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论语全文朗读
1、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2达巷d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7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5、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6、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7、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8、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9、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10、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2子曰:“君子不器。”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1、(解释):元趄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12、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13、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14、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15、➃ 刘铁芳:育中国少年 成生命气象——中国少年培育实践体系建构(下)
16、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17、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儿童论语全文朗读)。
18、(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1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0、(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21、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22、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23、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24、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25、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26、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27、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28、(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30、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31、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32、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33、➁ 刘铁芳:培育中国人:当代中国的教育自觉
34、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35、注解人学养好。杨逢彬先生是国学大师杨树达的嫡孙,文史名家杨伯峻的堂侄。有学者评价他们“一家三代治论语”。此外,杨先生曾师从北京大学教授郭锡良治学,而郭教授则是著名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的弟子。可以说,杨逢彬先生继承了家学,但又不局限于家学。
36、(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37、史虽繁,读有次。史记汉书二。后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3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39、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40、(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41、《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儿童启蒙的必背读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全文朗读及释义,欢迎大家阅读。
4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3、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44、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45、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46、(解释):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47、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48、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49、(讲解):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50、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51、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5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53、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54、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5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7、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汉书二。
5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59、zǐ yuē gǒu zhì yú rén yǐ wú
60、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6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2、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63、➂ 刘铁芳:育中国少年 成生命气象——中国少年培育实践体系建构(上)
64、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65、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66、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67、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68、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9、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70、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7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72、(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73、[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74、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75、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76、颜回对孔子的儒家学说潜心研究,深刻领悟;以周游六国所得到古籍史册去伪存真,相互论证,帮助孔子整理书稿,丰富儒学理论。特别是他呕心沥血地帮助孔子整理出一部完整的《易经》,给后世留下了惊世之作。
77、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信,吾不知之矣。”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78、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79、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80、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81、(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82、(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83、(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84、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85、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86、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87、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88、(诵读经典)《论语-公冶长第五》拼音童声跟读版
8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90、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91、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9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93、③子曰:“惟仁者,能好人,néng wùrén
94、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95、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96、(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