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历史厚重的成语
1、(释义)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形容历史厚重的成语)。
2、 春秋时期,夏桀被商汤起兵打败,流放到了南巢(今巢湖市域),即《尚书•仲虺之诰》云:“成汤放桀于南巢。”商汤为何能战胜夏桀?夏桀是夏朝的末代国君,为政残暴,生活荒淫,任意虐杀百姓,对外滥施征伐。相传地处东方的有施氏不服,桀以大兵讨伐。有施国佯和,向桀献了一位名叫妹喜的美女。商汤也向桀献一位御厨叫伊尹。其实,妹喜和伊尹负有同样使命,用现代的话说叫间谍。他俩在夏桀身边,一个获取情报,一个传递情报,为汤败桀立下了同等功劳。伊尹为此当上商汤的宰相;妹喜却同夏桀一起被流放。据说,今巢湖市夏阁镇因曾关押他俩而得名。不久夏桀流放到放王岗,妹喜仍禁镇里的阁楼上,直至老死。因此,夏阁有中国第一起冤案所在地之说。
3、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4、(出处)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5、(引玉之砖):自己表示谦虚的话。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
6、►有个楚国的珠宝商人,在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贩卖珠宝。他把一颗最贵重的珍珠,定了最高的价格,并且特制了一个漂亮精致的小盒子。小盒子果然诱人,刚一陈列出来,便被一位顾客看中了,他当场如数付款买了下来。可是这位顾客却把珍珠取出来,还给商人,只把空盒子拿走了。故事中的顾客显然是不识货的,他只欣赏盒子的漂亮外表,却不知道珍珠的贵重。“买椟还珠”这一成语就由此而出。
7、►汉景帝时,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汉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今属郑州)监督齐国、赵国两个战区的军队。吴、楚等七诸侯之乱平定后,汉景帝奖功赐封窦婴为魏其侯。不久,桃侯刘舍免除丞相职务,窦太后多次提议由魏其侯窦婴担任。汉景帝刘启说:“太后难道认为我有所吝惜而不让魏其侯担任丞相?魏其侯这个人平时表现自以为是而洋洋得意,他常常处事轻浮草率,难以担当丞相重任。”终于没有任用他。
8、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9、旗鼓:古代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相当:差不多,不相上下。比喻势均力敌或双方力量不相上下。成语出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另有一说:巢湖东郊有两座山,一是鼓山,二是旗山,两山高度相当,巢湖人有俗语称“旗鼓相当”。旗山是楚汉相争时大谋士范增的故里,遂得名“亚父山”。据唐《括地志》记载:亚父山“在庐州巢县东北五里,昔范增居此山之阳,后佐项羽”。现代史学家郭沫若,有《咏巢湖》诗云:“当年亚父出居巢”。今巢湖市亚父街道旗鼓村尚有两口年久失考的“亚父井”遗迹,山腰修有范增墓,山顶建有亚父亭。无独有偶,福州名寺自古也有“西旗东鼓,旗鼓相当”之说。
10、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11、相传东晋高官桓伊曾在秦淮河畔遇见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两人素不相识,但王徽之知道他笛子吹得好,便询问能否吹奏一曲。桓伊二话没说走下车吹完“梅花三弄”。因为桓伊对音乐太痴迷,谢安曾感叹道,他对音乐可谓是“一往情深”。
12、►出处:典出于《后汉书·赵咨传》:“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13、披古通今披:翻阅。通:通晓。研究历史,通晓Gu今。
14、长年累月:chángniánlěiyuè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15、►出处:典出于《左传·昭公二十年》:“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16、(源远流长)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17、再比如演讲、公开场合的表达,用词措辞,也是检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18、《孟Zi·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19、 从春秋楚地开始,在漫长的朝代更迭中,方城几易其名,春秋至秦朝时置阳城县;汉朝时改为堵阳县;北魏时始置方城县,后又无数次改名,历经时间太短,已无法考证,金代时置方城为裕州,辖管方城、舞阳、叶三县。民国二年(1913)裕州废,又叫方城县。
20、释义: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1、(源源不断) yuán yuán bù duàn 形容接连不断。
22、例句:大禹治水造福万民的传说,千秋万代被人们传扬歌颂。
23、(谦恭虚己):虚己:谦虚,虚心。谦虚恭敬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24、生动有趣的音频课,深入解析,发散思维,轻松掌握小学必学成语。
25、成语释义: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26、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Shi》第三十六回:“众将军年虽弱冠,各负雄Cai,文武兼通,正堪为朝廷之股肱,庙廊之梁Dong。今能顺天知命,解甲而降,准拟青史标名,流芳千古。”
27、5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甜酸苦辣、百爪挠心 错综复杂,心神不定。
28、源源不断,yuányuánbùduàn释义)形容接连不断。(出处)《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29、我们在分享这个城市,也在寻找和我们一起分享的人,欢迎投稿!
30、经年累月----指经过很久的时间;长时间.
31、成语释义: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32、晋·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表现历史悠久的成语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源广流长源:源头;流:流程。
33、(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34、 今天的方城辖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叫“阳城县”,古之所谓“方城”,只不过指的是阳城县境内的方城山,而正式以“方城”作为县名,《魏书.地形记》中曾记载,是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35、透过成语故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历史和文学殿堂的门。
36、(解释):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37、巢湖市东北司集一带的涂山区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民歌的主体产生地,是南音的发轫地,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民歌诞生地。涂山、涂水的发现,不仅说明了巢湖是“禹娶涂山”的发生地,同时也印证和解释了司集这里为何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巢湖民歌的创生地和传承地。
38、(整瓶不摇半瓶摇):比喻真正有学问的人很谦虚,知识浅薄的人才自以为了不起。
39、 词语中的“金汤”,就是指方城县古庄店乡境内的金汤寨。位于古驿道北侧,脱脚河与高庄河之间的突高地带上,金汤寨历史悠久,商朝时,这里叫小金庄,是北部边界的军事要寨,驻守大将名叫金汤,因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因而长期安定,经济繁荣。商王为表其功,依据大将的名字和小金庄三面环水之势,命名此处为金汤寨,并赞扬说:“大商边防均固若金汤大将所守村寨,将万世无忧。”后经逐步演变,“固若金汤”就用来形容城防坚固,牢不可破,成语“固若金汤”的典故即源于此。
40、(尺寸可取):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41、原来“东山再起”里面的东山,说的就是江宁东山。
42、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往余再丧妻,四丧子,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五衷菀结。”
43、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4、 “五湖四海”含义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五湖”源于《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论语•颜渊》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唐人吕岩《绝句》云:“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巢湖”一词始见文献记载,当属春秋《国语》“满于巢湖。”南朝《后汉•明帝纪》有载:“巢湖出黄金。”据宋《通鉴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五湖四海”之“五湖”其中就有“巢湖”。康熙《巢县志》载曰:“《周礼》所载五湖,巢湖居一。”当代较为公认的说法,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为“五湖”。《辞海》原版称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新版称巢湖“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四海”则指东、南、西、北之四海。现在使用“五湖四海”一词,多喻广泛的团结与和谐。
45、年代久远日久岁长岁:年。指年代久远日久岁深岁:年;深:长久。
46、在巢湖流域,民间久有“陷巢州,长庐州”的谚语,说明巢湖、合肥具有毗邻相依的渊源关系。春秋周武王姬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一为“巢伯国”;二为“庐子国”,可谓行政区划上的“此消彼长”。而“陷巢州”则是地质上的“此消彼长”。据康熙《巢县志》载:“吴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2001年在巢湖北岸的护坡下发现唐嘴水下城遗址,证实“陷巢州”不仅仅是传说,而是巢湖地壳运动演绎的结果,正所谓沧海桑田的“此消彼长”。据《庐州府志》记载,肥西三河镇1855年前只是入湖口的一个小沙洲,而到1907年,它的位置却远离了湖滨,至今距巢湖水面已有十五六公里了。现今的巢湖,仍处于不显而易见的“陷巢州,长庐州”变迁之中。
47、穷年累月----穷年:年初到年底;累月:持续几个月.形容接连不断,历时久远.
48、例句:袁世凯所建立的自以为千秋万代的皇朝,其实只是昙花一现的闹剧而已。
49、千秋万代: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50、►出处:典出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