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冯骥才简介(摘抄好句76句)

冯骥才简介(摘抄好句76句)

冯骥才简介

1、2014年(72岁)1月,任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2月,在京主持“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新闻发布会”。5月赴保定探访大汲店和忠义村。6月在京召开“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启动仪式”。9月访问俄罗斯。

2、寥廓的人生有如茫茫的大漠,没有道路,更无向导,只在心里装着一个美好、遥远却看不见的目标。怎么走?不知道。在这漫长又艰辛的跋涉中,有时会由于不辨方位而困惑;有时会由于孤单而犹豫不前;有时自信心填满胸膛,气壮如牛;有时用拳头狠凿自己空空的脑袋。无论兴奋、自足、骄傲,还是灰心、自卑、后悔,一概都曾占据心头。情绪仿佛气候,时暖时寒;心境好像天空,时明时暗。这是信念与意志中薄弱的部分搏斗。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在克服外界困难的同时,又在克服自我的障碍,才能向前跨出去。社会的前途大家共同奋斗,个人的道路还得自己一点点开拓。一边开拓,一边行走,至死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真正的人都是用自己的事业来追求人生价值的。作家还要直接去探索这价值的含义。  

3、2007年3月,小说《抬头老婆低头汉》获得小说月报短篇奖首名;4月,散文集《灵魂不能下跪》出版;9月,散文集《爱犬的天堂》出版;11月,文集《文人画宣言》出版。

4、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冯骥才简介)。

5、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1949年赴台湾。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散文家。

6、每当旅行在外,手边无书,我就找几块纸铺展在桌。哪怕一连下上它半个月的雨,我照旧充满活力、眼光发亮、有声有色地呆在屋中。我可不是拿写书当作一种消遣。我在做上帝做过的事:创造生命。

7、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2分)

8、2014年1月,任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2015年10月,举办“十年磨一剑”建院十周年系列文化艺术活动 。2016年1月,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6月,获选为中国民协名誉主席;

9、冯先生的画风将研摹宋代绘画所练就的扎实表现技法与作家本身的创造力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文人画”,在中国画家中别具一格。——平山郁夫(日本画家)

10、②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中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是愈聪明;同时,不同民族的双手又具有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

11、A.当唐先生听到老范的儿子说老范因肺炎去世时,惊呆了,是由于这消息对于他来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

12、2012年9月,出版图集《生命经纬:时光倒流七十年》《生命经纬:四驾马车》、文集《冯骥才课文》;10月,出版学术著作《李福清中国民间年画论集》、出版《年画研究》(第二册)、文集《年画的价值—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论文集》。

13、1987年,凭借中篇小说《三寸金莲》获首届传奇文学奖;同年,出版散文集《珍珠鸟》。

14、大冯从精神上更像是个孩子,他懂得尊重别人,这正是他的魅力。——王蒙

15、代表作品: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冯骥才简介)。

16、“________________”,手工说,“__________________”。

17、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18、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19、2018年8月,凭借小说集《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11月,出版非虚构作品《漩涡里》;12月,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视角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百味。

21、  可能性是生活的本质。生活充满变数与无常。小说人物也一定面对生活的各种可能。面对可能时,人的命运看似取决于自己的选择。然而,人生的悲剧不一定都来自错误的选择,可能是性格使然,可能是由于误判,可能缘于一种更伟大的情感——自我牺牲等等。

22、1998年(56岁)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23、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落花生》;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类有关的文章。

24、    俗世奇人,顾名思义,就是讲世俗生活里的奇人奇事。

25、1995年,出版《冯骥才名篇文库》十卷本和主编的《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同年,出版小说《石头说话》。

26、④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从文明的传承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7、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28、生活是严肃的,它没戏弄我。因为没有坎坷的生活的路,没有磨难,没有牺牲,也就没有真正有力、有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相反,我时常怨怪生活对我过于厚爱和宽恕,如果它把我推向更深的底层,我可能会找到更深刻的生活真谛。在享乐与受苦中间,真正有志于文学的人,必定是心甘情愿地选定后者。  

29、文学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又苦又甜的终身劳役。无怪乎常有人骂我傻瓜。不错,是傻瓜!这世上多半的事情,就是各种各样的傻子和呆子来做的。

30、我具备其中多少素质?缺多少不知道,知道也没用。先天匮乏,后天无补。然而在文学艺术中,短处可以变化为长处,缺陷是造成某种风格的必备条件。左手书家的字、患眼疾画家的画、哑嗓子的歌手所唱的沙哑而迷人的歌,就像残月如弓的美色不能为满月所替代。不少缺乏鸿篇巨制结构能力的作家,成了机巧精致的短篇大师。没有一个条件齐全的作家,却有各具优长的艺术。作家还要有种能耐,即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自己的气质成为艺术的特色,在成就了艺术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31、2013年(71岁)3月至4月访问法国、英国,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巴斯大学、伦敦政经学院演讲。6月冯研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32、1985年(43岁)8-12月应邀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出任《文学自由谈》主编。

33、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34、“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35、其中《刘章诗选》《望海潮、端阳诗会》最为有名;词作《望海潮、端阳诗会》获河北省第三届振兴奖,《刘章诗选》获得第四届文艺振兴奖。在海内外有影响,其名被《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和多部词典作为词条收录。

36、  在这部小说的进行中,有太多可能,每种可能都可以改变故事,改变大局,改变人物的彼此与命运。这些读者都可以想到。

37、真正的文学和真正的恋爱一样,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

38、1989年(47岁)率中国文联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

39、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执行副主席。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40、冯骥才,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专事摹古。冯骥才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激流中》、《漩涡里》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余种。

41、199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夏娃日记》;10月,完成长篇电视文学剧本《人类的敦煌》;同年,凭借小说《石头说话》获《小说月报》第七届百花奖,小说《市井人物》获得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

42、  我们愈要虚构的人物真实,就愈要给人物提供各种可能性,不回避人脆弱的一面。这样,读者才能跟着人物走,走进他的内心,走入他的命运。这样的人物才能叫读者去思索,并由此思索小说家埋藏在故事中的重大话题。

43、有人说我是文学的幸运儿,有人说我是福将,有人说我时运极佳,说话的朋友们,自然还另有深意的潜台词。  

44、1942年2月9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

45、1988年(46岁)率团赴奥地利、匈牙利、波兰等国考察民间艺术。当选为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天津文联主席。

46、“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47、2003年(61岁)3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委。4-6月访问奥地利、意大利、捷克等国,在维也纳大学演讲《中国的文化与遗产》。

48、1999年(57岁)访问法国,考察巴黎和卢瓦河一带文物保护。

49、  就是全靠人物把小说内在的东西表达出来。

50、2001年(59岁)2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任院长,兼任天津大学社会学与外国语学院名誉院长,被聘为教授。3月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

51、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52、2003年1月,出版散文随笔集《倾听俄罗斯》、绘画和散文作品《画中心情》、画集《名家·名品》;2月,完成电视文学剧本《探访榆林窟》,中篇小说《神鞭》插图本、主编著作《普查手册》出版;3月,完成思想批评集《思想者独行》;7月,写作并完成著作《乐神的摇篮》《维也纳情感》;10月,自传《冯骥才自述》出版;12月,完成并出版纪实文学《武强古画版发掘记》。

53、2010年(68岁)2月、4月分别赴曲阳、保定等地考察,出席清明文化论坛。为玉树捐款十万元。5月赴安徽考察并演讲。6月在天津天后宫举行“民间保护天津皇会基金启动仪式”。10月在冯研院举办第二届北洋文化节。12月月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54、  人物通过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谈话语、喜怒哀乐、举手投足、自行其是,说出自己“这一个”独有的性格人物。

55、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神灯》;

56、2017年(75岁)3月,参加两会并出席政协记者招待会。5月,赴西安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研讨会”上演讲。9月,在学院举办“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11月,赴苏州演讲。12月,《俗世奇人》获第17届百花文学奖;赴日本考察至转年初。

57、2008年1月31日,小说《楼顶上的歌手》在《收获》刊出;6月,完成和向云驹合作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

58、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59、2000年(58岁)1月至3月组织抢救津门古街估衣街。当选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访问挪威等国,其间在柏林演讲《留住城市的记忆》。

60、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61、2019年(77岁)4月,出席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主办的“观音山杯·2019花地文学榜”年度盛典暨年见·文学专场活动,《单筒望远镜》获2019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奖。

62、1961年,毕业于塘沽第一中学。196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画作和美术评论文章。1974年,与李定兴合著长篇小说《义和拳》。1979年,发表小说《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

63、(2)结合全文看,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64、当初,续编这些残书未了的故事,我干得挺来劲儿,因为在续编中,我不知不觉使用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调动出我生活中最生动、独特和珍贵的细节,发挥了我的艺术想象。而享受自己的想象才是最醉心的,这是艺术创造者们所独有的一种感受。后来,又是不知不觉,我脱开别人的故事轨道,自己奔跑起来。世界上最可爱的是纸,偏偏纸多得无穷无尽,它们是文学挥洒的无边无际的天地。我开始把一张张洁白无瑕的纸铺在桌上,写下心中藏不住的、惟我独有的故事。

65、    全书由18个短篇文章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

66、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67、  小说家只要把这个人物放在特定的生活和特定的人物关系中就行了。他们自己会形成小说。

68、“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69、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70、“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71、⑨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伟大的进步。但我们同时还要记忆手工。因为——

72、2004年1月1日,为《收获》写专栏文章《田野档案》;11月出版画集《民间,民间....》;12月,凭借文集《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获得中国漫画理论奖。

73、许地山(1893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男,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74、根据文本信息,用对话形式介绍“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对话形式如下,不超过80字)。(5分)

75、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