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1、舒本华在分析黑格尔哲学错误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揭露了它在当时德国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2、 在追其本溯其源之后,“四良知说”的脉络,算是有了基本的交代。至于“四良知”的经验性格的体知,究竟怎么样去具体地实现,辄留待后续的章节做详细地论说。
3、 事实上,有关知识价值、道德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的“真”“善”“美”三论题的维度,在康德以降,已然成为了宇宙哲学抑或人生哲学的一种思维范式或定律,乃至后来的很多哲学家都受其影响。假使是单单讲“真”“善”“美”其中的某一维度,这在古希腊以来的思想脉络的展开里,可谓俯拾皆是,而把这三个维度一并纳入到统一的体系里面,乃使得从“真”的问题到“善”的问题,从“善”的问题到“美”的问题,形成逻辑而缜密的演绎秩序的链接关系,辄大抵是从康德那里开始的,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4、b.效验主义的实践儒学三要素之与康德说的比照
5、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化是指:从概念上的辩证法到现实中的辩证法,强调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6、 把孟子的“是非”观念接续过来,并将以善端为本的儒家“良知统绪”做进一步发展,当然是在阳明这里有一特出的贡献。
7、黑格尔的这套理性主义哲学,对于非理性主义哲学家舒本华来说不啻是一个神话,他根本无法理解。舒本华对于理性自有他的另一套看法。在舒本华看来,人的认识不过是由非理性的意志所派生、并为它服务的工具。他将人对表象世界的认识分为两种:直观认识和理性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理性的功能只是在直观的基础上“构成概念”。概念是一般,它是直观的复写,它的内容全部来自直观,是对于同类直观认识共同属性的概括。根据上述两种认识产生的过程,舒本华指出,只有直观才是“真理的源泉”,而理性的作用只是保存知识、传达知识、运用知识。
8、本讲是实践儒学三要素的体知、体觉与效验主义的关联之问题的讨论之延伸。
9、卢梭的“公意”概念有两方面的性质:第一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集合概念。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第二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它是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
10、他们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11、孟德斯鸠1689年—1755年,著有《论法的精神》等。
12、胡兰成的自大甚至使他有点看不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爱因斯坦因为没有中国历史的情操及中国人的易经礼乐作其思考的背景,所以虽然天才却难闻大道。换言之,他的学说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所以能通向真理。他并且将中国的礼乐之学与数学、物理学、哲学一起列为世界的几大基础学问。但西方可没有什么礼乐之学,他们的文化知识结构岂非是缺失的?但人家还是一样有自己的文化与创造,自己的文明与科学,一样发展到今天。可见,礼乐之学是有没有都可以的,但数学、哲学、物理学都是不可以没有的。那么,礼乐之学如何能和它们一样并为世界的基础学问?
13、第在认识领域。认为绝对真理永远达不到,只能是一定范围、一定约束条件下的真理,也就是中国古语所说的“花无百日红”。
14、这是近期听《费尔巴哈论》讲座的课程笔记,同时根据读原著的感受做了一些补充。
15、表面上看,这三个原则没任何问题,但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
16、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自然规律是由人确立的,没有这些思维形式就没有自然界的法则。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
17、 由上述的讨论,不难看出从“本体”到“存在”,从“存在”到“是”的逻辑轨迹。这样的逻辑轨迹,意味着“是”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也即是“本体”的问题。也正是基于这样子的存在论的因素,我们倾向于把是非范畴的认知,放在超拔于真假、善恶、美丑三个问题的位置来对待,即以“知是知非”来统帅与总领“知善知恶”“知真知假”以及“知美知丑”。
18、 我们知道,“良知”这个概念最早可溯源到《孟子·尽学》那里,所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讲的是“不虑而知”为前提的“良知”。这个“不虑而知”,以我们现在的话讲起来,便是:不假思索乃即能获得的道德认知。但问题是,不假思索的接近于潜意识的那样“不虑而知”性格的良知本体,究竟该做怎样的内涵界定,则在孟子这里并没有讲。
19、(从笔者的划线密度也可见此书的“思想浓度”)
20、黑格尔认为,“客观精神”阶段所实现的自由或主体性是有限的,然而精神的本质却是无限的。因此,精神的发展必定超出有限而进入无限,超出社会历史进入绝对精神阶段,进而到达自由的最高存在。“绝对精神”阶段分为三个环节:艺术——宗教——哲学。这三个环节都有一个共同的对象或内容,那就是“绝对”(真理)。
21、最后要说的是,尽管不很认同胡兰成的理论,但必须承认,他的确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而且自成一家。纵观《大自然的五个基本法则》,胡兰成是以文学家的笔去做哲学家的事,倘若止于哲学,本来也蛮好,然而他竟亦涉入科学了,将一些不知道有没有的假想与实在意义上的真实混为一谈,就难免不靠谱了。
2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3、恩格斯进一步反思,他认为黑格尔的方法(辩证法)具有革命性,但黑格尔的问题在于方法和体系之冲突,也就是辩证方法和唯心体系的冲突。
24、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然法派生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和独裁专制。
25、法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但它是最为彻底和影响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在后来的世纪里影响深远。
26、霍尔巴赫:著有《揭穿了的基督教》、《自然的体系》、《健全的思想》、《社会体系》等。
27、它的特点有: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进步的运动。法国启蒙思想主要代表了新兴的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是先进阶级的思想和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对本身就具有直接进步性的自然科学的概括反映。
28、恩格斯看来,黑格尔有进步性,但他的问题在于“辩证方法和唯心体系的冲突”。
29、结果会如何呢?当然得看人类自身善性与恶性的矛盾运动的结果了。
30、 康德哲学“又叫做批判的哲学”(同上书,第258页),之所以将批判的性格推至如此重要的地步,乃是基于康德自己在《纯粹理性批判》(莱比锡1818年第六版)序言第XVIII—XIX页的所讲:“首先是对于认识能力的批判”,“在认识之前,我们必须考察一下认识的能力”。故,也根底于这样的“认识能力”的考察,遂形成堪引为康德哲学之典型的“三大批判”论著:《纯粹理性批判》(A版,1781;B版,1787)、《实践理性批判》(1788)及《判断力批判》(1790)。这三大批判论著,实际上涉及到三个理性:理论理性、实践理性(也叫道德理性)及判断理性。这三个理性因为都是先验的或者纯粹的性格,故而与其关联的三大批判,亦可以叫做“先验的抑或纯粹的理论理性批判”、“先验的抑或纯粹的实践理性批判”(或者也叫做先验的抑或纯粹的道德理性批判)及“先验的抑或纯粹的判断理性批判”。“先验”与“纯粹”的概念,之所以可以形成相对意义上的接近或等价,依照康蒲·斯密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一书第96页的说法,乃跟“纯粹”一词大体上的四种用法有关:(1)“纯粹的”意谓“先天的”,两者同义,而与“经验的”意义相对峙;(2)“纯粹的”意谓独立于经验的绝对性,乃与独立于经验的相对性相对峙;(3)“纯粹的”意谓不混杂于经验的知识性格的描述,与此相对峙乃是“混杂”义;(4)“纯粹”意谓就经验的超越与本体的把握,而与“内在的”意义相对峙。
31、强调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
32、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33、重点:舒本华向理性主义哲学权威挑战,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舒本华说黑格尔哲学是“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话——无意义的疯狂的词组”,“只有在疯人院里听到过的最大的狂妄”。舒本华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舒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34、而人值得崇拜的特质是人际感情,即“爱的宗教”。
35、i.康德说之基于信仰与知识、本体与现象相区隔的第一设定(知识范畴的先天综合判断)
36、拉美特利:著有《人是机器》、《人是植物》、《各派体系的提要》等。著名观点:“人是机器”。
37、相对来讲,量变质变规律的特点如果相当于认识中的直观性的话,那么对立统一规律的特点就是相当于认识中的直接性,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则是相当于认识中的间接性,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感性、知性和理性。
38、“未来的哲学要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被驱逐,之前的哲学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关注内容广泛。但是,未来要只研究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
39、等等,你是否注意到上面这段提到了⌈本质⌋一词?凡事追问本质,可能是人类特有的意识。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赵林教授在《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这样讲:
40、黑格尔的理论体系有3个特征:唯心的、终极的、强制的。
41、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2、都一致肯定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霍尔巴赫说:“物质是凭着自己固有的力而活动,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冲击使它运动的。”
43、他受牛顿的自然观的影响,推导上帝存在是必然的。宇宙需要一个最初的推动者;有限的物质的运动和引力需要上帝给与;思维需要上帝置入到物质中。
44、ii.实践儒学三要素的易自我范畴的第一设定
45、思维:是头脑内的观念,对应着普遍性。是指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可简化为一个统一的概念。
46、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舒本华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唯物主义。在舒本华看来,唯物主义也是一种错误的哲学,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它也不懂得主客体二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存在前提的,主体既不能独立于客体并产生客体,客体也不能独立于主体并产生主体。“须知‘没有一个客体无主体’就是使一切唯物论永不可能的一条定律。”由于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因此舒本华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流行也助长了唯物主义的传播:“当今一代学者的头脑被黑格尔的胡说搅乱了:他们不会反思,既粗俗又胡涂,完全沦为一种从蛇妖的蛋里爬出来的浅薄的唯物主义的牺牲品。”“……早就埋伏在那里的唯物主义便昂起头来,与它的伙伴、有时也称作人道主义的兽道主义手挽着手大出风头。”舒本华在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他对于这一哲学特别痛恨,他在写给弗劳恩施塔的信中表示了对这个“被人们供上神几的复活了的德谟克里特”的忿恨之情。
47、不仅能够体会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需要对中性经济理论进行改编社会属性,才能够学习解读到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875年,马克思完成了《对德国工人d纲领的几点意见》写作,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设计与写作。
48、恩格斯认为,这种机械的、非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错误的。
49、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它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50、对于牛顿的晚年,人们普遍存在一些误解。认为牛顿开始相信上帝。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微积分的研究是牛顿晚年的研究重点。微积分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导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函数形式,但具体函数物无从知晓(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谁和谁呈正比或反比关系,但作为初始条件的比例系数不知道),只能通过实验得知。所以,牛顿提出“上帝第一次推动”这一个概念,就是说,像密度等物质固有属性是大自然自己制定的,无法更改,也无从推导。而人们的误解普遍来源于“上帝第一次推动”,误解为“上帝第一次推动力”(牛顿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力的物理概念,牛顿定律是牛顿通过动量形式表达出来的)。
51、在对比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过程中,胡兰成每每流露出一种盲目的自大。在他看来,西方的科学、哲学无非旁流小道,中国的文化才是大道。中国的古人早知道宇宙万物是怎么回事了,而西方的科学家至今依然什么都没弄明白。也不问问,若是如此,何以现代的科学发现与科技创造几乎都是西方的。是,中国古人知道圆啊方啊阴啊阳啊这些个道理,但知道这些道理又怎么样呢,能产生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计算机、人造卫星吗?
52、“百科全书派”在认识论上的缺陷是,他们的反映论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人类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没有正确认识主观能动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没有把正确认识看作是一个深化的过程,而是一种“一次反映论”。
53、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54、这里的“命”,首先是指人对自己过去或未来状态的必然性的看法,是主观的,或者说是对人和事注定会发生的结果的看法。其次,是否真有其事或符合客观则需要验证。必然性的表述,类似假言判断的形式:“只有………才会……”。也就是说,“只有……”才是必然性发生的条件。但是作为人的“命运”这种必然性,不可能像假言判断说的那样简单只有一个必要条件,而是可能需要Nn个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充分必要的条件。若只知道一点条件,不知道诸多条件,则心灵就是不自由和不安宁的,好像活在偶然中,这个偶然似乎就是必然的命运。N多的认识不了、掌握不了的条件,使得我们不得不活在灵魂的宿命中,心理上,宿命是以化妆成必然性形式出现的偶然性。譬如烧香拜佛、看手相看脸相、查骨相查五行和排八字,以为神佛和自己的相、八字和五行就是自己命运必然性的决定条件,并以为买了高香、向神佛和算命先生交了钱后,这些支配者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相信这些东西的人会拿出所谓的“统计定律”做出“真的很灵啊”的证词,但即使有大概率的统计定律也不能替换因果分析。这些东西因为无法证明因果关系,故只能算“信仰”,信仰不是道理不需要证明。
55、 而如是的工作,要下抵王阳明哲学,才有朗然的发展。即,“良知”的范畴乃是经了王阳明的一转手,方才除了孟子的原义之外,而涣然增添了重要的意思,醒人眼目。
56、 在阳明那里,就善恶的认知,首先是根底于身体的体察与认知,这是经验主义的实现过程。但善恶的明辨,并非止于此,也即绝不是在每个人的自我的思维世界里,有个善恶的观念建立了起来,就是知善知恶了,或者说良知的达成了。须是将这样的知善知恶的经验性格的体知,进一步推到为善去恶的体觉层面,从涵养实践上去加以真正地落实,方才算是知善知恶了,或者说良知的达成了。这在阳明的《全书》八之《书朱守乾卷》即有近似的说法:“人孰无良知乎?独有而不能致之耳。……良知也,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又在《与顾东桥书》有这样一则话:“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
57、作为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它在辩证法发展史上经历的过程恰恰与这一规律的本质完全吻合,真正体现出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特点。
5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59、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巨匠,其开创性的提出了人类认识的基本原则: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60、正如在之前文章《原创:如何成为最有效率的人:“三层两轴”方法论(上)》(点击链接可阅读该文)中所说,每个人的思维框架实际上都包含“领域-战略-哲学”这三个层面的内容,要到达和在哲学层面有所精进,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的行动实践提炼、研究领域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思考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笔者的感受看,善于从哲学中汲取思维营养的人,往往更容易有开阔的格局。
6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
62、从“个体和群体”之分的角度,此前的哲学家“重个体,诞生英雄史观”,马克思主义“重合力,诞生群众史观”。
63、主要揭示出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点,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两方面。这就是哲学规律具有的特点,上升到本质高度把握客观存在的现象联系。
64、那些“有教养的人”逐步丧失了研究兴趣,他们担忧的只是职位和收入。而马克思主义要在劳动发展史中理解社会史。全书总结为一句话: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65、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66、舒本华根据自己对理性的看法来审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他认为后者完全歪曲了理性,是“在一种完全虚构的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67、 在“四良知说”的语义结构里,“知是知非”,之所以可以成为“知善知恶”“知真知假”“知美知丑”三个问题的概括与总领,除了前面所讲的因素外,还在于此“知是知非”,盖也可以转化为存在论的认知问题来看待。
68、所以,对宇宙的探索,我以为应该交给科学家。而对宇宙的思索,必须基于科学。胡兰成对宇宙的思考,则全然是哲学式的。他认为宇宙起源于无,而无中又有意志与息;从息的呼吸中又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则生出素粒子,素粒子就是万物之初,介于物质与非物质之间。但是素粒子如何形成星球、星系、生命乃至如今看到的整个宇宙的图景,胡兰成就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因为要描述这一切,就得进入科学的层面,解说实际的事物,不能只是形而上地泛泛而谈了。据说胡兰成花了十多年时间研究天文物理学,所以诸如星球怎么形成生命如何出现这些他未必不知道,但他或许以为只要把最基本的问题解释好了即可,其余的具体的知识可以交由现代科学去说明。
69、路德维系·费尔巴哈(1804—1872),他批判宗教神学,坚持无神论,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揭露且认为宗教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人的类概念,宗教的基础是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及依赖感以及宗教的反动的社会作用,宗教批判的局限性在于缺乏阶级观点和实践观点,进步意义在于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认为人的本质是利己主义和爱,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引出道德基本原则,合理地节制自己和对人以爱。把爱神秘化,呼吁建立爱的宗教。费尔巴哈的哲学为建立人本学唯物主义提供了基础。
70、黑格尔关于人的命运由内因决定的观点使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命运的主宰者……这意思就是说,凡人莫不自作自受”(同前P310)。他直指人心:凡不认为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就是把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去抱怨别人,归咎环境的不利,或向别的方面推卸责任。则也就是不自由的观点,同时就是不满足的源泉。反之,假如一个人承认他所遭遇的横逆,只是由他自身演变出来的结果,只由他自己担负他自己的罪责,那么他便挺身作一自由的人,他并会相信,他所遭遇的一切并没有冤枉。一个人在生活中得不到平安,并且不满意于他的命运的人,遭遇着许多乖舛(chuǎn)不幸的事,其唯一原因即由于他心怀错误的观念,总以为别人害了他,或对不起他。诚然,我们日常所遭遇的有许多事情,无疑地是偶然的。但偶然的遭遇也基于人的自然性。只要一个人能意识到他的自由性,则他所遭遇的不幸将不会扰乱他灵魂的和谐与心情的平安。所以必然性的观点就是决定人的满足和不满足,亦即决定人的命运的观点”(同前P310)。
71、二是后期的以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为特征的、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百科全书派”。
72、第科学发展与思维方式。18世纪的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metaphysics,本体论、形而上,19世纪整理材料,辩证法。
73、第二个角度:是“个体还是群体”决定了这个链条?
74、首先,卢梭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是从天然平等向社会不平等的过渡。关于人类的这个第一个过渡,他主要的观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