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农谚解释(摘抄好句80句)

农谚解释(摘抄好句80句)

农谚解释

1、气象与农事关系密切,我们潮州先民在日常的耕作、畜牧、渔猎中领悟天时地理,形成这些朗朗上口的农谚,从而流传下去,指导着子孙后代从事农活,避免因经验欠缺而造成损失。读到这些的时候,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对这些祖辈们充满着敬意?(农谚解释)。

2、意思是到了立春时节,就会出现打雷,就经常有雨。

3、  小雪封地,封不住地;大雪封河封不住河。冬至未到,天未数怎能封住地和河呢。(农谚解释)。

4、意思是如果立春在农历腊月,那么春雨来得比较早;如果立春在农历正月,那么春雨下来的就比较迟。

5、这句农谚是古代人,依据地球绕太阳旋转时,所产生的二十四节气,再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匹配,所产生的记日干支,又再由五行学说,来判断来年的总体天气状况,如是干旱、洪涝、还是风调雨顺等年景。

6、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 虢之谓也。——《左传》

7、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民谚曰: “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明代深谙茶理的许次纾在所撰的《茶疏》中谈到了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8、  星星眨眼,大雨不远。暑天,因水蒸气流动,星星在天空中时隐时现,——即眨眼,预示着有大雨。

9、  大寒,小寒,杀猪过年。这是过去,人们对年的期盼。也有的说,大寒小寒,打春过年的,实际上,过了年打春还是常有的。

10、"雷打秋,低田无收;雷打秋,布袋"却颠丢";雷打秋,高田五石收,低田布袋"倒头抽"

11、对于渔民而言,谷雨节流行祭海习俗。谷雨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过了谷雨,百鱼近岸。”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12、谷雨有雨,“雨生百谷”,谷雨之雨,滋养万物之水。

13、  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种地时,种子不足花钱能卖得到,如果地里出苗不全,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告诫人们,种地保苗是增产的基础。

14、暝,潮汕话中“夜”的意思。潮州人从很久以前就发现,黑夜最长和白昼最长分别为冬到、夏至,恰好合乎天文学的知识。

15、  (小麦)种在水上,收在火上。小麦虽然不像水稻,在水里泡着生长,但是,它是喜水的农作物,只要水肥充足,增产潜力很大,但是,到了夏至,被干热风一吹,三两天就到了收割期,即所谓的收在火上。

16、  天上骆驼云,雹子要来临。对天气的突变,实际的观察,往往预测正确。

17、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对于前人的这种总结,笔者做过观察,这种现象存在,但是不绝对。

18、1927年,海陆丰12000女青年参加粉枪队

19、  燕子低飞沙燕叫,蚂蚁搬家蛇过道。根据动物的特有本能,预测天气,将要下雨。

20、冬至第三天是“壬”日,依据古代人的推理,这样的年景既不是非常干旱,也不是非常洪涝灾害,处于平常的状态,年景算不上好,但也不算差,因此,是一般平常年景。

21、冬至第二天是“壬”日,依据古代人的推理,干旱程度比较轻,但是在农业种植上,是比较缺水的,并不是特别干旱,是处于一般性干旱状态。

22、秋季响雷往往会连续暴雨,造成河水暴涨,便木兰溪下游平原地区泛滥成灾,淹浸农作物,影响收成,而山区沿海高地本来易旱,有雨则作物生长良好,收成亦好这里的布袋即麻袋,装谷物用,"却颠主"与"倒头抽"即袋口朝下,说明谷物无收成或欠收

23、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意味着当天有雨;晚霞行千里,意味着是好天气。

24、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可见,种地不能耽误农时,管理不能粗放,否则收获和效益会很低,耽误一年。

25、"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大寒"当天的天气曾经是农业的重要指标只要这一天吹起北风,并且让天气变得寒冷,就表示来年会丰收,相反,如果这一天是吹南风而且天气暖和,则代表来年作物会歉收

26、"夏至鸣雷,早稻定丰收"夏至鸣雷有西北雨,这种气候对早稻生长有好处

27、冬至到来,农村谚语“一壬旱,三壬平,四壬丰”,是什么意思?

28、  顶着凌,长的成。指春播作物大麦,豌豆要顶凌播种,使播下的种子有一个冷处理的过程,将来到成熟时,籽粒才饱满。这则农谚,已成铁律,违反了还真吃亏。

29、歇斗的意思是中午停歇。这句农谚,说如果雨在中午停歇,那么接下来就会下个不停。用潮州话读起来很顺口,形象生动,还容易记住。

30、“科技支撑、资本家掌舵”,跻身行业5强!鲜美种苗改制五年交靓丽成绩单

31、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 释义: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32、  一步三棵苗。该话是朝着玉米说的,当时种的品种是白马牙,秸秆高,一是不抗倒伏,二是苗密了爱出枪杆(光长秸秆不长棒子的玉米),所以在定苗时,株距要大。

33、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农历八月初一下雨,来年春季会干旱无雨。这是多年的传统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34、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释义: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35、别小看潮汕的“厝”,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美到你晕

36、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37、  麦子掉头,高粱没牛。告诉人们,拔麦子的季节,也是高粱玉米等大田作物趟三遍的时候——莫忘了管理。

38、龙头引领!登海种业如何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39、  羊马年好种田,预备鸡猴那二年。按过去人们的经验,羊马年预示着风调雨顺,多种多收;鸡猴年预示是多灾之年,要以丰补欠。观瞻现在,是现代化农业,无论是羊马年还是鸡猴年同样增产增收,这种农谚,已成过往。

40、不过,以上的农谚也是有一定的地域性,并不是全国地区都适用的。而且对于这些农谚,农村的老人都是深信不疑的,因为这些都是老祖宗数千年的经验和智慧,即便是在今天依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你们说是不是呢?

41、  碱地拿住苗,花子扔了瓢。在过去,我县的盐碱地,占耕地大部,当时没有河水或井水洗碱,每到初春,人工起碱,播种后,出了全苗,在能保住全苗的情况下,遇到充沛的伏雨,玉米高粱定能茁壮成长,穗大籽满。现在好了,被改良的盐碱地,已成米粮仓。

42、民间流传着“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和“芍药打头,牡丹修脚”的说法,还有“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随开无停滞”的谚语,形容这一节气百花盛开的人间春色。

43、  种丢年,不钟收年。就是说,某一种农作物在当年收成不好叫丢年,来年种一定会有好收成,所以有的人,甚至会多钟。现在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人们已淡忘了这种说法。

44、  撇一看二眼观三。以前种的高粱品种是关东青,大蛇眼,其高粱秸秆有丈余,撇苗的目的是促使根须发达,抗倒伏,所以在用锄撇苗时,其技巧就是撇一看二眼观三了。

45、意思是立春若是天气好,整个春季天气都不错,阳光很灿烂。但若立春就阴雨绵绵的,那到清明前后,可能都是没完没了的阴雨天气。

46、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白露种麦气温较高,麦苗会旺长,发育过快,过早消耗肥力,寒露种麦气温较低,不利于冬前发育,分蘖率偏低,只有秋分种麦气温适合于麦苗的发育分蘖,有利于来年的返青和生长。

47、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到了农历五月已是中夏,进入雨季,但是个别年头,就是不下雨,一切下雨的前兆,完全失灵,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上世纪的1968年,是我县历史上最旱的一年,全年只有一些无效降雨,打破“涝不死的昌黎,旱不死的乐亭。”的传统说法,

48、所谓“三句不离本行”,农民就爱聊聊农业,聊聊跟农业有关的一切,诸如谁谁家的水稻长势好、谁谁家的牛偷吃了谁谁家的稻子、谁谁错把肥料施到邻居家的田里去了、谁谁夜里守护辣椒时遇到了野鬼来访、谁谁夜里骑车拉菜去卖的路上听得身后的怪声、谁谁夜里引水浇地时惊遇巨蛇拦路且口喷火焰……即使是一件再小的事,只要经过无数颗脑袋夸张想象,无数张嘴巴添油加醋,它也注定成为惊艳的演义。

49、再次怀疑自己的眼睛~人类可以做到这些么?太酷了!

50、戴胜降于桑:再五日,“戴胜降于桑”。“戴胜”头顶有长毛,又称鸡冠鸟,此时落于桑树,蚕将生之候。

51、  菜园子没神没鬼,靠的是肥和水。菜园子没有神秘可言,只要肥水充足,蔬菜的产出就多,质量也好。

52、民谚 古谚 农谚 谚语 谣谚 鄙谚 野谚 里谚 讴谚 夏谚时谚 遗谚 西谚 谐谚 更多

53、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文心雕龙·书记》

54、春到三分暖。 释义:一到春天气温就开始回升转暖。

55、    农谚,即农业谚语。是几千年来,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里面涵盖了农业及气象,气象又左右着农业的乡间俚语。所以说,农谚对减灾防灾,增产增收,提供的宝贵经验功不可没,农谚,具有地方特色,被一代代人们广泛应用,它句子短小精炼,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笔者愿把前人留下来的东西记下来,作为奉献。

56、  种地喜早又喜晚,喜勤又喜懒。当时是靠天吃饭,有时种地往往是押宝,闯大运,有这么一个故事,1949年发大水,秋后种麦子,墒情很好,多数人家种麦子施了灰土粪,而村里的王家什么肥也没施,到了来年夏天麦子拔节,逢施灰土粪人家的麦子,起了灰疸病,造成减产,而王家的麦子,啥病也没有,没有减产,有一个好的收成。到了1950年秋后种麦,王家因上年得了利,又没施肥,结果到了1951年麦收,他家的麦子产量最低。又有一家,张家,种棉花。到了夏至以前,家家都给棉花定了苗打了单棵,,因张家有事,他家的棉花没有间苗还挤在一起。突然有一天,下了一场冰雹。逢定了苗的,被雹子砸的一塌糊涂,灾后不好恢复,而张家几乎幸免。琢磨一下谚语吧,这就是当年的靠天吃饭。

57、  干耪如施粪,湿耪如夹棍。所谓干耪,土壤水分少,耪上去的土疏松,对禾苗生长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而土壤潮湿耪地,烈日一晒,土质板结,制约了禾苗的生长,所以有以上的总结。

58、  腊月三场挂,来年收棉花。树挂,即雾凇,景色很美。而冬天尤其是腊月下树挂的年头,预示着来年棉花收成好。

59、  立冬不起菜,大雪灌了你别怪。菜,泛指白菜。既然立冬起菜成了惯例,但是,它还有个细则:九月立冬,头立冬起菜;十月立冬,过立冬起菜,九月立冬冷的早,十月立冬冷的晚,究其原因,仍旧是农历闰月与不闰月的原因。

60、为什么潮汕出了那么多大老板?为什么都爱娶潮汕女人?

61、  气象谚语种中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被窝缩狗;五九六九背阴消,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黄牛遍地走。一九二到了冬至,进入小寒,告诉人们,天冷了;三九四九的时候,小寒已过,进入大寒,滴水成冰,冷到极致,狗能钻被窝吗,值得印证;到五九六九的时候,春,迈着蹒跚的脚步走来,冰雪暗中消融;雨水到了,河开了。大雁闪着翅膀,报春来了;再过两个九的时候,蛰伏在地里,叫黄牛的甲虫跑出来了,预示着,要种地了。

62、(唔,潮音方言字,读“m6”,“不”的意思),这是潮汕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经过焚烧的山地土质出现松动,更有被烧死的动、植物作为天然肥料,是很适合开垦、种植农作物。我们知道的古代“刀耕火种”,说的就是这种生产方法。

63、意思:三月是刚好冬去春来的时候,地里的庄稼都刚刚苏醒,急需水分以求生长,而三月份雨水又较少,所以贵如油;四月份的时候,庄稼开始生长,下点雨能松松土,便于锄草等。

64、  伏里不露荚,割了喂骡马。警示人们,麦收以后夏播的豆类,必得在初伏之前出土露荚,不然的话生长期不足,霜来之前不能成熟,收割之后,只能喂骡马。

65、冬天如果看见红色的云彩,那么就意味着要起北风了,人们要注意防寒。这也是潮州人看云识天气的一个经验。

66、“沃”,潮汕话读“恶”,意思是淋雨。这条农谚说的是:中秋的“云盖”月与来年元宵的“雨淋”灯,必然有一定的关联性。

67、  勤管不如懒施肥。这是给懒人的一个开脱。确实,有一些懒人,疏于管理,舍得施肥,获得丰收,如果加上勤劳,不是更好吗?

68、霉,潮汕话要读“棉”,指的是烂坏,水稻的根会被泡坏。这条农谚的意思,是说霜降那一天如果下雨,那么来年田间的早稻会因雨水过多而致稻根烂坏。

69、  二月里寒食,头寒食种地;三月里寒食,过寒食种地。

70、俗语:“人睡三觉,命比纸薄”,连古人都不睡的3种觉,不妨留意

71、  春雨贵如油。春天少雨,而春天既是万物萌发的生长季节,又是春天播种的大好时节,当春雨洒向大地的时候,说春雨贵如油,半点儿也不夸张。

72、小学生作文《漂亮的老师》, 成功将老师惹火, 将家长笑抽

73、躲雨,大家自然也会聊一聊关于雨的话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句徐闻农谚:“雷打秋,有作无收;秋打雷,稻籽结成束。(束,其实这里应读如徐闻话中的锤(tui),与雷(lui)字同韵,难以找到相应的字,姑且以“束”代之。为某物数量多且簇拥在一起的意思,类似“一束束的、一团团的、一簇一簇的”。)”打,也有人根据语境用“压”字。作,意指劳动、干农活。秋,收,在徐闻话里同韵。为了讲清楚这句农谚的意思,我特意上网查一查今年的交秋时刻。网络显示交秋时刻是“阳历2020年8月7日09:06:03”。这则农谚的大意是说,交秋前,即9点06分之前,如果听到雷声,便是雷打秋,预示着这个秋天干旱,水稻因缺水而收获甚微。反之,如果是交秋之后才打雷,便是秋打雷,预示着这个秋季雨量充沛,将看到稻穗一束一束地、颗粒饱满地低垂的丰收景象。

74、意思:正是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要的供水多,例如玉米、棉花等播种成苗,如果来几场降雨,农作物会长的更好。

75、  大腻一根棍,小腻如施粪。过去,棉花起了腻虫(即蚜虫)因无药除治,很无奈,致使越繁殖越多,长时间不退,腻的棉花叶子脱落,只剩主茎,成了一根棍。如果腻虫短时间退去,叶片显得黑绿厚实,所以说,小腻如施粪。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腻虫控制了棉花的速长。

76、意思是是指如果一年中有两次立春,一定是多雨的年份;如果一年中没有立春,农耕就会很顺利,很适合农业生产。

77、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乐亭故乡人网站

78、  秋甲子下雨,百物不成。立秋第一天,人们习惯的叫秋甲子,说这一天下雨,大庄稼成熟时的籽粒不饱满,依笔者看,就看连雨不连雨了,若连雨,影响大庄稼授粉,籽粒肯定不饱满,若不连雨,收成会好。

79、潮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逐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及动植物生长的规律,并最终以农谚的形式将这些经验流传了下来。潮州农谚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具有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对指导农业生产、预测天气变化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以下十条潮州农谚,你知道多少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