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成语
1、之后,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孔子的故事成语)。
2、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3、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名言。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4、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5、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6、蜗角之争: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7、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8、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9、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10、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11、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
12、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为富不仁 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 )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万章句上》)
13、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14、孔子在去郑国的途中,和弟子们走散了,就独自站在外城的东门口,等候他的弟子们。因为是在冒着生命危险赶路,加上一路上的风餐露宿,孔子就显得很狼狈,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穷困潦倒、失魂落魄的小老头。
15、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16、(成语释义)醍醐灌顶,是一个汉语成语,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灌顶:浇到头上。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17、孔子:我会打架,也会做饭,我听不懂鸟儿在说什么,吃多了要散步……
18、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19、(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20、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21、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
22、 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可以弹别的了。”
23、(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24、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25、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6、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27、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28、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经》,他反复钻研该书,把该书的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三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十翼》与《易经》附在一起,作为《易经》的补充部分.
29、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从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获益匪浅;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话,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人总有“贤”与“不贤”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30、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31、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32、心如死灰: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33、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34、另有《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解释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35、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36、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依然在弹那首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换一支曲子了。”
37、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38、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39、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0、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41、孔子:一个人啊,必须要有仁德。遇到了能发扬仁德的事情,就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去做。
42、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匆匆》一诗里开头的几句。古往今来,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南宋儒学家朱熹在《劝学》中也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其实,这种感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就出现了。
43、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44、初入官场时,他虽然官职很小,事情也琐碎,但是他都能做到近乎完美。在官场上,他一步一步凭借着自己超凡的能力和学识不断得到提拔,坐到了代理宰相的位置。
45、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46、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47、这个成语,很多人都误解了!这个成语讲的就是孔子,但并不是说孔子太穷了,三个月都买不起肉吃。
48、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49、(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0、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