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1、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2、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会觉得:你们家有什么私事,比如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可以给你们调停啊!
3、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4、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5、她读《论语》,掀起全世界的孔学复苏,她读《庄子》,以入世的豁达看出世的虚无······
6、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她是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先後在我國內地、港台地區,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進行千余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並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著有《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于丹•遊園驚夢——昆曲藝術審美之旅》、《于丹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及《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人間有味是清歡》、《於丹字解人生》《有夢不覺人生寒》,其中《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版權金獎,國內累計銷量已達600余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余種文字在各國發行,國外銷量已達40萬冊。近年來,于丹教授通過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普及、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掀起海內外民眾學習熱潮。新中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幸邀請到于丹教授,她將以博學的知識、豐富的感情,把中國文化和中國智慧娓娓道來,讓我們跟著她經歷一次“文化之旅”吧。
7、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浸染中国古风,兰心蕙质、谈吐不凡,她又深谙现代传播之学,面面俱到,以生命的感悟激活传统文化的基因。
8、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9、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10、一个人,在社会的煎熬下,舒展个人的生命。这才是最完美的。做人首先要孝,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爸爸或妈妈生病的情况下,送一杯温水、一杯热茶。足以表达女儿的孝心。其实,帮妈妈拿东西、洗几次衣袜,就表现出来。不用做得那么重大,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会非同寻常。于丹老师讲座点燃了我心灵的空间。让我懂得、理解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懂得做人如何孝、顺。所以,人在这个世界上,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不能低头,要舒展个人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非常感谢于丹老师的精彩演讲。篇二:于丹老师的讲座观后感今天早上,我观看了江苏教育电视台的“于丹讲座”,深有感触。
11、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12、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13、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于丹引经据典,文辞优美、观点新颖,用鲜活的事例和充满哲理的语言,阐述了“感悟中国智慧”的深刻内涵,让在场师生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讲座引起我校在座师生热烈的反响。
14、当她以一本本国学论著和一次次精彩绝伦的演讲,鼓舞了一批批人时,她的影响已经与她的阅历、机智、敏捷一起,牢不可破。
15、同学们,让我们脚踏实地,不说空话地一起实践于丹老师的理论吧,一起加油!篇三:于丹老师的讲座观后感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了我们的不朽,我们的墓志铭。
16、讲座中于丹教授以“感悟中国智慧关乎人文 化成天下”为主题,结合古今哲理故事,从“天人合大道至简和君子气象与人格养成”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用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对“中国智慧”的独到见解,充分展示了文化之美、智慧之美、哲思之美,教育广大d员干部在学习、理解国学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的目标。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个小时的讲演中,于丹教授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侃侃而谈,以丰富的国学知识给听众以极大的精神享受。
17、她就是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18、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积极争取了部分于丹教授亲笔签名限量版,见字如面,于丹教授人美,字更富有艺术性,美玉无瑕丹青秀,笔墨端庄功底优,一横一竖,一勾一提,无不彰显了中国人的处世风格:光明磊落、端庄正直。
19、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20、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21、什么是生活?说的通俗点,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理想,享受情调,努力过着自己理想中的日子。若只是为生存而活的话,抛弃了理想,放弃了朋友,埋没的亲情,忘却了情怀,那自问和那些茹毛饮血的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22、我知道了,人从小到大,都要建立两两关系。多在人群中学习、娱乐,而不是信赖于网络,老在家里上网,不出去与同伴玩耍、交流,孩子要多动手,相信只要动手做,没有不成功的。要信赖于用双手实现梦想,实现未来。人从小要建立两两关系,多与同伴们在一起,不要老呆在家里。要与同伴互帮互助,经常聚在一起聊天、玩耍。其次,做家长的,不要娇惯孩子。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23、讲座前,于丹教授分别与到场领导合影留念,踏上了陵城的热土,感受到了陵城人民的热情好客。
24、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 字解人生》《有梦不觉人生寒》以及《此心光明万物生》,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25、于丹老师首先就说:“做人,就要学会自我控制。”于丹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从事有一个小男孩,他脾气非常暴躁,一天要发火许多次。他的爸爸拿过一块木板,对小男孩说,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往上钉一颗钉子,一天下来,木板上竟有30多颗钉子,小男孩很是惊讶,“我不记得我发过那么多次呀!”他的爸爸对他说:“所以,你要学会自我控制。”在几十天的努力之下,有一天他终于不再发脾气了。他的爸爸首先给予他鼓励,接着让他把钉子全拔下来:“你现在虽不发脾气了,但对人家造成的伤害就如这木板上的洞一样,永远不能磨灭。”接下来,于丹老师讲了有关“孝”,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主题。
26、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27、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于丹教授將於1月31日晚上七點做客奧克蘭都會博物館,舉辦《感悟中國智慧》主題演講。
28、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是都市里,原来的大杂院都拆了,建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挨着都送到的事了,已经没有大院一起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的情形了。往往是同在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邻居都认不全。
29、于丹教授是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
30、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31、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shuH)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32、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只要我们从中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终身享用。篇四:于丹老师的讲座观后感今天早上,我匆匆忙忙的打开电视机,收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于丹教授的讲座。看了她的讲座之后,我感受颇深。
33、因为周围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多了。
34、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35、于教授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令人折服.如果中国人都能象她那样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那中国人屹立于世界之巅一定不是梦,感谢于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文化大餐,也为自己生长在中国感到自豪!
36、两个小时匆匆而过,于丹教授的讲座富含哲理、余韵绕梁,她的代表作品国学美文“真善美”系列:《有梦不觉人生寒》和《此心光明万物生》更是凝聚着她的数年心血,不求速度,只求专注。两部作品分别从自我修炼、人生坐标的角度,将于丹私家美文集结成书。
37、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38、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充斥着各种诱惑困扰,不是想要的太多,而是看清的太少。激烈的竞争不仅提升着每个人的能力,同时还改变着大家的心态。
39、观看于丹教授的讲座,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种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40、5月10日下午,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应邀来我区开展专题讲座,区领导、社会各界朋友、国学爱好者共500余人现场聆听了讲座。
41、在讲座中,于丹教授讲解了慈善概念,慈善是由慈悲之心决定的善良之举,真正的慈善之举不仅仅是外在的善行,而是内心的慈悲之心。慈心善行是我们中国民族血脉的一条路,是人心里凝聚信念的一种行为。她从哲学的源头出发,通过中西方思想观念对比,揭叙了德善的理念,引用《周易》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经典,鼓励当代人要看自然,看社会来了解社会规律。围绕“天人合一”“大道至简”“君子气象与人格养成”三方面来阐述“感悟中国智慧”的独到见解,充分展示文化之美、智慧之美、哲思之美,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睿智的故事,对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方面带来一次全方位的启迪,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进一步理解了“中国智慧”的独特创造和价值理念。在引用儒家经典《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溯本归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教育大学生要自律,有自由与尊严,要同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将心比心,清楚自己的价值取向,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坐标系,将自己与时代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做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努力让生活活色生香。她列举了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强调青春是一种信念,信念决定未来发展道路,时代青年要胸怀“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要此心光明,追求光明正大的品格,树立人生的大格局;她从《周易》中“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的“四合”讲起,强调绥化学院的学生要在大学中,学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要对现实有理性的分析,有承诺责任的勇气,要努力从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性中汲取营养,进而实现民族的永续发展。在阐述“君子气象与人格养成”中,引用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讲述儒家人与社会,道家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告诫大学生要看清自我,养成君子气象和天地人格,做到自律、自尊、自由,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做人准则,教育大学生要先行后言,而后从之,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她针对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结合多年教育工作经验,教育青年人要把握住成长的关键时期,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
42、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43、从小有一个孩子,天天与大树玩耍。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脸,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了?怎么不高兴了?”孩子说:“别的同学都有玩具,各式各样。我也想要。”大树慈祥地说:“孩子,你别担心。你可以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卖钱。买你想要的东西。”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买了想要的东西。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孩子仍旧愁眉苦脸。大树问:“你怎么了?”孩子说:“我的同伴们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却没有。”大树说:“孩子,你可以把我的树根做成独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孩子把树根做成独木舟。孩子后来回来了,游玩了世界各地后,坐在大树旁,与大树一同看每天美丽的日出了。这个故事告诉我,这个大树就是父母,而这个小孩子就是我们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孩子享受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回报。而且,父母的教育与孩子的成长也有关系,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鼓励。在人格中学会爱、学会尊敬。这样一个孩子,不论在社会、在生活中,都有一个成功的生活位置,在等着他的到来。
44、于教授文辞优美、观点新颖,用博学的知识,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睿智的故事,阐述了对“中国智慧”的独到见解,充分展示了文化之美、智慧之美、哲思之美,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进一步理解了“中国智慧”的独特创造和价值理念。
45、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