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
1、这正是《瓦尔登湖》的魅力所在:它闪耀着东方的儒家智慧,但也只是巧借儒家经典,抒发对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批判。正是这些散见于全书的批判赋予了这部作品浓厚的美国色彩。自始至终,贯穿于《瓦尔登湖》的是对独立、个人主义的推崇,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社会机构的怀疑。这些恰恰构成了美国人的国民性,每个美国人在读《瓦尔登湖》时或多或少都能与之共鸣,也正因此,在1985年美国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时,《瓦尔登湖》名列首位。
2、在与自我对话中,他重构了生活的信念:删繁就简、回归生命的本质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
3、与这种日益增强的国力、国民意识相辅相成的,是“尚不成熟”的美国文学。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固然产生了诸如《穷理查年历》、《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常识》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图书,但总体而言是乏善可陈的。
4、· 传道拓新育才成林,这些9211高校向一中发来录取喜报
5、也有人说,这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瓦尔登湖)。
6、这座有山有水的沪上名园,如今只留下了一个地名|沈惠民
7、能够推动一个人不断向前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
8、生而为人,我们又都各自独立,有自己想要追求的人生,那么如何在合群与保持独立之间保持平衡,我觉得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9、梭罗的人生轨迹也可以看成是他对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践行。
10、170多年前,就有一位28岁的青年独自一个人来到瓦尔登湖,以山川湖泊为伴,把日月星辰作友。
11、· 上交大、苏大、南邮相继发来喜报,这些一中学子成功被录取
12、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13、· 徐州一中:“六全路径”育人方式入选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14、《皮囊》里有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若我们过度在意这身皮囊,我们的精神世界将在何处安家。
15、鲣鸟。“最后,鲣鸟来了,我以前就听过它们刺耳的叫声,当时它们小心翼翼的从1/8英里外的地方飞过来,从一个树上鬼鬼祟祟的飞到另一棵,慢慢靠近,并不时捡起松鼠掉下了玉米粒,然后坐在一棵倾斜的松树主干上试图很快吞下去。”但它们太笨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很长时间才吃进去。显然,梭罗不喜欢它们:“它们是一群公然的强盗,我很不屑;不像那些松鼠刚开始时有点羞怯,后来就理直气壮的好像在搬自己家的东西一样。”
16、在《种豆》中,作者表达了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作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生活的需要而种豆,而是为了自已的自尊。通过自己亲自种植,收获豆子,并将多余的卖出,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人生的快乐与自尊。
17、1845年,梭罗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18、 人们免不了面临这样一种境遇,那便是经常挨饿不是因为缺少必需品,而是因为没有奢侈品。
19、十八世纪末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在社会上广为盛行,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日益增强,同时西进运动和淘金热也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而南方种植园里黑奴们悲惨的生活更让有识之士对整个社会和政府产生了强烈不满。美国的知识分子在苦闷中寻找社会出路,他们在向欧洲学习时,惊喜地发现,欧洲人在热切寻求东方智慧,想从东方哲学中找到治疗西方文明病的良药。儒家思想就是他们的希望之一。
20、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
21、可是,这样的美景,却正在慢慢消失。农民要将湖水引到田里灌溉庄稼,樵夫不断砍伐湖边的树木当柴火,新修的火车铁轨将经过那里带来污染和喧闹,冬天湖水结出的冰块被凿下来一车车拖走卖到城里。
22、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点。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
23、唯有向内走,才能坚持原则,坚持自我,活出自己的状态;
24、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25、从这儿我得到的启发是,我可以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过一生,而不是别人眼里应该过的生活;生活可以简单,人生不能简单。
26、“你要做哥伦布,回到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新大陆和新世界”,我们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处女地;回到内心深处,与自己来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正视自己。
27、自从19世纪30年代起,美国文学开始和英国文学分道扬镳,走上一条迥然相异的道路。1837年8月31日,爱默生发表了著名的演讲“美国学者”,他批判了当时美国知识界惟欧洲是从的倾向,大声疾呼“美国知识界的独立宣言”:我们要用自己的双腿去走路;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我们要说出自己的思想。
28、我们也许不能够在一个约定的时日里到达目的港,但我们总可以走在一条真正的航线上。
29、就连散步,他都能把时间、空间、和思想融为一体,从而赋予散步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0、一时间,纸醉金迷的生活成了大部分人的追求,甚至不惜牺牲自由和践踏人与自然的平衡作为代价。
31、遥望清晨准时奔驰而来的一列列火车时的感触,与观望旭日东升时的感触极其相似。“火车向着波士顿奔去,它喷出的一串串云烟在它之后的远方延伸着,并向着天际越升越高,顷刻间遮蔽了太阳,将我远处的田园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这一串串云烟犹如在天际行驶的列车,相形之下,我旁边紧贴大地的列车,倒像是一支长矛上的倒钩了”。让人感到这只火驹昼夜不分地奔驰过田野,只有当它的主人需要歇一下时它才会停住。
32、狐狸。“有时还有狐狸的叫声,月光朦胧的夜晚,他们在积雪上奔跑想捕捉鹧鸪或其他野味,他们像森林中的恶犬一样发出魔鬼般的尖叫,他好像有点急躁,也可能想借机表现一下,拼命想寻找光明,希望从此变成可以在街上自由奔走的狗。”为什么呢?因为,狐狸有被猎狗追赶险些丢了性命的经历。虽然,最后仗着狡黠逃出生天,狗便成为它的忌惮。
33、此外,他还在附近的沙土地上开荒种粮,种大米、种豆、种玉米、种萝卜,从瓦尔登湖中舀取饮用水。
34、红松鼠和野兔。“黎明十分,通常是红松鼠叫我起床。它在屋脊上奔窜,或在房子周围乱跑,似乎从森林中跑出来就是为了这个。到了冬天我把大约半蒲式耳还没有成熟的玉米棒剥在门前的积雪上,愉快的欣赏各种动物来吃这些诱饵所做出的不同的动作。在黄昏或夜晚,野兔会准时报道,美餐一顿。红松鼠整天都来,它们的灵活敏捷,给我增添了不少乐趣。”
35、梭罗用他生花的妙笔描绘了瓦尔登湖神奇瑰丽、变幻莫测的美景,将“天堂的一滴”留在了世世代代读者心中,让人无限神往。“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梭罗亲自测量,得知瓦尔登湖深达32米多,周边圆石环绕,山林葱茏,四季景色美不胜收。每天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湖水都是不一样的颜色,深绿、浅绿、湛蓝、浅黄,不一而足。冬天从湖上凿下的冰块也如翡翠和蓝宝石般熠熠生辉。梭罗经常湖中泛舟,“惊奇地发现我自己已给成亿万的小鲈鱼围住,都只五英寸长;绿水中有了华丽的铜色……在这样透明的、似乎无底的、倒映着云彩的水中,我好像坐了氢气球飘浮在空中”。读到这里,我想,如果梭罗躺在晚上的瓦尔登湖上,享受的又该是唐珙笔下“满船清梦压星河”的神奇体验吧。在瓦尔登湖上的悠闲惬意中,梭罗感觉这样的“虚掷”时光让自己很富有,“懒惰是最诱人的事业,它的产出也是最丰富的”。
36、梭罗在湖边隐居了两年零两个月,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一本书,名字就叫《瓦尔登湖》
37、1854年,梭罗出版了《Walden》。时年五十二岁的艾默生早已是享誉大西洋两岸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身为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艾默生在看了《Walden》之后,谦逊的恭维已经追随他十二年之久的梭罗是“美利坚群狮之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他们所处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环境说起。
38、约翰的去世给梭罗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始终不能忘却兄弟情谊的他想到要通过文字来表达他的悼念,但由于各种纷繁的杂务,这个心愿迟迟无法实现。实际上,从约翰去世以后,梭罗的笔记中断了三年有余,直到1845年7月5日才又接上,这足以证明悲伤的心情、繁杂的事务和吵闹的环境影响到他的阅读及创作。
39、购买、并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解决如下的问题:
40、独立后出生的第一代作家在1810年左右开始登堂入室,其中的佼佼者有华盛顿·欧文、威廉·卡伦·布莱恩特和詹姆斯·费尼摩尔·库珀等;这些人的作品尽管很畅销,本质上却和英国文学并无二致,比如说:
41、独立后出生的第一代作家在1810年左右开始登堂入室,其中的佼佼者有华盛顿·欧文、威廉·卡伦·布莱恩特和詹姆斯·费尼摩尔·库珀等;这些人的作品尽管很畅销,本质上却和英国文学并无二致,比如说:
42、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
43、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44、他用双手建造他的房屋与生活必需品,用双脚丈量他眼里的世界,与动物、植物为邻。
45、“啊哈”是一种由衷的惊叹,代表着看到了书中令人惊喜的内容。我在本书中收获了很多很好的句子,已经列举在上面了。
46、生活之所以不同于生存,就在于生存之外的精神追求。
47、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曾办过私立学校、在父亲的铅笔厂工作过,但都没有多少建树。于是他开始实践“内圣”之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中心不远的郊区,瓦尔登湖畔的树林里,梭罗用斧头亲手造了一座小屋,主屋只有14平米,造价28美元,而当时一般房屋的造价是80美元。在这里,他自己种地养活自己,与鸟兽为伴,花木为友,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一年只需工作六七周,其他时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要亲自做实验了解,人们摆脱物欲和虚荣,将生活成本降到最低会是怎样的情形。两年零两个月后,他得到了答案:人们以为的很多必需品,其实是奢侈品。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物质如食物、衣物、安全的住处是很容易获得的,其余的时间完全可以快乐地劳动、休闲、学习、与自然对话、与他人交流。梭罗认为,朴素地生活,便“生活在事物的更高级的秩序中。他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
48、大自然总是平静而缓慢,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和身体的安歇。
49、夜访鲁迅故居,门前有些他文字里走出来的情景|陈富强
50、当一个人学会向内走的时候,才是内心强大的开始。
51、(周谈)岳美缇:俞振飞不骂学生,但要求我们“有‘书卷气’”
52、“真正学会独处,灵魂会更加丰盈,内心会更加强大。
53、第一次知道《瓦尔登湖》是在董卿的《朗读者》节目里,饲养员林兆铭读了一段《瓦尔登湖》描写动物的场景。
54、漆树在屋子周围长得枝繁叶茂,肆意地冲出围好的围墙。有时凭窗而坐,猛然听见一根脆弱的柔枝因不堪负重而折断的声响,然此刻风早已停息。8月间,大片曾在花开时引来群峰的浆果,此时也逐渐崭露出光鲜的天鹅绒般的绯红色泽,也再次不堪重负,最终压断了纤柔的枝条。
55、野鹅。初冬的一个夜晚,“我被一只野鹅的高声鸣叫,吓了一跳。我走到门口,听到一群野鹅拍翅膀飞过我的屋顶的声音如同一场暴风雨。它们低低的掠过我的房子,穿过湖面,飞向美港。”突然,附近一只猫头鹰发出刺耳的叫声,回应野鹅,又仿佛在抗议:“在这样的夜晚,在属于我的神圣领地上你大声喧闹,居心何在?你以为我这是睡觉吗?你以为我没有像你那样的肺和嗓子吗?布—胡,布—胡,布—胡!我从未听过这么令人惊恐的声音,然而,假如你的听觉足够灵敏的话,你就能听到其中的和谐之音,在这广阔的原野上,还从没出现过这种和谐之声。”
56、《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57、“秋天,潜鸟如约而至,在湖水中褪去羽毛,尽情沐浴。清晨,当我还未起身时,它们便开始在林间肆意欢笑了”,你有多久没有欣然赴一场约会,有多久没有开怀大笑了?
58、也就是说,梭罗对自然的探寻,其目的并非为了获取客观的知识,而在于回归自身的灵性。
59、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60、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梭罗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他行事尽量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恰到好处。他在瓦尔登湖并非完全隐居,而是把居住地选在介于闹市和深林之间的地方,离他最近的邻居家只有一英里左右。他种田,也不求种得最好,连杂草都不会彻底清除,因为他认为杂草也有生存权。他吃东西,以素食为主,偶尔也吃些渔猎之物。他吃东西很节制,细心品尝食物之美,以获得精神的感悟和启发,避免曾子所批评的“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品尝了食物的真味,便不会像饕餮似的贪口腹之欲了。他处事上并不恪守教条,而是十分圆融和善。梭罗本来和一个农民定好了要买他的农场,可是农民反悔了,便主动提出赔偿梭罗10美元。梭罗看农民家境困难,不仅没要他的赔偿金,反而给了对方10美元。
61、他们习惯向外索求,要大房子,要漂亮的衣服,要名贵的豪车,要呼朋唤友的热闹,要人人尊崇的社会地位……
62、登,是一个汉语常用字,读音是dēng,最早见于商周时代,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是指上车,主要用于动词表示践踏,脚向下用力,另有姓氏名“登”。引申含义为上,升,记载。
63、 浪掷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挣钱去享受生命最不宝贵的部分的那点有争议的自由。
64、“我并未与世隔绝”梭罗写道,“夏去冬至,火车发出的汽笛声贯穿了我的树林,那声音仿佛在农家院落上空翱翔的老鹰发出的尖叫声,这笛声在向我通报,有许多焦急不安的城里商人即将抵达本镇,就要与他圈内的同行或是与来自他乡的投机商洽谈生意”,“漫山遍野的印第安越橘全被摘光了,连同所有的绒球浆果一并运进城来。棉花装上了车,棉织品卸下来了;棉花装上了车,丝织品卸下来了;书籍装上了车,可是作家的写作才能降了下来。”
65、“湖”的基本含义为陆地上聚积的大水,如湖泊、湖泽;引申含义为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如两湖、湖广。
66、“瓦尔登湖也许就是因为离群索居、含蓄内敛,才拥有这绝无仅有的纯净”,整日忙碌于各种社交饭局酒局的我们,是否还记得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
67、我们说,只能这样的生活呵,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有这样的多。一切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迹,每一刹那发生的事都可以是奇迹
68、我完全没有他们那么伟大,不大可能也出一个名著。但我的体会是:人需要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总结自己收获,并记录下来。就像书中说的:我认为每个作家迟早应该朴实真诚地记录他自己的生活,而非只是描述他听来的别人的人生。
69、这里所说的“超验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兴起的一种哲学运动,其主要人物有爱默生、梭罗、玛格丽特·富勒、阿摩司·勃朗森·阿尔克特等人。
70、在瓦尔登湖畔,梭罗全身心格物,以达到对世界的全面认知。他早起在湖中沐浴时,告诫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远离尘嚣的地方安静地思考、细致地观察,他对教育、慈善、农业、商业、政治、宗教等问题获得了全然不同于世俗观念的新认知。
71、梭罗过着最简朴的生活,却有最丰富的精神世界。
72、因为生活并不舒心,所以梭罗渐渐萌发了搬离康科德镇的想法。1844年底,爱默生以每英亩八美元八美分的价格,买下了瓦尔登湖边十一英亩林地。于是梭罗在1845年3月底来到了瓦尔登湖,动手搭建一座十英尺宽、十五英尺长的小木屋;等到7月4日,也就是美国的独立纪念日,终于如愿以偿地开始了那段将会在后世成为传奇的独居生活。
73、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在大自然中感知自我,重塑自我,内心曾经有过的冲突和愤懑都被化解了。
74、带着这些疑问,他开始了长达两年又两个月的实验。
75、超验主义的基本理论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假设:
76、这里没有得失困于心,没有对错烦于脑,没有喧嚣乱于耳。
77、梭罗的小屋建在一座小山的山腰上,位于森林边缘,被一片松树和山樱桃的幼树林簇拥。在前院四处还生长着草莓、黑莓、长生草、狗尾草和黄花紫菀,还有矮橡树、野樱桃树等。到了秋色漫山,野樱桃一挂挂垂吊着,虽不可口,却也是大自然的赐予。
78、后来他把这段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汇集成书,《瓦尔登湖》就此问世。
79、一本曾经渴望阅读的书,真正捧在手上时,我却无法发现和享受它的美。
80、瓦尔登湖是一处幽静的名胜,这里因为有了梭罗的小屋以及他的文字而成为文学的圣地和精神的家园。
81、这部《瓦尔登湖》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影响,被誉为绿色的圣经,被评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
82、一百多年前,有个叫亨利·戴维·梭罗的人,在1845年7月4日的那天,他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安家落户,过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
83、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84、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瑕。……
85、再回首,上图1215室的“补天之手”|唐吉慧
86、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艰辛,但贵在简单。
87、瓦尔登湖,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特,附近的湖泊,是一处幽静的名胜,这里因为有了梭罗的小屋以及他的文字而成为文学的圣地和精神的家园。
88、从康科德火车站到瓦尔登湖,距离大约五公里,这里没有公共交通工具,也没有出租车。
89、而精神上的安宁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90、这种超凡的心态让他隔绝物欲横流的污染,抵挡住了外界的冷嘲热讽,思想高度突飞猛进,写出了流芳百世的《瓦尔登湖》。
91、只有我们安静下来,走进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才会发现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高级的修行,是向内走。
92、点击题目下方:古典文化精粹,免费关注顶尖文化平台
93、约翰出生于1815年,和梭罗相差只有两岁,彼此间的感情非常深厚。约翰在担任康科德学院院长期间,梭罗出任古典学教室,他们还一起共事了三年多。到了1841年,约翰罹患了肺结核,身体越来越差,并于1942年去世。
94、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光,才能给灵魂必要的生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