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黑格尔哲学批判41句集锦

黑格尔哲学批判41句集锦

黑格尔哲学批判

1、Ⅰ.真的精神;伦理。Ⅱ.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养。Ⅲ.确定自身的精神,道德。

2、人类基于我们对客观存在的整顿,以不同的逻辑形式来联系不同的世界万物,我们将其称为逻辑,这是人类主观的整顿。

3、然而,无神论、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抽象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违反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相反地,它们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4、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影响。

5、正如张志伟版《西方哲学史》中写道,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也就是精神是自然的本质,自然是精神的异化呈现,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而所谓的异化指的是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黑格尔哲学批判)。

6、比如,黑格尔说种子有转变为他物的冲动,因为“他物”是与种子自身有矛盾且超越自身的,也正是矛盾的本性,这才使得种子转化为他物,也才有了不同的世界万物。

7、因此,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8、在著作中,马克思将批判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有关国家和法的论述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几乎是逐节的批判。在他看来,黑格尔把观念变成独立主体,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观念的内在想象活动”。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这种头足倒置的思辨唯心主义,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家庭和市民社会使自身成为国家”,“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在分析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同时,马克思结合德国和整个西欧的政治状况,揭示了个人存在同社会存在的分离,指出其主要原因是现代国家不可能实现人的普遍本质和人民的利益。只有“真正的民主制”才能消除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政治领域同社会领域、国家公民和作为社会成员的市民的分离。“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人民绝对有权利为自己制定新的国家制度。这表明他已经接近阐明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同时,马克思在批判中还揭露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实质是颠倒现实关系,本来是出发点的事实却被神秘地变成观念的产物,即黑格尔“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自身已经形成了的并且是在抽象的逻辑领域中已经形成了的思想来发展自己的对象”,而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唯心主义就在于“使政治制度同抽象观念建立关系,把政治制度列为它的(观念的)发展史的一个环节”。

9、然而,黑格尔很快就觉察到,主观宗教与客观宗教的区分不仅反映了信仰和知识的区分,而且也隐含有限与无限、个别与普遍、主体与客体的二分。这是他不能接受的,因为他始终受到希腊人万物一体哲学的巨大影响。于是,他开始拒绝康德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区分知识和信仰)是建立在主客体分裂的基础上的。他要用“爱”这个来自基督教的概念来克服主客二元分裂与对立,以及一切以此二元分裂为基础的二元分裂。

10、《西方哲学史》∙ 弗兰克 ∙ 梯利著/贾晨阳解本远译

11、亦称《克罗茨纳赫手稿》。马克思一部未完成的书稿。1843年3月中至9月底写于克罗茨纳赫,原稿共39张,其中第一张没有保留下来,标题为出版时所加。首次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1卷,标题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国家法批判(§§261—313)》。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

12、而阿多诺作为一位犹太人,而且在二战中遭到迫害的犹太人,对希特勒的罪行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用哲学的武器对纳粹罪行,以及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不仅仅是阿多诺,犹太裔哲学家波普尔也曾经讽刺黑格尔说:“黑格尔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粗鲁愚蠢之人如何成为历史的开创者”。

13、亦称《克罗茨纳赫手稿》。马克思一部未完成的书稿。1843年3月中至9月底写于克罗茨纳赫,原稿共39张,其中第一张没有保留下来,标题为出版时所加。首次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1卷,标题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国家法批判(§§261—313)》。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

14、德国哲学家霍斯特曼曾概括黑格尔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性概念有如下三个要点:(1)只有一个理性,无论什么现实的东西,都是这一理性的表达;(2)必须将此一理性思考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3)此一理性作为现实的全体(dieGesamtheit)将在一个认识过程的架构内变得清晰可见。(119)作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和现实的全体的理性,就是绝对。(120)“绝对”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上面述及的所有那些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都是它的不同面相和说明。

15、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同时也是马克思严肃的自我批判。在黑格尔看来,现实的理念即绝对观念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抱着一定的目的进行活动的。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家庭、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理念在运动过程中从自身把家庭、市民社会分离出来。因此对黑格尔来说,重要的不是在国家中寻找人的活动,而是“在国家中寻找逻辑概念的历史的再现”。马克思在评述黑格尔的观点时说:“国家制度是合乎理性的,只要它的各个环节都能消融在抽象逻辑的环节中。国家区分和规定自己的活动不能根据自己特有的本性,而应根据概念的本性,这种概念是抽象思想所固有的被神秘化了的动力。因此,国家制度的理性是抽象的逻辑,而不是国家的概念。我们得到的不是国家制度的概念,而是概念的制度;不是思想适应于国家的本性,而是国家适应于现成的思想。”(2)(P267)

16、这句话原来出自: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17、《黑格尔著作集  逻辑学》∙ (德)黑格尔著/先刚译

18、《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d(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19、而一旦达成对立面或达成否定,就会使得原有实体分裂而成为新的实体,然后作为实体的主体和客体在正反合螺旋式的辩证演进逻辑中达成统黑格尔最终将主体、客体整顿为“历史过程上”的合二为一。

20、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21、由此,我们会看到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化学兴盛和生物学逐渐兴起的时代,而这两种自然科学的演进思绪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黑格尔。

22、第因为这种观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所以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或者说,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作为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绝对的因而也是最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

23、更重要的是阿多诺支持,概念本身就具有“纯粹性”,就像柏拉图的理念是完美和绝对的一样,概念本身就会表现出一种“同一性”的倾向,比如我们用苹果这个概念,把所有不同的苹果“同一化”了,而我们又用“水果”这个概念,又进一步同一化了,包括苹果在内的所有水果。所以概念本身具有“同一性”的倾向。

24、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根本,矛盾统治着一切,即任何事物都会向着对立面、否定面转化,没有矛盾的对立就没有生命、运动、成长和发展,一切都将是静态的存在,但是并没有绝对静止的存在。

25、[ⅩⅩⅨ]如果我知道宗教是外化的、人的自我意识,那么我也就知道,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不是我的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外化的自我意识。这就是说,我知道我自身的、属于我的本质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宗教中,倒是在被消灭、被扬弃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

26、即在洛克哪里表达的物质实体或客观存在的“首要属性”和精神存在的“次要属性”,在黑格尔这里被统一了。

27、(5)对象的否定,或对象的自我扬弃,对意识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或者说,它所以知道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是由于意识把自身外化了,因为意识在这种外化中把自身设定为对象,或者说,由于自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而把对象设定为自身;

28、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29、(6)另一方面,这里还同时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30、在这里不应把外在性理解为显露在外的并且对光、对感性的人敞开的感性;在这里应该把外在性理解为外化,理解为不应有的缺点、缺陷。因为真实的东西毕竟是观念。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而既然抽象的思维是本质,那么外在于它的东西,就其本质说来,不过是某种外在的东西。抽象思维者承认,感性、同在自身中转动的思维相对立的外在性,是自然界的本质。但同时他又把这种对立说成这样,即自然界的这种外在性,自然界同思维的对立,是自然界的缺陷;就自然界不同于抽象而言,自然界是个有缺陷的存在物。[ⅩⅩⅩⅣ]不仅对我说来而且在我的眼里看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即就其本身说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有一种为它所缺少的东西。这就是说,它的本质是不同于它自身的另一种东西。因此,对抽象思维者说来,自然界必须扬弃自身,因为他已经把自然界设定为潜在地被扬弃的本质。

31、主要之点就在于:意识的对象无非就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

32、(3)这种外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

33、西方哲学中充满了这样的二元对立,而实际上这种二元对立思想的本质是“一元”的,因为他们总是在强调某一种理念的第一性和主导地位。

34、在黑格尔看来,人是理性的,实在、事物、历史、自然、世界、天文系统、有机生命体也应该都是理性的、逻辑的、有所目的的。

35、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期间就关注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并深受影响,而《莱茵报》时期的经历需要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动摇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退出《莱茵报》编辑部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学著作,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物主义论述,则直接推动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

36、**封面图为前苏联建筑,图源为sohu.com。

37、总之他们忽略了有主观的实践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马克思在剖析德国现状时痛心地说道,“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

38、德国人民要求解放,不仅要批判德国的先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作为这种制度抽象继续的黑哥儿法哲学

39、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40、同时,辩证演进方式在黑格尔看来可以有效的消解“知”和“在”的分离,因为在黑格尔的方法下,其“知”的方式是直接针对“在”本身的,也就是辩证演进的逻辑不仅是人类思想本身的主观逻辑模型,而且在黑格尔看来也是宇宙万物本身的演进逻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