历程。作品对“五四”时期青年的苦闷彷徨,对爱情和革命的渴望、追求等心态写得淋漓尽致。作者笔墨酣畅,感情炙热,所有的叙述和描写,用的都是抒情诗般的语言,极富感染力。

27、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28、“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里,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据塑造的那些艺术典型,鲜明生动;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构成了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

29、“我有什么苦呢?搬到外头去倒清静得多……况且有人照料,又有人陪伴。我想一定很舒服。”瑞珏装出笑容插嘴解释道。

30、书号:ISBN978-7-301-29203-7

31、《巴金全集》(1—6卷)1986—19人文(未出齐)

32、有一天我和妻在花园里纳凉,五个奴隶在旁边伺候。我翻阅当天的报纸,偶尔在新闻栏里发现一则枪毙革命d人的记事。这个革命d人的姓名,跟彭的姓名相同。

33、《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34、他们相交长达六十余年,足见友情之深。巴金先生曾说:“我的不少书都有他的心血,特别是我的两个《全集》,他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友情始终温暖着我们的心。”

35、《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上海新民书店

36、2018年6月28日上午10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巴金作品《家》《春》《秋》维权通报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四楼会议室召开。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人民文学出版社法律顾问、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建红参加会议并发言。

37、打更人这个角色戏份不是很多,但是他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8、人民文学出版社法律顾问、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建红则介绍了如何维护图书版权及遇到的问题。他指出,涉嫌侵权的图书,至少侵犯两个权利:一个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另外一个是侵犯出版社所获得的专有出版权的合法权。无论是大到我们国家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有序建设的角度,具体到和作者之间的感情、和作者权益托付给出版社的出版经济效益来说,都应该努力做好相关的维权工作,把维权工作尽可能地做到极致。

39、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40、巴金先生是一位封建家庭走出来的先进青年,一位文革期间痛失爱侣的著名作家,一位朴实真挚的长寿仁者。

41、B.觉新希望儿子海臣将来不要像他一样,表现出觉新对自己的不满,他也深知自己的无能,却又无力反抗。

42、共建|出圈儿,聚力,共铸“精气神儿”——巴金故居共建活动

43、梅芬本来是个人生赢家,但最后抑郁而终,太惨了。

44、《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

45、《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美国旧金山

46、《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文生

47、尽管她们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对她充满同情爱慕的觉新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后含恨死去。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轻人,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帮助下,淑英终于逃到上海,重获新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绚丽的春天。

48、“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屡次这样说你,你总不听。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觉民抱怨道,但是他的脸上仍然还带着笑容。

49、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50、李佩珠决心做一个革命女性,拒绝爱情,周如水在绝望中投水自杀。吴仁民也得到玉雯自杀的消息,熊智君为了保护吴仁民抱病嫁给了玉雯的丈夫———一个军阀,并留信鼓励他追求事业。吴仁民在悲愤中终于振作了起来。

51、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52、①瑞珏善良贤惠,却被封建迷信的“血光”之说逼出家门,惨死在潮湿阴暗的小屋里②觉新懦弱无能,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的逆来顺受、忍辱怯弱,也是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表现。

53、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54、A.暗指拉狄焦夫永远闭口,不能自由歌唱的苦痛和绝望。

55、“‘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56、小说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高家长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展开了高公馆内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对青年一代的迫害和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描写。

57、《巴金文集》(1—14卷)1958—19人文

58、①从人物塑造上来说。落后封建的陈姨太等人,与有代表反抗觉醒一代的觉慧形成对照。(或有逆来顺受的觉新,也有坚决反抗到底的觉慧)②从情节上来说。瑞珏善良贤惠,处处为丈夫着想,觉新与她夫妻恩爱,瑞珏却惨死在潮湿的小屋内,这是美与恶的对照,③从社会环境上来说。有“五四”民主自由的新思想,也有与之形成对照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家长制。④从主题上来说。本文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落后守旧的封建迷信思想,与之形成对照的还有对以觉慧为代表的“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肯定与歌颂,这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照。

59、鲁迅《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请谈谈这一“吃人”本质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60、“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61、D.暗含父亲因没有践行对拉狄焦夫的诺言而深怀歉意。

62、在《灭亡》《爱情三部曲》等作品中,巴金用他充满激情热烈的笔触将内心的理想愿望寄托在小说的革命者形象中,希望能让这个社会变革,寻求新的未来。他曾多次表示他对革命青年的热爱,巴金认为他们“有良心,有热情,想做出一点有利于大家的事情,为了这他们牺牲了他们个人的一切”。也正因如此,这些革命者们也如巴金的内心一样急切、强烈,甚至是有些鲁莽的追求着革命。如在《灭亡》中,杜大心的灭亡,来源于他悲惨的命运,更来源于他对革命前途的困惑和迷茫。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受到了“五四”的洗礼,深深体会和关切着下层民众的困苦,时时希望能将劳苦大众解救出来,他需要革命,需要颠覆,他放弃了心爱的女人李静淑,放弃了生命,选择冲动的、以复仇的方式开了枪,即便这个他所复仇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压迫者和统治者,但这对于他来说,已经算是一种反抗和对革命理想的坚持了  。

63、觉新实在忍不住,他忍了这许久的眼泪终于淌出来了。到了这时,瑞珏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攻破了,她伏在桌上低声哭起来。然而觉慧的心情就不同了,觉慧没有流一滴眼泪。大哥的那些话自然使他痛苦,他一句话也不说,就拔步走了。“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他被痛苦包围着,后来才拿了这样的话来鼓舞自己。于是他动身到利群阅报处,会他的那些新朋友去了。

64、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65、《家》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更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一。它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部单行本。

66、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67、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68、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69、“谢天谢地!”他欣慰地说。他一个人在房门外笑,又在房门外哭。

70、孙道临曾在电影《家》中扮演觉新,张瑞芳扮演瑞珏

71、D.在回答是否拥有奴隶的问题时,“我”和彭的神情都是“昂然”的,这两个“昂然”的原因各异,但意思相同,二人都为自己的回答感到骄傲。

72、这天觉新回来得很迟。找房子并不是容易的事,不过他第二天就办妥了。小小的院子,矮小的纸窗户,没有地板的土地,阳光很少的房间,潮湿颇重的墙壁。他再也找不到更适当的房子了,这里倒符合“要出城”“要过桥”的两个主要条件。

73、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74、《家》中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

75、《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

76、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77、纵观以前的影视、话剧作品,不乏有对“激流三部曲”《家》的改编之作。比如此前由该影片原版人马出演的话剧,以及孙道临电影版的《家》等都是以此为原型改编而来。

78、主要情节是:经过一系列事变之后,克明和觉新虽然还想维持高家的门面,但它已经到了千疮百孔、无法挽救的地步。

79、房里静下来了。可是又起了一阵忙乱。一个婴儿的哭声响了起来。是宏亮的啼声。

80、《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

81、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祖国建成人间乐园,但是未治好的伤痕比所谓伤痕文学更厉害更可怕,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讳疾忌医。

82、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爱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于1931年首次出版。

83、我半晌说不出话,甚至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走的。

84、短篇小说《砂丁》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矿工的悲惨故事。升义本来可以带着银心远走高飞,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过幸福的生活。可为什么他偏要去一个“死城”,去挣所谓的五百块来赎取银心之身呢?银心一旦进了公馆,不但人身自由将完全丢失,而且其精神自由也将被彻底桎梏。世道的沦丧使下层人民连最起码的求生欲望也被剥夺;黑暗制度的长期约束夺走了人们追求自由的本能。

85、拉狄焦夫身上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请分点概述。

86、《爱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之主要包括《雾》《雨》《电》,主要内容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

87、《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上海启智书局

88、《家》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广为流传。为了翻译好这一国际文学名著,必须对原作者思想特征、行文构思与艺术风格有较好的把握,而且要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成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很好的了解。彼得罗夫得益于过硬的汉学功底,非常熟悉中国历史与文化,准确理解了作者的构思,这一切确保了他的《家》的翻译成功。读彼得罗夫翻译的《家》,我们发现他的译文具备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而即便出现极个别误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丘特切夫说过,“语言一经表达就会出错”,任何一个民族语言的有限和无限都会造成语言表达的力不从心。

89、《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四川人民

90、本次电影《家》作为首部原创音乐剧电影,首次以音乐剧的形式将一部饱含复杂情感的悲剧故事搬上大银幕,让人耳目一新。除了艺术造诣,《家》也映射出更深层次的哲理,影片通过受困于封建制度桎梏下的进步青年奋力一击,冲破封建枷锁的故事,告诉当下年轻人一个道理:身在乱世的青年们依旧能积极向上,敢与封建制度抗衡,目的就是为了重获自由、寻求幸福。而处于和平时期,幸福和自由唾手可得的当下年轻人是否更应该不断充实自我,突破更遥远的领域,成为当今社会可用之才!

91、觉新就像许多有才华的青年一样,经常做着美梦,在他的心中也有一位姑娘,就是能够理解他安慰他的表姐。

92、1938年3月,长篇小说《春》出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93、希望大家能积极来观看我们的演出!大胆,大胆,永远的大胆!

94、读书天|我的“巴金书单”我做主(读者评书选书活动第二期)

95、F.与拉狄焦夫尽情弹唱和怒吼护琴形成对比,突出母亲的友善。

96、《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97、“‘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站在圣坛前面的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却丢了斧头让别人把他捉住。他永远不肯说明他犯罪的原因,也不说一句替自己辩护的话,只是闭着嘴不作声。他给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他在这里住了这些年,我从来没有听见他像今天这样说了这么多的话。他的事情,只有魔鬼知道!’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又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我们以后也没有机会再看见拉狄焦夫。”

98、读书天|我的“巴金书单”我做主(读者评书选书活动第一期)

99、克明的儿子不争气,克安、克定公开纳妾宿娼,克定的女儿淑贞不堪父母逼迫而自杀。克明死后,克安、克定闹着分家,最后将高公馆卖掉,各家搬出另觅住处,高家彻底崩溃。

100、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35年。是既《雨》故事情节发展的延续。《电》写了许多人,许多事。

101、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102、世界读书日|我的“巴金书单”我做主——最终书单揭晓啦

103、三部曲第二部《春》,1938年3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主要情节是,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尽管她们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对她充满同情爱慕的觉新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后含恨死去。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轻人,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帮助下,淑英终于逃到上海,重获新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绚丽的春天。这部小说表现了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